第8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久後,只見對岸高台之上,金帝完顏亮揮動小紅旗,金兵的渡江開始了。數百艘船浩浩蕩蕩駛過來,儘管宋軍水師在江面阻擊,但江面寬闊,仍有七十餘艘敵船衝過江登陸。在敵人的猛攻下,宋軍防線稍稍後退。虞允文見勢不妙,馳入陣中,勉勵宋軍統制時俊說:“汝膽略聞四方,立陣後則兒女子耳。”時俊聽罷,當即揮舞雙刀,身先士卒,奮勇前驅,遏制住金兵的攻勢。

  與此同時,江中激戰正酣。宋軍水師在船隻性能上要優越於敵軍,所用的船稱為海鰍船,採取衝撞戰術,犁沉敵船無數。采石磯水戰一直打到天黑,此時金船損失過半,仍然不肯退卻。在戰鬥關鍵時刻,正好有一支從江州潰敗的宋軍逃到採石,虞允文乘機將其招來,授予旗鼓,命他們從後山出,搖旗擂鼓。金人大恐,還當是宋軍援兵已到,遂無心戀戰,掉轉船頭逃去。虞允文又命水師以強弓勁弩尾追射擊,大敗金兵。

  這就是宋金戰爭的轉折一戰:採石大捷。

  金帝完顏亮在採石大敗後,知道在這裡無法渡江,遂移師瓜洲。不久後,李顯忠赴任,虞允文判斷金兵將從瓜洲強渡長江,而與瓜洲相望的京口守備薄弱,他自告奮勇前往京口(鎮江),並向李顯忠借兵一萬六千人,加強京口守備。到了鎮江後,虞允文去看望正在休病中的老將劉錡。劉錡對這位膽識俱優的書生大加讚賞,稱讚道:“疾何必問!朝廷養兵三十年,大功乃出書生手。”

  恰好在這個時候,金帝完顏亮接到了一個令人沮喪的消息。

  在完顏亮以六十萬眾對南宋發動雷霆萬鈞的攻勢時,突然後院起火。自完顏亮政變奪權後,在國內倒行逆施,殘害宗室,進行高壓統治,金國內部反對完顏亮的勢力早已是暗流涌動。金帝南征,正好給了反對派發動政變的機會。時為金國東京(遼寧遼陽)留守的完顏褒是金太祖完顏阿古打的孫子,他與完顏亮不同,性情仁孝,沉靜達理,深為眾人所擁戴。由於完顏亮大肆屠殺宗親,完顏褒有大難臨頭之懼,遂乘國內空虛之機,發動政變,殺死東京副留守,自立為金國皇帝(金世宗),並宣布完顏亮的數十條罪狀。

  得悉東京政變後,完顏亮大驚失色道:“本欲平來江南,不想發生此變,事之不成,豈非天乎!”

  完顏亮的第一反應,便是回師鎮壓叛亂者。其部下李通認為,皇帝親征卻無功而返,軍隊士氣就會渙散,到時南宋軍隊乘機追擊,那就大勢不妙了。不如先渡江,得勝之後再北返,宋軍就不敢輕舉妄動了。完顏亮接受這一建議,並要求部下三天之內渡江,後渡者斬。可是完顏亮哪裡想得到,這一命令,竟然使他死於非命。

  原來完顏亮生性殘暴,在采石之戰失利後,他竟然下令將生還者全部敲殺,到了瓜洲後,又血腥殺戮逃兵,致使金兵上下,人人自危。如今要求三日渡江,而對岸宋軍已做好防備,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這時,金兵浙西路都統耶律元宜等將領密謀道:“今進退皆死,新天子已立於遼陽,不若共行大事,然後舉兵北還。”次日黎明時分,耶律元宜發動兵變,率眾軍士殺入金帝完顏亮所在御營。完顏亮聽得一片喊殺聲,還以為宋軍前來偷襲,正要取弓時,突的一箭飛來,他仆倒在地。此時亂兵殺了進來,衝著他又捅了幾刀,然後將其縊殺。可憐這位一心想征服世界的金國皇帝,就這樣死於非命矣。

  金兵撤退後,南宋軍隊紛紛收復失地。

  這場戰爭,表面上看南宋最終獲得勝利,實際上暴露出南宋國防的弱點,勝利的贏得實有運氣的成分。在紹興議和後整整二十年時間裡,南宋政府荒於兵事,以致於大戰來臨時,在戰場上一潰千里,備戰嚴重不足。兩場關鍵的戰役,即李寶指揮的唐島海戰與虞允文指揮的采石之戰,只是險中求勝,更多的是依賴兩位英雄的沉勇與智慧,而並非南宋軍隊的強大。倘若不是金國突然政變,而完顏亮又意外死於兵變,那麼戰爭之結局難以預料。

  四〇 孝宗北伐:心有餘而力不足

  完顏亮敗亡後,南宋內部主戰呼聲四起。

  此時的形勢對南宋是很有利的。

  首先,金國政局不穩。金世宗政變奪權與完顏亮之死,震動金國政壇。契丹人耶律窩罕乘機起事,擁眾五萬,自立為帝,與金世宗分庭抗禮。金人花了一年的時間,付出重大傷亡才把耶律窩罕的叛亂鎮壓下去。其次,在完顏亮南侵後,中原爆發大規模的漢人起義,有力地支援江淮一帶的抗戰。在這些起義隊伍中,規模最大的當屬耿京起義。在李寶所取得的唐島大捷一戰中,若沒有義軍強有力的支持,則不可能有那麼大的戰果。

  此時不進軍中原,更待何時呢?

  在采石之戰中立下奇功的虞允文被任命為川陝宣諭使,他趁機向高宗皇帝進言:“金亮既誅,新主初立,彼國方亂,天相我恢復也。和則海內氣沮,戰則海內氣伸。”宋高宗居然對虞允文所說的表示贊同。抵達川陝後,虞允文便與吳璘聯手,共謀恢復。

  在金國方面,金世宗急於收拾國內殘局,無意推行完顏亮的南侵政策,也派使者前往南宋議和,重申二十年前的條約。但此時南宋國內對當年條約中的不平等內容已是無法接受,特別是其規定宋必須對金稱臣。宰相陳康伯是主戰派人物,他堅持宋與金兩國對等的原則。宋高宗派洪邁出使金國,在國書中採取敵國之禮。所謂“敵國之禮”,就是對等國家的禮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