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頁
荊軻打了個圓場,說秦舞陽是鄉野之人,沒見過大場面,被大王您的氣勢給鎮著了,褲子沒濕已經算是很有自控力了。嬴政倒也不見怪,但已經開始有所警覺。
荊軻奉上地圖,圖窮匕見之時,早有準備的嬴政反應敏捷,身子一閃就躲過了荊軻的刺殺。荊軻不甘心,拔腿就追,驚慌失措的嬴政來不及拔出長劍,撒腿就跑。
按照秦國的規定,群臣上殿不能帶兵器,雖然殿外有軍隊,但就算是天塌下來,沒有得到君王的指令也是不能擅自入殿的。偏偏嬴政情急之下忙著逃命,一時顧不上向殿外的武士下令“護駕”。
拜衛鞅所賜,秦國的法度極嚴,結果所有人都是死腦筋,嚴格“依法辦事”。眼看嬴政性命不保,任何武士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不敢輕越雷池一步,簇擁著站在殿外圍觀。
嬴政被荊軻追得滿屋子跑,眼看就要追上了,旁邊的一個叫夏無且的侍醫心生一計,將隨身帶著的藥袋子扔向荊軻。荊軻猝不及防,被袋子擊中,嬴政趁此空隙,拔出長劍,將荊軻的左手砍斷。荊軻心知刺殺已無可能,使盡全身之力,將匕首甩向嬴政,結果扎進了柱子裡。嬴政揮劍亂砍,荊軻身中八劍,倒在了血泊中。
燕太子丹的暗殺計劃宣告失敗!
燕太子丹天真地認為,幹掉嬴政就能避免秦國的統一戰爭。實際上,秦國的發展史告訴我們,嬴政並非一統天下的舵手,而只是一個水到渠成的執行者。從秦獻公開始,經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衛鞅、魏冉、范雎、呂不韋等幾代君臣百多年來的不懈努力,秦國才開創了一統天下的局面,是他們推動著秦國統一的車輪滾滾向前。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即使荊軻得手,刺殺了嬴政,秦國的後代君主依然會沿著先輩們開闢的道路前行,天下的大一統不過是時間問題。
逞匹夫之勇的刺客荊軻沒有成功,燕國卻遭到了秦國的報復性打擊。驚魂未定的嬴政當即下令,讓王翦立即著手準備對燕國的軍事行動。
此時,王翦剛剛拿下趙國南部,尚未對北部代地的公子嘉殘餘勢力進行清剿。荊軻刺秦未遂,打亂了秦軍主力的部署。王翦立即按照嬴政的指令,準備對燕國發起大規模攻擊。
公元前226年,李信率領的先遣部隊在易水河畔擊潰燕軍,燕太子丹退守燕國都城薊城。不久,王翦率大軍趕到,一舉拿下防守薄弱的薊城。燕王喜與太子丹退保遼東,李信一路緊追不捨。
燕國危在旦夕,躲在代地苟延殘喘的趙公子嘉著急了,因為燕國一滅,自己這個所謂的“代王”很快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成為陪葬品。
公子嘉緊急向燕王喜發了一封書信,給性命堪憂的燕王喜出了一個餿主意:殺太子丹向秦國謝罪!慌不擇路的燕王喜接到書信後如夢方醒:我怎麼沒想到啊,秦國把燕國打這麼慘,不正是因太子丹的擅自行動而起嗎?
雖然說虎毒不食子,但自身難保的燕王喜哪裡顧得上什麼父子之情。在燕王喜看來,只要保住老命一條,兒子要多少有多少。
太子丹被親爹抹了脖子,秦軍也暫時停下了進逼燕國的腳步。燕王喜勉強躲過一劫,大喘了一口氣。燕王喜打死也想不到,秦軍停止向遼東追擊,並不是因為得了太子丹的人頭,而是現在還沒有必要追這麼遠。
此時,燕國的都城被占領,燕王喜流竄到遼東一隅,與趙公子嘉的聯繫被徹底割斷,燕國名存實亡,已沒有東山再起的本錢。對於秦國而言,需要對付的強敵還有楚、齊兩家,既然燕國和趙公子嘉已經只剩一口氣,姑且留他們幾年,先把楚國收拾了再說。
公元前226年,嬴政派王翦的兒子王賁率軍伐楚,一舉拿下十餘座城池,這讓嬴政有點飄飄然了,覺得號稱兵甲百萬的楚國也不過如此。於是,嬴政準備出兵滅楚。他先把李信找來,問他滅楚要多少人,李信說20萬足矣。嬴政有點不放心,又把老將王翦找來問,王翦獅子大開口,指頭一伸就要60萬大軍。
嬴政被王翦嚇得嘴巴張開老大,半天合不攏。嬴政覺得,年老的王翦未免過於保守,不如李信這樣的年輕將領有朝氣、有衝勁、有膽識、有魄力。
思來想去,嬴政帶著一絲僥倖,派李信、蒙恬率20萬大軍南下伐楚,王翦見嬴政執迷不悟,索性請病假,回家休養。
李信、蒙恬帶著20萬秦軍浩浩蕩蕩出發了,開局一度進展順利,急功近利的李信率部在楚國境內攻城略地,打得熱火朝天。李信不知道,這是楚國將軍項燕的“誘敵深入”之計。經三天三夜的尾隨,項燕終於鑽了秦軍的空子,率楚軍從後方進行偷襲。秦軍猝不及防,被楚軍攻下兩個營壘,七名都尉戰死。此時,駐守在郢邑的昌平君趁機發動叛亂,李信帶著打了敗仗的秦軍平叛後,被迫停止伐楚,原地休整。
雖然伐楚的軍事行動暫時擱置,但秦軍在中原的行動並未受到影響。王翦的兒子王賁率10萬秦軍伐魏,採用水攻的方式,引汴河之水淹沒了魏國都城大梁,魏王假毫無抵抗力量,被迫向秦軍投降,地處中原腹地的魏國被滅。自此,三晉已全部落入秦國之手。
中原盡收囊中,但該算的帳還得算。大為光火的嬴政將李信就地免職,不得不厚著臉皮,親自來請王翦出山伐楚。
荊軻奉上地圖,圖窮匕見之時,早有準備的嬴政反應敏捷,身子一閃就躲過了荊軻的刺殺。荊軻不甘心,拔腿就追,驚慌失措的嬴政來不及拔出長劍,撒腿就跑。
按照秦國的規定,群臣上殿不能帶兵器,雖然殿外有軍隊,但就算是天塌下來,沒有得到君王的指令也是不能擅自入殿的。偏偏嬴政情急之下忙著逃命,一時顧不上向殿外的武士下令“護駕”。
拜衛鞅所賜,秦國的法度極嚴,結果所有人都是死腦筋,嚴格“依法辦事”。眼看嬴政性命不保,任何武士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不敢輕越雷池一步,簇擁著站在殿外圍觀。
嬴政被荊軻追得滿屋子跑,眼看就要追上了,旁邊的一個叫夏無且的侍醫心生一計,將隨身帶著的藥袋子扔向荊軻。荊軻猝不及防,被袋子擊中,嬴政趁此空隙,拔出長劍,將荊軻的左手砍斷。荊軻心知刺殺已無可能,使盡全身之力,將匕首甩向嬴政,結果扎進了柱子裡。嬴政揮劍亂砍,荊軻身中八劍,倒在了血泊中。
燕太子丹的暗殺計劃宣告失敗!
燕太子丹天真地認為,幹掉嬴政就能避免秦國的統一戰爭。實際上,秦國的發展史告訴我們,嬴政並非一統天下的舵手,而只是一個水到渠成的執行者。從秦獻公開始,經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衛鞅、魏冉、范雎、呂不韋等幾代君臣百多年來的不懈努力,秦國才開創了一統天下的局面,是他們推動著秦國統一的車輪滾滾向前。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即使荊軻得手,刺殺了嬴政,秦國的後代君主依然會沿著先輩們開闢的道路前行,天下的大一統不過是時間問題。
逞匹夫之勇的刺客荊軻沒有成功,燕國卻遭到了秦國的報復性打擊。驚魂未定的嬴政當即下令,讓王翦立即著手準備對燕國的軍事行動。
此時,王翦剛剛拿下趙國南部,尚未對北部代地的公子嘉殘餘勢力進行清剿。荊軻刺秦未遂,打亂了秦軍主力的部署。王翦立即按照嬴政的指令,準備對燕國發起大規模攻擊。
公元前226年,李信率領的先遣部隊在易水河畔擊潰燕軍,燕太子丹退守燕國都城薊城。不久,王翦率大軍趕到,一舉拿下防守薄弱的薊城。燕王喜與太子丹退保遼東,李信一路緊追不捨。
燕國危在旦夕,躲在代地苟延殘喘的趙公子嘉著急了,因為燕國一滅,自己這個所謂的“代王”很快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成為陪葬品。
公子嘉緊急向燕王喜發了一封書信,給性命堪憂的燕王喜出了一個餿主意:殺太子丹向秦國謝罪!慌不擇路的燕王喜接到書信後如夢方醒:我怎麼沒想到啊,秦國把燕國打這麼慘,不正是因太子丹的擅自行動而起嗎?
雖然說虎毒不食子,但自身難保的燕王喜哪裡顧得上什麼父子之情。在燕王喜看來,只要保住老命一條,兒子要多少有多少。
太子丹被親爹抹了脖子,秦軍也暫時停下了進逼燕國的腳步。燕王喜勉強躲過一劫,大喘了一口氣。燕王喜打死也想不到,秦軍停止向遼東追擊,並不是因為得了太子丹的人頭,而是現在還沒有必要追這麼遠。
此時,燕國的都城被占領,燕王喜流竄到遼東一隅,與趙公子嘉的聯繫被徹底割斷,燕國名存實亡,已沒有東山再起的本錢。對於秦國而言,需要對付的強敵還有楚、齊兩家,既然燕國和趙公子嘉已經只剩一口氣,姑且留他們幾年,先把楚國收拾了再說。
公元前226年,嬴政派王翦的兒子王賁率軍伐楚,一舉拿下十餘座城池,這讓嬴政有點飄飄然了,覺得號稱兵甲百萬的楚國也不過如此。於是,嬴政準備出兵滅楚。他先把李信找來,問他滅楚要多少人,李信說20萬足矣。嬴政有點不放心,又把老將王翦找來問,王翦獅子大開口,指頭一伸就要60萬大軍。
嬴政被王翦嚇得嘴巴張開老大,半天合不攏。嬴政覺得,年老的王翦未免過於保守,不如李信這樣的年輕將領有朝氣、有衝勁、有膽識、有魄力。
思來想去,嬴政帶著一絲僥倖,派李信、蒙恬率20萬大軍南下伐楚,王翦見嬴政執迷不悟,索性請病假,回家休養。
李信、蒙恬帶著20萬秦軍浩浩蕩蕩出發了,開局一度進展順利,急功近利的李信率部在楚國境內攻城略地,打得熱火朝天。李信不知道,這是楚國將軍項燕的“誘敵深入”之計。經三天三夜的尾隨,項燕終於鑽了秦軍的空子,率楚軍從後方進行偷襲。秦軍猝不及防,被楚軍攻下兩個營壘,七名都尉戰死。此時,駐守在郢邑的昌平君趁機發動叛亂,李信帶著打了敗仗的秦軍平叛後,被迫停止伐楚,原地休整。
雖然伐楚的軍事行動暫時擱置,但秦軍在中原的行動並未受到影響。王翦的兒子王賁率10萬秦軍伐魏,採用水攻的方式,引汴河之水淹沒了魏國都城大梁,魏王假毫無抵抗力量,被迫向秦軍投降,地處中原腹地的魏國被滅。自此,三晉已全部落入秦國之手。
中原盡收囊中,但該算的帳還得算。大為光火的嬴政將李信就地免職,不得不厚著臉皮,親自來請王翦出山伐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