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頁
為了紀念鄭國的絕世之功,嬴政將這個水渠網定名為鄭國渠。為了對韓國輸送鄭國這個傑出人才表示感謝,嬴政決定讓韓國臣民優先享受秦國的國民待遇,所以第一個就滅了韓國。
公元前229年,嬴政打響了滅六國的第二槍,目標自然是遭受戰禍與天災重創的趙國。
乘人之危的嬴政一心要拿下這個“最牛釘子戶”,專門派出大將王翦親自出馬,率秦軍主力經井陘進逼趙國腹地,楊端和則率中原的秦軍從南部北上,幾十萬秦軍再次對邯鄲形成南北夾擊之勢。“最牛釘子戶”的“大釘子”——悍將李牧臨危受命,與司馬尚一起率殘存的趙軍抵抗侵略。
經歷地震和饑荒之後,趙國的國力極度衰弱,但有悍將李牧的存在,秦軍的行動並不會十分順利,趙國不排除重演三年前抗秦勝利的可能。
嬴政為了徹底剷除這個“最牛釘子戶”,可以說是下了血本、志在必得。王翦率領幾十萬秦軍在正面作戰的同時,嬴政還開闢了另一條戰線——反間!
嬴政向趙國都城邯鄲派出了大量的間諜,一面在社會上大造李牧通敵的輿論,一面用重金賄賂趙國的奸臣郭開。貪財的郭開當年給廉頗使壞,如今依然死性不改,不斷在趙幽繆王面前詆毀李牧、司馬尚,說他們擁兵自重,意欲投靠秦國。
歷史雄辯地證明,人禍往往勝過天災。受奸臣和社會輿論的蠱惑,昏聵的趙幽繆王沒有認真調查,便輕率地做出了撤換李牧、司馬尚的決定。李牧征戰多年,也是個脖子硬的,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拒絕執行趙王的換人命令。
李牧以國家社稷為重,違抗中央命令,本質上等同於“兵變”,反而讓趙王更加堅定了對李牧的懷疑,隨即派人布下圈套,誘捕李牧並立即殺掉,副將司馬尚則被就地免職。
趙幽繆王派王室宗親趙蔥、從齊國投奔而來的顏聚接替李牧、司馬尚的職務。臨陣換將本已犯了兵家大忌,更何況這兩個人根本就不是秦軍的對手。趙軍勉強堅持了三個月後,被王翦率幾十萬秦軍一舉殲滅,趙軍主將趙蔥戰死、副將顏聚臨陣脫逃,實際上已完全喪失了抵抗的力量和意志。邯鄲以北的東陽(今河北省邢台附近)陷落,趙國都城已經無險可守,完全暴露在秦軍的正面。
公元前228年,王翦率軍乘勝南下,輕而易舉地攻占了趙國都城邯鄲,活捉趙幽繆王和顏聚,趙國自此滅亡。趙公子嘉率殘餘力量逃竄到北部的代地,自立為代王,背靠燕國建立“流亡政府”。
雖然保存了一個火種,但經歷頻繁的天災人禍,趙國的實力已經消耗殆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過是虛妄的空想,此時的公子嘉只能偏安一隅,勉強苟延殘喘。
趙國被滅之後,一直以趙國作為屏障的燕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燕國雖然位列“戰國七雄”,但就實力而言,充其量能與韓國打個平手,要不是以前有中山擋著,後來有趙國擋著,燕國早就被滅N次了。
弱國自救,往往喜歡出“奇計”。燕國的太子丹曾經在秦國做人質,見識過這個“虎狼之國”的殘暴,眼看形勢危急,也只能賭一把了。當年韓國的“疲秦之計”搞成了一個大烏龍,不僅沒有讓秦國疲憊,反而使它更加身強體壯。太子丹決定另闢蹊徑,將賭注押到了一個刺客身上。太子丹選中的刺客,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荊軻。
荊軻本是衛國人,秦國滅掉衛國後,荊軻流亡到了燕國,對秦國有滅國之仇。接到太子丹的邀請,荊軻本人倒是很願意為燕國效力,但問題在於,嬴政不是誰想見就能見的,人都見不到,怎麼暗殺?於是荊軻出了一個主意,這跟前面提到的一個人有關。
這個人就是率秦軍攻打趙國、在肥下被李牧打敗後,畏罪逃亡到燕國的秦國將軍桓齮。桓齮潛逃後,嬴政殺掉了他在秦國的妻兒老小,並發出懸賞通告,千金買他的人頭。
躲在燕國的桓齮更名為樊於期,得到了太子丹的庇護。為了救燕國於危亡,荊軻提議用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督亢地區的地圖作為見面禮,在謁見嬴政的過程中伺機暗殺。
在荊軻的勸導下,“深明大義”的樊於期願意獻出自己的人頭,交給荊軻入秦搞暗殺,以報嬴政殺自己全家老小的血海深仇!
荊軻將樊於期的人頭裝在盒子裡,帶著藏有匕首的地圖,與同伴秦舞陽一起,匆忙上路了。燕太子丹穿著素服,將他們一直送到易水河邊。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荊軻、秦舞陽來到秦國,通過蒙嘉謁見了嬴政。在咸陽宮,嬴政興高采烈,熱情接見送人頭、送地圖的燕國使者,荊軻志在必得、巋然不動,準備在進獻地圖時抽出匕首刺殺。
千鈞一髮之際,秦舞陽掉了鏈子。
根據史書的記載,這個秦舞陽12歲就開始殺人,沒有人敢惹他。正因如此,荊軻才讓他跟著自己去秦國幹大事。但事實證明,這個秦舞陽是上不了台面的“窩裡橫”,從走上朝堂的那一刻,他的雙腿就不聽使喚地戰抖,臉色也變得慘白。
群臣看到秦舞陽這副模樣都很奇怪,搞不清楚捧著地圖的這個人,到底是來謁見,還是來上刑場。
公元前229年,嬴政打響了滅六國的第二槍,目標自然是遭受戰禍與天災重創的趙國。
乘人之危的嬴政一心要拿下這個“最牛釘子戶”,專門派出大將王翦親自出馬,率秦軍主力經井陘進逼趙國腹地,楊端和則率中原的秦軍從南部北上,幾十萬秦軍再次對邯鄲形成南北夾擊之勢。“最牛釘子戶”的“大釘子”——悍將李牧臨危受命,與司馬尚一起率殘存的趙軍抵抗侵略。
經歷地震和饑荒之後,趙國的國力極度衰弱,但有悍將李牧的存在,秦軍的行動並不會十分順利,趙國不排除重演三年前抗秦勝利的可能。
嬴政為了徹底剷除這個“最牛釘子戶”,可以說是下了血本、志在必得。王翦率領幾十萬秦軍在正面作戰的同時,嬴政還開闢了另一條戰線——反間!
嬴政向趙國都城邯鄲派出了大量的間諜,一面在社會上大造李牧通敵的輿論,一面用重金賄賂趙國的奸臣郭開。貪財的郭開當年給廉頗使壞,如今依然死性不改,不斷在趙幽繆王面前詆毀李牧、司馬尚,說他們擁兵自重,意欲投靠秦國。
歷史雄辯地證明,人禍往往勝過天災。受奸臣和社會輿論的蠱惑,昏聵的趙幽繆王沒有認真調查,便輕率地做出了撤換李牧、司馬尚的決定。李牧征戰多年,也是個脖子硬的,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拒絕執行趙王的換人命令。
李牧以國家社稷為重,違抗中央命令,本質上等同於“兵變”,反而讓趙王更加堅定了對李牧的懷疑,隨即派人布下圈套,誘捕李牧並立即殺掉,副將司馬尚則被就地免職。
趙幽繆王派王室宗親趙蔥、從齊國投奔而來的顏聚接替李牧、司馬尚的職務。臨陣換將本已犯了兵家大忌,更何況這兩個人根本就不是秦軍的對手。趙軍勉強堅持了三個月後,被王翦率幾十萬秦軍一舉殲滅,趙軍主將趙蔥戰死、副將顏聚臨陣脫逃,實際上已完全喪失了抵抗的力量和意志。邯鄲以北的東陽(今河北省邢台附近)陷落,趙國都城已經無險可守,完全暴露在秦軍的正面。
公元前228年,王翦率軍乘勝南下,輕而易舉地攻占了趙國都城邯鄲,活捉趙幽繆王和顏聚,趙國自此滅亡。趙公子嘉率殘餘力量逃竄到北部的代地,自立為代王,背靠燕國建立“流亡政府”。
雖然保存了一個火種,但經歷頻繁的天災人禍,趙國的實力已經消耗殆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過是虛妄的空想,此時的公子嘉只能偏安一隅,勉強苟延殘喘。
趙國被滅之後,一直以趙國作為屏障的燕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燕國雖然位列“戰國七雄”,但就實力而言,充其量能與韓國打個平手,要不是以前有中山擋著,後來有趙國擋著,燕國早就被滅N次了。
弱國自救,往往喜歡出“奇計”。燕國的太子丹曾經在秦國做人質,見識過這個“虎狼之國”的殘暴,眼看形勢危急,也只能賭一把了。當年韓國的“疲秦之計”搞成了一個大烏龍,不僅沒有讓秦國疲憊,反而使它更加身強體壯。太子丹決定另闢蹊徑,將賭注押到了一個刺客身上。太子丹選中的刺客,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荊軻。
荊軻本是衛國人,秦國滅掉衛國後,荊軻流亡到了燕國,對秦國有滅國之仇。接到太子丹的邀請,荊軻本人倒是很願意為燕國效力,但問題在於,嬴政不是誰想見就能見的,人都見不到,怎麼暗殺?於是荊軻出了一個主意,這跟前面提到的一個人有關。
這個人就是率秦軍攻打趙國、在肥下被李牧打敗後,畏罪逃亡到燕國的秦國將軍桓齮。桓齮潛逃後,嬴政殺掉了他在秦國的妻兒老小,並發出懸賞通告,千金買他的人頭。
躲在燕國的桓齮更名為樊於期,得到了太子丹的庇護。為了救燕國於危亡,荊軻提議用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督亢地區的地圖作為見面禮,在謁見嬴政的過程中伺機暗殺。
在荊軻的勸導下,“深明大義”的樊於期願意獻出自己的人頭,交給荊軻入秦搞暗殺,以報嬴政殺自己全家老小的血海深仇!
荊軻將樊於期的人頭裝在盒子裡,帶著藏有匕首的地圖,與同伴秦舞陽一起,匆忙上路了。燕太子丹穿著素服,將他們一直送到易水河邊。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荊軻、秦舞陽來到秦國,通過蒙嘉謁見了嬴政。在咸陽宮,嬴政興高采烈,熱情接見送人頭、送地圖的燕國使者,荊軻志在必得、巋然不動,準備在進獻地圖時抽出匕首刺殺。
千鈞一髮之際,秦舞陽掉了鏈子。
根據史書的記載,這個秦舞陽12歲就開始殺人,沒有人敢惹他。正因如此,荊軻才讓他跟著自己去秦國幹大事。但事實證明,這個秦舞陽是上不了台面的“窩裡橫”,從走上朝堂的那一刻,他的雙腿就不聽使喚地戰抖,臉色也變得慘白。
群臣看到秦舞陽這副模樣都很奇怪,搞不清楚捧著地圖的這個人,到底是來謁見,還是來上刑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