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李斯這段遺言,既是逆耳的忠言,也是清醒的預言。
這一天,咸陽城內萬人空巷,將刑場圍得水泄不通。人們壓抑著,沉默著,他們前來告別李斯,同時告別的,是一個行將逝去的偉大時代。李斯的家人和親屬將被一起處死,包括他的父族、母族、妻族在內,近千人黑壓壓地跪成一片。
李斯幾乎不敢和家人們對望,他無法直視那些悲傷和哀怨的眼睛。次子李瞻膝行向前,向李斯行禮。李斯問道,“怎麼不見李由?”
李瞻道:“兒亦不知。”
李斯一家自從入獄,便已與外界隔絕開來,不通消息,是以並不知曉李由已死。監刑官在一旁告訴道:“李由已於前月死於賊兵之手。”
李斯沉默不語,良久方道:“也好,也好。李氏一門,今日絕矣!”
這一日,由於要殺的人太多,現場的劊子手有十名。劊子手們安靜地排成一排,莊嚴肅穆,殺氣騰騰,刑場上瀰漫著死亡的氣味。
真的就要死了嗎?李斯的眼睛,依依不捨地望著咸陽宮的方向。
劊子手知道李斯在想什麼,李斯還不甘心,他還在盼望著胡亥能在最後一刻改變主意,派人前來將他赦免。這種絕望的希望,劊子手再熟悉不過,於是勸李斯道:“丞相,不用再等了,該上路了,咸陽宮內也不會有恩典出來。”
李斯慘笑,他何嘗不知道,一切都已經無可改變。他看向跪在身邊的李瞻,強笑著說出了他在中國歷史舞台上的最後一句台詞:“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言畢,卻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眼淚,父子二人相擁痛哭。
對所有人來說,死亡都是公平的。它不會因為你權勢滔天就退避三舍,該來的終究會來。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浮現在李斯腦海的,並不是他輔佐秦始皇縱橫天下的前塵往事,而是年輕時那些簡單而純粹的快樂。那時他無權無勢,只不過是一介寒生,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尋常日子。空閒的時候,他總是和兩個兒子一起,牽著一隻黃狗,出上蔡東門,在野外追逐狡兔。那時候,他還以為自己將在家鄉上蔡終老一生,做一個安分守己的普通人。倘若就那樣平凡地了卻一生,難道就真的比他現在所過的一生不幸許多嗎?這個問題,李斯無法回答。
李斯最終離開了上蔡,走上了一條流血的仕途,達到了個人價值的巔峰,成為了天下第二人——王朝的丞相。然而那又如何,今天他的結局,正應驗著杜甫的那一句詩: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如果讓李斯重新選擇一次,他會不會仍然選擇從故鄉出走?這個問題,沒人能夠回答。
劊子手好不容易才將李斯父子分開。李斯面色平靜,不再說話,他從來都是一個務實的人,他將坦然接受自己的失敗。腰斬就腰斬吧,一死而已,犯不著像別的死刑犯那樣,臨死前非得喊上那麼一嗓子,“過了二十年又是一條好漢”!用以換取圍觀人叢中如豺狼嗥叫似的喝彩叫好。他是李斯,他沒那必要。
劊子手剝去李斯的衣衫,但見他背上青紫相間,傷痕縱橫交錯,沒有一塊好肉。劊子手也是心中一酸,李斯這麼大把年紀,真不知這些酷刑他是怎麼熬過來的。好在,不用再熬了,一切的功與罪,一切的苦與樂,都將一刀兩斷,歸於虛無。
劊子手舉起鬼頭刀,刀頭上的寒光刺痛了李斯的眼睛。
此時的胡亥,早已經把李斯的生死拋到了九霄雲外。正當刑場上人聲鼎沸的時候,他正在咸陽宮內,喜滋滋地望著他新近搜羅來的一位絕色美人。美人眉目含情,嘴角含笑,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胡亥哈哈大笑,早已忘了今夕何夕,只是一味地沉浸在這無邊春色的溫柔鄉里。與此同時,趙高則在他的郎中令府中,興致勃勃地試穿起丞相的朝服,並告訴他的裁縫,袖子還需要再加長半尺,腰帶也需要再加寬三寸。而在千里之外的彭城,楚懷王正與其麾下諸將盟誓相約:誰能先攻破咸陽,誰便可以道孤稱王。
所有的這一切都隨著寒光一閃,逐漸變得模糊和遙遠。李斯感到自己的血漸漸冷卻,而他的意識,也和他的那些親人一樣,逐漸離他遠去。
三天之後,趙高代替李斯,進位為丞相,總攬朝綱。十個月後,趙高弒君,殺死了二世皇帝胡亥。十一個月後,子嬰繼位為秦王,車裂趙高。十二個月後,劉邦攻入咸陽,子嬰投降,秦國滅亡。十四個月後,項羽抵達咸陽,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六十二個月之後,項羽垓下兵敗,自刎而死。六十四個月之後,劉邦稱帝,天下再次統一。
然而,這些都已和李斯無關。此時的李斯已經倒在了血泊中,目光慢慢渙散。他最後嘆了一口氣,閉上雙眼,永遠地停止了呼吸。是的,他曾經締造了不朽而又速朽的秦王朝,而在他身後,中國的歷史雖然千變萬化,卻始終未能逃脫他和嬴政制定的格局。
可是現在,這些都已經不再重要,他也不想再去關心,他將永遠沉睡於幽冥的地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垢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這是李斯的處世哲學,他一心想富貴,甚至連道德、良心都可以拋棄。一個人追求富貴沒有錯,然而當這種追求需要用良心和道德交換的時候,這種方式得來的富貴又怎能長久?想當年,李斯滿懷壯志地來到秦國,想用自己的才華幫助自己踏上謀求權位的征程,他是成功了,位居宰相,曾經呼風喚雨;然而,他也失敗了,因為他把自己和家人的生命也葬送在了這條通向權力的道路上。
這一天,咸陽城內萬人空巷,將刑場圍得水泄不通。人們壓抑著,沉默著,他們前來告別李斯,同時告別的,是一個行將逝去的偉大時代。李斯的家人和親屬將被一起處死,包括他的父族、母族、妻族在內,近千人黑壓壓地跪成一片。
李斯幾乎不敢和家人們對望,他無法直視那些悲傷和哀怨的眼睛。次子李瞻膝行向前,向李斯行禮。李斯問道,“怎麼不見李由?”
李瞻道:“兒亦不知。”
李斯一家自從入獄,便已與外界隔絕開來,不通消息,是以並不知曉李由已死。監刑官在一旁告訴道:“李由已於前月死於賊兵之手。”
李斯沉默不語,良久方道:“也好,也好。李氏一門,今日絕矣!”
這一日,由於要殺的人太多,現場的劊子手有十名。劊子手們安靜地排成一排,莊嚴肅穆,殺氣騰騰,刑場上瀰漫著死亡的氣味。
真的就要死了嗎?李斯的眼睛,依依不捨地望著咸陽宮的方向。
劊子手知道李斯在想什麼,李斯還不甘心,他還在盼望著胡亥能在最後一刻改變主意,派人前來將他赦免。這種絕望的希望,劊子手再熟悉不過,於是勸李斯道:“丞相,不用再等了,該上路了,咸陽宮內也不會有恩典出來。”
李斯慘笑,他何嘗不知道,一切都已經無可改變。他看向跪在身邊的李瞻,強笑著說出了他在中國歷史舞台上的最後一句台詞:“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言畢,卻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眼淚,父子二人相擁痛哭。
對所有人來說,死亡都是公平的。它不會因為你權勢滔天就退避三舍,該來的終究會來。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浮現在李斯腦海的,並不是他輔佐秦始皇縱橫天下的前塵往事,而是年輕時那些簡單而純粹的快樂。那時他無權無勢,只不過是一介寒生,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尋常日子。空閒的時候,他總是和兩個兒子一起,牽著一隻黃狗,出上蔡東門,在野外追逐狡兔。那時候,他還以為自己將在家鄉上蔡終老一生,做一個安分守己的普通人。倘若就那樣平凡地了卻一生,難道就真的比他現在所過的一生不幸許多嗎?這個問題,李斯無法回答。
李斯最終離開了上蔡,走上了一條流血的仕途,達到了個人價值的巔峰,成為了天下第二人——王朝的丞相。然而那又如何,今天他的結局,正應驗著杜甫的那一句詩: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如果讓李斯重新選擇一次,他會不會仍然選擇從故鄉出走?這個問題,沒人能夠回答。
劊子手好不容易才將李斯父子分開。李斯面色平靜,不再說話,他從來都是一個務實的人,他將坦然接受自己的失敗。腰斬就腰斬吧,一死而已,犯不著像別的死刑犯那樣,臨死前非得喊上那麼一嗓子,“過了二十年又是一條好漢”!用以換取圍觀人叢中如豺狼嗥叫似的喝彩叫好。他是李斯,他沒那必要。
劊子手剝去李斯的衣衫,但見他背上青紫相間,傷痕縱橫交錯,沒有一塊好肉。劊子手也是心中一酸,李斯這麼大把年紀,真不知這些酷刑他是怎麼熬過來的。好在,不用再熬了,一切的功與罪,一切的苦與樂,都將一刀兩斷,歸於虛無。
劊子手舉起鬼頭刀,刀頭上的寒光刺痛了李斯的眼睛。
此時的胡亥,早已經把李斯的生死拋到了九霄雲外。正當刑場上人聲鼎沸的時候,他正在咸陽宮內,喜滋滋地望著他新近搜羅來的一位絕色美人。美人眉目含情,嘴角含笑,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胡亥哈哈大笑,早已忘了今夕何夕,只是一味地沉浸在這無邊春色的溫柔鄉里。與此同時,趙高則在他的郎中令府中,興致勃勃地試穿起丞相的朝服,並告訴他的裁縫,袖子還需要再加長半尺,腰帶也需要再加寬三寸。而在千里之外的彭城,楚懷王正與其麾下諸將盟誓相約:誰能先攻破咸陽,誰便可以道孤稱王。
所有的這一切都隨著寒光一閃,逐漸變得模糊和遙遠。李斯感到自己的血漸漸冷卻,而他的意識,也和他的那些親人一樣,逐漸離他遠去。
三天之後,趙高代替李斯,進位為丞相,總攬朝綱。十個月後,趙高弒君,殺死了二世皇帝胡亥。十一個月後,子嬰繼位為秦王,車裂趙高。十二個月後,劉邦攻入咸陽,子嬰投降,秦國滅亡。十四個月後,項羽抵達咸陽,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六十二個月之後,項羽垓下兵敗,自刎而死。六十四個月之後,劉邦稱帝,天下再次統一。
然而,這些都已和李斯無關。此時的李斯已經倒在了血泊中,目光慢慢渙散。他最後嘆了一口氣,閉上雙眼,永遠地停止了呼吸。是的,他曾經締造了不朽而又速朽的秦王朝,而在他身後,中國的歷史雖然千變萬化,卻始終未能逃脫他和嬴政制定的格局。
可是現在,這些都已經不再重要,他也不想再去關心,他將永遠沉睡於幽冥的地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垢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這是李斯的處世哲學,他一心想富貴,甚至連道德、良心都可以拋棄。一個人追求富貴沒有錯,然而當這種追求需要用良心和道德交換的時候,這種方式得來的富貴又怎能長久?想當年,李斯滿懷壯志地來到秦國,想用自己的才華幫助自己踏上謀求權位的征程,他是成功了,位居宰相,曾經呼風喚雨;然而,他也失敗了,因為他把自己和家人的生命也葬送在了這條通向權力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