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
楚國王室發生內亂之時,秦國的宮廷也在經歷一番血雨腥風。
公元前238年,22歲的嬴政親政。擺在他面前的,除了先輩打下的半壁江山以外,還有把持朝政的文信侯、長信侯兩大勢力。
文信侯呂不韋發跡的過程我們都很清楚,怎麼又冒出一個長信侯呢?
根據《史記·呂不韋列傳》的記載,這是一個不堪入目的故事。
呂不韋入秦之後,一直與趙姬暗中往來。即使是嬴政繼位,趙姬成了趙太后,兩人依然私通不絕。隨著嬴政一天天長大,呂不韋為了避免將來丑禍敗露,給趙姬送了一個名字叫嫪毐的“宦官”。
趙太后對“床上功夫了得”的嫪毐寵愛有加。為了方便偷情,趙太后搬到雍宮居住,由“宦官”嫪毐日夜侍從。仗著趙太后的庇護和寵愛,嫪毐被封為長信侯,權勢日益膨脹、盛極一時,不僅有數千家僕,還有上千人每天追在嫪毐屁股後面,吵嚷著閹割之後做他的門客。
趙太后甚至還給長信侯嫪毐生了兩個兒子,並暗中達成共識,等嬴政一死,就扶持兩人的兒子繼位。
嬴政親政後,嫪毐與趙太后的姦情被告發。嬴政一舉剷除了長信侯嫪毐的勢力,夷其三族,將趙太后打入冷宮。兩人的姦情還牽涉到呂不韋,但嬴政念其扶持先父繼位有功,不忍誅殺,僅於次年免除其相國之職。
公元前235年,嬴政擔心“垂而不死、死而不僵”的呂不韋東山再起,將他遷往蜀地,又以一封書信奚落自認為“居功至偉”的呂不韋。呂不韋心灰意冷,在去蜀地的路上飲鴆而亡。
我們已經分析過,所謂“呂不韋是秦始皇親爹”的說法純屬子虛烏有。既然呂不韋與趙姬有染的謠言被攻破,那麼《史記·呂不韋列傳》這些記載的真實性就很值得懷疑了。
根據前面的分析,所謂呂不韋與趙姬私通、嫪毐代替呂不韋與趙太后私通並生子,極有可能就是長安君造出的謠言傳播到中原之後,無數中原人“集體創作”的故事情節。
嫪毐、呂不韋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也確實因罪處死。那麼,他們到底犯了什麼罪,非逼得嬴政要致他們於死地不可,甚至身為嬴政“仲父”的呂不韋都不能倖免於難呢?
實際上,范雎剛入秦時對秦昭王說的一段話,已經給出了答案。
范雎給君王定了三個判定標準:“掌握內政外交大權、掌握經濟大權、掌握生殺大權。”當時,秦昭王一個也達不到。現在,成年的嬴政雖然加冕親政,但同樣一個也別想有。
要做一個真正的君王,就必須剷除一切威脅到自己權位的勢力!
嬴政面臨的權貴,除了“仲父”、文信侯呂不韋以外,還有長信侯嫪毐。
嫪毐能夠發跡,靠的不是趙太后,而是呂不韋。那麼,呂不韋為什麼要找一個人來“分享”大權呢?——因為嬴政長大了,宮中需要有人“看護”,宦官嫪毐正合適!
文信侯與長信侯,一個控制宮外,一個控制宮內,嬴政想不做擺設都難!
因此,嬴政在親政之初,就打算先易後難,從勢力相對較弱的長信侯嫪毐下手。
嫪毐感受到了都城異樣的氣息,還沒等嬴政採取實質性的行動,便搶先出手,召集力量在咸陽發動武裝叛亂,準備進攻嬴政所在的蘄年宮。
隨即,早有準備的嬴政在昌平君、昌文君支持下,調集重兵在咸陽與叛軍激戰,一舉平息叛亂。嫪毐敗走逃亡之後,嬴政又向全國發布懸賞通緝。不久,嫪毐被捕,嬴政將其車裂示眾,嫪毐宗族、舍人、門客均遭到血腥清洗。
公元前237年,嬴政將舉薦嫪毐的呂不韋按連坐罪處治,但念及其扶持先王有功,只是免其職務、遣歸封邑。為了避免外戚干政,嬴政又將趙太后遷往秦國舊都雍宮居住。
為了防止出現第二個呂不韋,嬴政下達了一道“逐客令”,準備驅逐所有來自中原的官員、門客。對於這個意氣用事、矯枉過正的詔令,受到呂不韋牽連而被罷官的李斯挺身而出,上了一封著名的《諫逐客書》。經過李斯的因勢利導、耐心說服,嬴政終於廢除了這個愚蠢的詔令,並給李斯官復原職,避免了秦國在關鍵時期的人才流失。
次年,呂不韋去世,門客不敢聲張,將其偷偷下葬。對於呂不韋的家臣,以及參加呂不韋葬禮的人,嬴政查實之後都要“秋後算帳”:——凡是參加哭吊的三晉人,一律遣返;
——官俸六百石以上參加哭吊者,奪爵,遷房陵;——官俸五百石以下且未參加哭吊者,保留爵位,遷房陵。
自此,盛極一時的呂不韋勢力被徹底剷除,嬴政終於站到了秦國的權力巔峰,誓將一統天下的征程進行到底!
嬴政此時並不知道,在秦國強大的“推土機”面前,還有一個“最牛釘子戶”在等著他!
3 釘子戶難敵天命
如果在戰國時期評選“最牛釘子戶”,那絕對非老趙家莫屬。
老趙家的“抗拆”經歷,可以追溯到引發“三家分晉”的“晉陽保衛戰”。當時,晉陽城雖然被智伯的軍隊圍困加水淹,“城不沉者三板”,“懸釜而炊,易子而食”,但晉陽軍民不畏強敵,硬是咬著牙頑強堅持了一年多,並最終取得勝利。
公元前238年,22歲的嬴政親政。擺在他面前的,除了先輩打下的半壁江山以外,還有把持朝政的文信侯、長信侯兩大勢力。
文信侯呂不韋發跡的過程我們都很清楚,怎麼又冒出一個長信侯呢?
根據《史記·呂不韋列傳》的記載,這是一個不堪入目的故事。
呂不韋入秦之後,一直與趙姬暗中往來。即使是嬴政繼位,趙姬成了趙太后,兩人依然私通不絕。隨著嬴政一天天長大,呂不韋為了避免將來丑禍敗露,給趙姬送了一個名字叫嫪毐的“宦官”。
趙太后對“床上功夫了得”的嫪毐寵愛有加。為了方便偷情,趙太后搬到雍宮居住,由“宦官”嫪毐日夜侍從。仗著趙太后的庇護和寵愛,嫪毐被封為長信侯,權勢日益膨脹、盛極一時,不僅有數千家僕,還有上千人每天追在嫪毐屁股後面,吵嚷著閹割之後做他的門客。
趙太后甚至還給長信侯嫪毐生了兩個兒子,並暗中達成共識,等嬴政一死,就扶持兩人的兒子繼位。
嬴政親政後,嫪毐與趙太后的姦情被告發。嬴政一舉剷除了長信侯嫪毐的勢力,夷其三族,將趙太后打入冷宮。兩人的姦情還牽涉到呂不韋,但嬴政念其扶持先父繼位有功,不忍誅殺,僅於次年免除其相國之職。
公元前235年,嬴政擔心“垂而不死、死而不僵”的呂不韋東山再起,將他遷往蜀地,又以一封書信奚落自認為“居功至偉”的呂不韋。呂不韋心灰意冷,在去蜀地的路上飲鴆而亡。
我們已經分析過,所謂“呂不韋是秦始皇親爹”的說法純屬子虛烏有。既然呂不韋與趙姬有染的謠言被攻破,那麼《史記·呂不韋列傳》這些記載的真實性就很值得懷疑了。
根據前面的分析,所謂呂不韋與趙姬私通、嫪毐代替呂不韋與趙太后私通並生子,極有可能就是長安君造出的謠言傳播到中原之後,無數中原人“集體創作”的故事情節。
嫪毐、呂不韋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也確實因罪處死。那麼,他們到底犯了什麼罪,非逼得嬴政要致他們於死地不可,甚至身為嬴政“仲父”的呂不韋都不能倖免於難呢?
實際上,范雎剛入秦時對秦昭王說的一段話,已經給出了答案。
范雎給君王定了三個判定標準:“掌握內政外交大權、掌握經濟大權、掌握生殺大權。”當時,秦昭王一個也達不到。現在,成年的嬴政雖然加冕親政,但同樣一個也別想有。
要做一個真正的君王,就必須剷除一切威脅到自己權位的勢力!
嬴政面臨的權貴,除了“仲父”、文信侯呂不韋以外,還有長信侯嫪毐。
嫪毐能夠發跡,靠的不是趙太后,而是呂不韋。那麼,呂不韋為什麼要找一個人來“分享”大權呢?——因為嬴政長大了,宮中需要有人“看護”,宦官嫪毐正合適!
文信侯與長信侯,一個控制宮外,一個控制宮內,嬴政想不做擺設都難!
因此,嬴政在親政之初,就打算先易後難,從勢力相對較弱的長信侯嫪毐下手。
嫪毐感受到了都城異樣的氣息,還沒等嬴政採取實質性的行動,便搶先出手,召集力量在咸陽發動武裝叛亂,準備進攻嬴政所在的蘄年宮。
隨即,早有準備的嬴政在昌平君、昌文君支持下,調集重兵在咸陽與叛軍激戰,一舉平息叛亂。嫪毐敗走逃亡之後,嬴政又向全國發布懸賞通緝。不久,嫪毐被捕,嬴政將其車裂示眾,嫪毐宗族、舍人、門客均遭到血腥清洗。
公元前237年,嬴政將舉薦嫪毐的呂不韋按連坐罪處治,但念及其扶持先王有功,只是免其職務、遣歸封邑。為了避免外戚干政,嬴政又將趙太后遷往秦國舊都雍宮居住。
為了防止出現第二個呂不韋,嬴政下達了一道“逐客令”,準備驅逐所有來自中原的官員、門客。對於這個意氣用事、矯枉過正的詔令,受到呂不韋牽連而被罷官的李斯挺身而出,上了一封著名的《諫逐客書》。經過李斯的因勢利導、耐心說服,嬴政終於廢除了這個愚蠢的詔令,並給李斯官復原職,避免了秦國在關鍵時期的人才流失。
次年,呂不韋去世,門客不敢聲張,將其偷偷下葬。對於呂不韋的家臣,以及參加呂不韋葬禮的人,嬴政查實之後都要“秋後算帳”:——凡是參加哭吊的三晉人,一律遣返;
——官俸六百石以上參加哭吊者,奪爵,遷房陵;——官俸五百石以下且未參加哭吊者,保留爵位,遷房陵。
自此,盛極一時的呂不韋勢力被徹底剷除,嬴政終於站到了秦國的權力巔峰,誓將一統天下的征程進行到底!
嬴政此時並不知道,在秦國強大的“推土機”面前,還有一個“最牛釘子戶”在等著他!
3 釘子戶難敵天命
如果在戰國時期評選“最牛釘子戶”,那絕對非老趙家莫屬。
老趙家的“抗拆”經歷,可以追溯到引發“三家分晉”的“晉陽保衛戰”。當時,晉陽城雖然被智伯的軍隊圍困加水淹,“城不沉者三板”,“懸釜而炊,易子而食”,但晉陽軍民不畏強敵,硬是咬著牙頑強堅持了一年多,並最終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