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頁
儘管多次征伐燕國取得勝利,但趙國南部的軍事形勢極不樂觀。
公元前241年,春申君組織的“五國攻秦”以失敗告終,楚國通過遷都對秦國避而遠之。嬴政完成對嫪毐、呂不韋勢力的清算後,很快便將報復的矛頭指向了與秦國隔黃河相望、又在“五國攻秦”中派出主將龐煖的趙國。
秦國對趙國的軍事壓力越來越大,並於公元前236年趁趙軍東進伐燕之機,攻占了南部的鄴邑。禍不單行,緊接著趙悼襄王去世,兒子趙遷繼位,是為幽繆王。
公元前235年,秦國趁趙國新王立足未穩之機,由桓齮率軍攻占平陽,大敗趙軍。次年,桓齮率領的秦軍穿過上黨地區,翻越太行山,深入趙國後方縱深的武城。趙幽繆王緊急調扈輒率軍救援,卻被氣勢洶洶的秦軍消滅了10萬人,主將扈輒被殺。隨後,秦軍乘勝占領了赤麗、宜安等地,直逼趙國都城邯鄲。
20多年前邯鄲保衛戰的慘烈,始終縈繞在趙國上下的心間。為了避免悲劇重演,趙幽繆王將最後的希望寄託到了北部悍將李牧的身上。
都城告急,李牧率北部邊防部隊南下,與邯鄲的部隊會合,在宜安附近組織防禦,抵抗準備向邯鄲進逼的秦國軍隊。
對付越戰越勇的秦軍,李牧還是老套路:修堡壘!秦軍一進攻,趙軍就躲到堡壘里,打死也不出來。秦軍勞師以遠,後勤補給困難,顯然是耗不起的。不久,桓齮派主力進攻肥下,引誘趙軍主力前來決戰。
趙軍的另一位將領趙蔥建議,既然秦軍有了新動向,我們應該立即派兵增援肥下,防止敵人得寸進尺。李牧卻不這麼看,他清醒地認識到,雖然北方邊防軍是趙國戰鬥力比較強的軍隊,打匈奴的騎兵比較有經驗,但是對秦軍缺乏了解,從實力上看並不是秦軍的對手。如果正面遭遇,趙軍極有可能要吃虧,對於積貧積弱的趙國而言,再來一次邯鄲保衛戰,即便是慘勝,那也離亡國不遠了。因此,李牧一開戰就率趙軍在工事裡躲著,避敵鋒芒,保存實力,待秦軍疲憊後再伺機而動。
秦軍進攻肥下,目的是通過開闢新的戰場,逼迫趙軍救援,秦軍再調轉槍口伺機消滅。李牧分析認為,秦軍為了能夠引出趙軍決戰,必然會動用主力進攻肥下。這樣一來,秦軍在宜安的防守將比較薄弱,正適合趙軍來一個“圍魏救趙”。
秦軍在肥下打得正歡,又在趙軍救援的必經之道上擺好了口袋陣。但是,桓齮的“圍城打援”沒有搞成,大營卻被李牧率領的趙軍主力偷襲了。由於李牧一直避戰,秦軍也疏於防範,導致留守大營的部隊、輜重全部被趙軍俘獲。
得知巢穴被搗,桓齮趕緊帶著進攻肥下的秦軍回師救援,李牧等的就是桓齮的援軍。在秦軍主力的正面,李牧派出小股部隊進行阻擊,主力布置於兩翼。趙軍利用地形優勢節節阻擊,秦軍的鋒芒頓挫,與正面的趙軍糾纏在一起,兩翼的趙軍主力突然殺了出來,秦軍陣形大亂,遭遇了自邯鄲保衛戰以來的第一次慘敗。
經此一戰,征伐趙國的秦軍幾乎全軍覆沒,桓齮僅帶著少量貼身衛隊突圍,畏罪潛逃到了燕國。李牧抗秦有功,趙國得到了極為寶貴的喘息機會,趙幽繆王看到了保家衛國的一線曙光,一再稱譽李牧是“趙國的白起”,封他做了“武安君”。
自此,李牧成為趙國第一員猛將,也是山東六國唯一能與強秦抗衡的軍事將領。
公元前232年,嬴政不甘心失敗,組織更多的兵力攻打趙國。
鑑於上一次桓齮孤軍深入的教訓,秦軍此次採取分兵戰術,從南、北兩個方向進攻趙國。秦軍南路經鄴邑、渡漳水,進逼趙國都城邯鄲,意圖牽制趙軍主力;秦軍的主力則在北路,自上黨翻越太行山區至井陘,運動到邯鄲北面,意圖割斷趙國的南北聯繫,對邯鄲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李牧認為,南路的秦軍雖然進攻得比較高調,但越高調說明越有詐,北面靜悄悄的秦軍才是“悶聲不響發大財”。
從地理環境上看,邯鄲以南憑藉漳水能夠組織有效防禦,將兵力不多的秦軍南路阻滯一段時間是有可能的。而邯鄲北面基本上無險可守,一旦被秦軍主力控制,趙國將會被攔腰截斷,失去向北的撤退縱深,只能困死在邯鄲一帶。
李牧審時度勢,決定採取“南守北攻”的戰術,同樣兵分兩路,對抗來勢迅猛的秦軍。
李牧派司馬尚率趙軍一部南下禦敵,自率趙軍主力北上,與秦軍主力在番吾相遇。但是,秦軍主力的戰略意圖很明顯,就是要迅速控制邯鄲北面,切斷趙軍後路,因此進攻極為迅猛。李牧率領的趙軍根本來不及挖工事,只能被迫與秦軍展開正面決戰。實事求是地說,趙軍並不是秦軍的對手,但趙軍無路可退,後退一步便會國破家亡。
狹路相逢勇者勝!李牧親自披甲上陣,率領趙軍與正面的秦軍短兵相接、貼身肉搏,不惜一切代價與秦軍廝殺。
秦軍招架不住趙軍這種不要命的自殺式攻擊,只能節節敗退,穿越太行山區撤至上黨。消除北面的隱患後,李牧立即率部南下,與司馬尚合兵一處,準備圍殲實力較弱的秦軍南路。不過,秦軍南路得知北路進攻受阻,憑自己這點兵力已經不足以取得對趙國作戰的勝利,因此稍與趙軍接觸就迅速後撤,沒有留給趙軍殲滅自己的機會。
公元前241年,春申君組織的“五國攻秦”以失敗告終,楚國通過遷都對秦國避而遠之。嬴政完成對嫪毐、呂不韋勢力的清算後,很快便將報復的矛頭指向了與秦國隔黃河相望、又在“五國攻秦”中派出主將龐煖的趙國。
秦國對趙國的軍事壓力越來越大,並於公元前236年趁趙軍東進伐燕之機,攻占了南部的鄴邑。禍不單行,緊接著趙悼襄王去世,兒子趙遷繼位,是為幽繆王。
公元前235年,秦國趁趙國新王立足未穩之機,由桓齮率軍攻占平陽,大敗趙軍。次年,桓齮率領的秦軍穿過上黨地區,翻越太行山,深入趙國後方縱深的武城。趙幽繆王緊急調扈輒率軍救援,卻被氣勢洶洶的秦軍消滅了10萬人,主將扈輒被殺。隨後,秦軍乘勝占領了赤麗、宜安等地,直逼趙國都城邯鄲。
20多年前邯鄲保衛戰的慘烈,始終縈繞在趙國上下的心間。為了避免悲劇重演,趙幽繆王將最後的希望寄託到了北部悍將李牧的身上。
都城告急,李牧率北部邊防部隊南下,與邯鄲的部隊會合,在宜安附近組織防禦,抵抗準備向邯鄲進逼的秦國軍隊。
對付越戰越勇的秦軍,李牧還是老套路:修堡壘!秦軍一進攻,趙軍就躲到堡壘里,打死也不出來。秦軍勞師以遠,後勤補給困難,顯然是耗不起的。不久,桓齮派主力進攻肥下,引誘趙軍主力前來決戰。
趙軍的另一位將領趙蔥建議,既然秦軍有了新動向,我們應該立即派兵增援肥下,防止敵人得寸進尺。李牧卻不這麼看,他清醒地認識到,雖然北方邊防軍是趙國戰鬥力比較強的軍隊,打匈奴的騎兵比較有經驗,但是對秦軍缺乏了解,從實力上看並不是秦軍的對手。如果正面遭遇,趙軍極有可能要吃虧,對於積貧積弱的趙國而言,再來一次邯鄲保衛戰,即便是慘勝,那也離亡國不遠了。因此,李牧一開戰就率趙軍在工事裡躲著,避敵鋒芒,保存實力,待秦軍疲憊後再伺機而動。
秦軍進攻肥下,目的是通過開闢新的戰場,逼迫趙軍救援,秦軍再調轉槍口伺機消滅。李牧分析認為,秦軍為了能夠引出趙軍決戰,必然會動用主力進攻肥下。這樣一來,秦軍在宜安的防守將比較薄弱,正適合趙軍來一個“圍魏救趙”。
秦軍在肥下打得正歡,又在趙軍救援的必經之道上擺好了口袋陣。但是,桓齮的“圍城打援”沒有搞成,大營卻被李牧率領的趙軍主力偷襲了。由於李牧一直避戰,秦軍也疏於防範,導致留守大營的部隊、輜重全部被趙軍俘獲。
得知巢穴被搗,桓齮趕緊帶著進攻肥下的秦軍回師救援,李牧等的就是桓齮的援軍。在秦軍主力的正面,李牧派出小股部隊進行阻擊,主力布置於兩翼。趙軍利用地形優勢節節阻擊,秦軍的鋒芒頓挫,與正面的趙軍糾纏在一起,兩翼的趙軍主力突然殺了出來,秦軍陣形大亂,遭遇了自邯鄲保衛戰以來的第一次慘敗。
經此一戰,征伐趙國的秦軍幾乎全軍覆沒,桓齮僅帶著少量貼身衛隊突圍,畏罪潛逃到了燕國。李牧抗秦有功,趙國得到了極為寶貴的喘息機會,趙幽繆王看到了保家衛國的一線曙光,一再稱譽李牧是“趙國的白起”,封他做了“武安君”。
自此,李牧成為趙國第一員猛將,也是山東六國唯一能與強秦抗衡的軍事將領。
公元前232年,嬴政不甘心失敗,組織更多的兵力攻打趙國。
鑑於上一次桓齮孤軍深入的教訓,秦軍此次採取分兵戰術,從南、北兩個方向進攻趙國。秦軍南路經鄴邑、渡漳水,進逼趙國都城邯鄲,意圖牽制趙軍主力;秦軍的主力則在北路,自上黨翻越太行山區至井陘,運動到邯鄲北面,意圖割斷趙國的南北聯繫,對邯鄲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李牧認為,南路的秦軍雖然進攻得比較高調,但越高調說明越有詐,北面靜悄悄的秦軍才是“悶聲不響發大財”。
從地理環境上看,邯鄲以南憑藉漳水能夠組織有效防禦,將兵力不多的秦軍南路阻滯一段時間是有可能的。而邯鄲北面基本上無險可守,一旦被秦軍主力控制,趙國將會被攔腰截斷,失去向北的撤退縱深,只能困死在邯鄲一帶。
李牧審時度勢,決定採取“南守北攻”的戰術,同樣兵分兩路,對抗來勢迅猛的秦軍。
李牧派司馬尚率趙軍一部南下禦敵,自率趙軍主力北上,與秦軍主力在番吾相遇。但是,秦軍主力的戰略意圖很明顯,就是要迅速控制邯鄲北面,切斷趙軍後路,因此進攻極為迅猛。李牧率領的趙軍根本來不及挖工事,只能被迫與秦軍展開正面決戰。實事求是地說,趙軍並不是秦軍的對手,但趙軍無路可退,後退一步便會國破家亡。
狹路相逢勇者勝!李牧親自披甲上陣,率領趙軍與正面的秦軍短兵相接、貼身肉搏,不惜一切代價與秦軍廝殺。
秦軍招架不住趙軍這種不要命的自殺式攻擊,只能節節敗退,穿越太行山區撤至上黨。消除北面的隱患後,李牧立即率部南下,與司馬尚合兵一處,準備圍殲實力較弱的秦軍南路。不過,秦軍南路得知北路進攻受阻,憑自己這點兵力已經不足以取得對趙國作戰的勝利,因此稍與趙軍接觸就迅速後撤,沒有留給趙軍殲滅自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