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
李牧率趙軍乘勝南下,對與秦國走得比較近的韓、魏兩國形成了較大的軍事威脅,與秦國在中原地區形成了局部均勢。
悍將李牧兩戰全勝,雖然趙國傷亡較大,特別是番吾一戰與秦軍“硬碰硬”,損失比較慘重,但趙國畢竟取得了對強秦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趙國軍民的抗秦鬥志。
李牧征戰沙場,橫刀立馬,使趙國成為山東六國中一枝獨秀的“最牛釘子戶”,讓立志一統天下的嬴政碰到了硬釘子,極大地遲滯了秦國的統一戰爭,秦、趙開始轉入戰略相持階段。
令人唏噓不已的是,歷史總喜歡跟弱者開玩笑。趙國還沒有喘息多久,就被老天爺給狠狠地陰了。
公元前231年,趙國的代地發生了八級以上的大地震。根據史書記載,這次強震破壞力驚人,從趙國的樂徐至平陰,大部分房屋建築坍塌,地面產生的裂口寬達幾十米,百姓死傷無數。
次年,還在“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趙國又遭遇了大面積的旱災,大部分農田顆粒無收,飽經戰亂、遭遇強震的趙國更是雪上加霜,一時間餓殍遍地、謠言四起。
對處於明顯劣勢的趙國而言,巨大的天災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國破家亡就在眼前,“最牛釘子戶”已經難敵天命、危在旦夕!
4 大一統水到渠成
公元前230年,秦軍不費吹灰之力,幹掉了昔日的“盟友”韓國,打響了剿滅六國的第一槍。
韓國有足夠的理由成為第一個倒霉蛋,因為它距離秦國最近,在山東六國中又實力最弱。多年來,韓國也充分認識到了自己的這兩大劣勢,對秦國採取一味妥協退讓的“綏靖政策”。無論是借道還是割地,只要秦國一發話,韓國毫不猶豫地按單照辦。弱小的韓國屈服於秦國的淫威,甚至還會“助紂為虐”,跟在秦國屁股後面打趙國,討秦國的歡心。但是,妥協退讓、一味迎合換不來敵人的憐憫,秦國對地處家門口的韓國,從來沒有停止過蠶食的步伐。
退一步說,就算秦國放韓國一馬,但是到中原打仗基本上都要從韓國借道,幾十萬軍隊每年這麼來來去去的,光靠踩也能把韓國的一畝三分地踩得顆粒無收,韓國還怎麼活?
自從公元前256年東周天子被秦國鏟翻之後,韓國失去了唯一的屏障,不得不考慮應對之策。
平心而論,韓國不是不想抵抗,而是確確實實打不贏,“兒童團”無論如何也干不過正規軍。但是,為了避免亡國的噩運,韓桓惠王下定決心,冒死賭一把!
韓桓惠王的賭注不是舉全國之力與秦國拼死一戰,而是押在一個“水利工程師”的身上,這個人叫鄭國。
公元前246年,鄭國受韓桓惠王的派遣來到秦國,目的只有一個:慫恿呂不韋挖水溝。韓桓惠王的邏輯是這樣的:秦國集中力量挖水溝,既勞民又傷財,就沒有精力揍韓國,說不定還能把秦國拖垮。韓桓惠王很欣賞自己“四兩撥千斤”的智商,美其名曰“疲秦之計”。
鄭國不負重望,給當時執掌大權的呂不韋提出了一個宏偉的“挖溝計劃”:西引涇水,東引洛水,興修一個總長度達到三百多里的灌溉水渠網,扭轉關中平原缺乏水利設施、影響農業生產的不利局面。
在鄭國的忽悠下,呂不韋對這個宏偉的計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在山東各國興修水利的時候,秦國的關中平原依然是最原始的靠天吃飯。不過,如果就此斷定秦國是不懂科學的赳赳武夫,未免以偏概全。實際的情況是,秦國滿世界找人PK,有力氣的都出去打架了,挖水溝這種事,實在是忙不過來。
有趣的是,儘管山東六國挖溝引渠忙得不亦樂乎,但戰國時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卻是一個被貶到蠻荒之地做官的秦國人的傑作。
這項水利工程竣工於公元前256年,它以絕妙的構思、神奇的智慧,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困擾蜀地若干年的岷江水患,使巴蜀成為真正的“天府之國”。興修者在工程中“深淘灘、低作堰”的經驗總結,成為後世興修水利的金科玉律。儘管經歷了幾千年的政權更迭、歷史變遷,甚至川西地震帶的屢次強震,這項水利工程依然完好無損,時至今日還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造福幾千萬百姓,令後世無數“高科技”工程無比汗顏。
——這就是被譽為“川西第一奇功”、時任蜀郡太守的李冰主持興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成功,讓呂不韋親眼看到了水利對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對鄭國的計劃表示完全贊成。在鄭國的親自指揮下,關中平原的水利工程開工建設。
此後幾年,秦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對外的征伐確實明顯減少。但嬴政親政後,開始對呂不韋的政策進行清算,其中就包括了鄭國宏偉的“挖溝計劃”。
通過縝密偵查,鄭國的間諜身份被發現,在嬴政的親自審問下,鄭國說了一句著名的話:“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國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話說得很坦誠,確實也打動了嬴政,工程繼續進行。
公元前236年,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戰,鄭國的“挖溝計劃”終於大功告成。此時,韓桓惠王已經帶著對自己智商的膜拜離開了人世,但繼位僅三年的韓王安悲劇了。他發現自己親爹發明的“疲秦之計”,實際上是給秦國幫了大忙。根據史書記載,鄭國主持修造的水渠網完成後,關中平原上萬頃的農田成為一片沃野,抵禦天災的能力大為增強,達到了“無凶年”的地步。藉助關中農業生產的繁榮,已經掌握“天府之國”的秦國更加富強,為統一六國奠定了雄厚的財政基礎。
悍將李牧兩戰全勝,雖然趙國傷亡較大,特別是番吾一戰與秦軍“硬碰硬”,損失比較慘重,但趙國畢竟取得了對強秦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趙國軍民的抗秦鬥志。
李牧征戰沙場,橫刀立馬,使趙國成為山東六國中一枝獨秀的“最牛釘子戶”,讓立志一統天下的嬴政碰到了硬釘子,極大地遲滯了秦國的統一戰爭,秦、趙開始轉入戰略相持階段。
令人唏噓不已的是,歷史總喜歡跟弱者開玩笑。趙國還沒有喘息多久,就被老天爺給狠狠地陰了。
公元前231年,趙國的代地發生了八級以上的大地震。根據史書記載,這次強震破壞力驚人,從趙國的樂徐至平陰,大部分房屋建築坍塌,地面產生的裂口寬達幾十米,百姓死傷無數。
次年,還在“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趙國又遭遇了大面積的旱災,大部分農田顆粒無收,飽經戰亂、遭遇強震的趙國更是雪上加霜,一時間餓殍遍地、謠言四起。
對處於明顯劣勢的趙國而言,巨大的天災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國破家亡就在眼前,“最牛釘子戶”已經難敵天命、危在旦夕!
4 大一統水到渠成
公元前230年,秦軍不費吹灰之力,幹掉了昔日的“盟友”韓國,打響了剿滅六國的第一槍。
韓國有足夠的理由成為第一個倒霉蛋,因為它距離秦國最近,在山東六國中又實力最弱。多年來,韓國也充分認識到了自己的這兩大劣勢,對秦國採取一味妥協退讓的“綏靖政策”。無論是借道還是割地,只要秦國一發話,韓國毫不猶豫地按單照辦。弱小的韓國屈服於秦國的淫威,甚至還會“助紂為虐”,跟在秦國屁股後面打趙國,討秦國的歡心。但是,妥協退讓、一味迎合換不來敵人的憐憫,秦國對地處家門口的韓國,從來沒有停止過蠶食的步伐。
退一步說,就算秦國放韓國一馬,但是到中原打仗基本上都要從韓國借道,幾十萬軍隊每年這麼來來去去的,光靠踩也能把韓國的一畝三分地踩得顆粒無收,韓國還怎麼活?
自從公元前256年東周天子被秦國鏟翻之後,韓國失去了唯一的屏障,不得不考慮應對之策。
平心而論,韓國不是不想抵抗,而是確確實實打不贏,“兒童團”無論如何也干不過正規軍。但是,為了避免亡國的噩運,韓桓惠王下定決心,冒死賭一把!
韓桓惠王的賭注不是舉全國之力與秦國拼死一戰,而是押在一個“水利工程師”的身上,這個人叫鄭國。
公元前246年,鄭國受韓桓惠王的派遣來到秦國,目的只有一個:慫恿呂不韋挖水溝。韓桓惠王的邏輯是這樣的:秦國集中力量挖水溝,既勞民又傷財,就沒有精力揍韓國,說不定還能把秦國拖垮。韓桓惠王很欣賞自己“四兩撥千斤”的智商,美其名曰“疲秦之計”。
鄭國不負重望,給當時執掌大權的呂不韋提出了一個宏偉的“挖溝計劃”:西引涇水,東引洛水,興修一個總長度達到三百多里的灌溉水渠網,扭轉關中平原缺乏水利設施、影響農業生產的不利局面。
在鄭國的忽悠下,呂不韋對這個宏偉的計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在山東各國興修水利的時候,秦國的關中平原依然是最原始的靠天吃飯。不過,如果就此斷定秦國是不懂科學的赳赳武夫,未免以偏概全。實際的情況是,秦國滿世界找人PK,有力氣的都出去打架了,挖水溝這種事,實在是忙不過來。
有趣的是,儘管山東六國挖溝引渠忙得不亦樂乎,但戰國時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卻是一個被貶到蠻荒之地做官的秦國人的傑作。
這項水利工程竣工於公元前256年,它以絕妙的構思、神奇的智慧,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困擾蜀地若干年的岷江水患,使巴蜀成為真正的“天府之國”。興修者在工程中“深淘灘、低作堰”的經驗總結,成為後世興修水利的金科玉律。儘管經歷了幾千年的政權更迭、歷史變遷,甚至川西地震帶的屢次強震,這項水利工程依然完好無損,時至今日還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造福幾千萬百姓,令後世無數“高科技”工程無比汗顏。
——這就是被譽為“川西第一奇功”、時任蜀郡太守的李冰主持興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成功,讓呂不韋親眼看到了水利對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對鄭國的計劃表示完全贊成。在鄭國的親自指揮下,關中平原的水利工程開工建設。
此後幾年,秦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對外的征伐確實明顯減少。但嬴政親政後,開始對呂不韋的政策進行清算,其中就包括了鄭國宏偉的“挖溝計劃”。
通過縝密偵查,鄭國的間諜身份被發現,在嬴政的親自審問下,鄭國說了一句著名的話:“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國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話說得很坦誠,確實也打動了嬴政,工程繼續進行。
公元前236年,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戰,鄭國的“挖溝計劃”終於大功告成。此時,韓桓惠王已經帶著對自己智商的膜拜離開了人世,但繼位僅三年的韓王安悲劇了。他發現自己親爹發明的“疲秦之計”,實際上是給秦國幫了大忙。根據史書記載,鄭國主持修造的水渠網完成後,關中平原上萬頃的農田成為一片沃野,抵禦天災的能力大為增強,達到了“無凶年”的地步。藉助關中農業生產的繁榮,已經掌握“天府之國”的秦國更加富強,為統一六國奠定了雄厚的財政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