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信陵君當然不接受平原君這種高高在上的態度,說我招什麼學生,還要經過你批准?信陵君一氣之下就準備拍屁股走人,在平原君一再挽留下方才作罷。

  經歷了這件事,天下的學生就開始用腳投票。“平原君大學”的學生跑了一大半,紛紛轉學到“信陵君大學”,這讓平原君很沒面子,對信陵君也日益冷淡。

  平原君去世後,信陵君在趙國的處境更加尷尬了。

  雖然在趙國的日子不太好過,但儘管魏王告急的書信一封接一封,信陵君就是鐵了心地不回國,而且還放出狠話:“誰敢帶魏王使者來見,老子滅了他!”

  如果信陵君再不回去,魏國可能就要從地圖上消失了。關鍵時刻,那個賭棍和賣豆漿的挺身而出,勸諫信陵君不要計較個人得失,務必以國家大義為重。

  道理很簡單:你信陵君是靠著魏公子的名號揚名天下的,如果魏國亡了,你身為王室宗親,還有何面目苟活於世?

  信陵君如夢方醒,大驚失色,趕緊帶著門客趕回魏國。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留在趙國整整10年後,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兩人相擁而泣。信陵君當即被委任為上將軍,全權負責抗秦事宜。

  此時,蒙驁率領的秦軍正在大肆征伐,魏國處處烽煙、生靈塗炭。信陵君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是昭告天下:“我魏無忌又回來了!”

  一聲呼喊,也是一聲響亮的集結號。憑藉信陵君的號召力,趙、韓、楚、燕紛紛與魏國“合縱”,信陵君率五國之兵與秦國軍隊在黃河兩岸周旋。

  蒙驁不敵五國聯軍的奮勇抗擊,被迫退守函谷關,邯鄲保衛戰的輝煌似乎很快就要再次上演了!

  此次“合縱”沒有變成“連雞”,除了秦國內部的思想混亂以外,信陵君在諸侯中的感召力是一個關鍵因素。因此對於秦國而言,如果能夠把信陵君幹掉,那麼看似強大的五國聯軍將不攻自破。

  危急時刻,呂不韋力挽狂瀾,使出了“殺手鐧”——反間計!

  秦國的反間計有兩個現成的有利條件:一是晉鄙的勢力尚存,一直在等待時機給自己的主子報仇;二是魏安釐王“牆頭草”的本性難改。

  呂不韋用重金賄賂晉鄙的門徒,讓他們在魏國大造輿論,說信陵君很快就要南面而王。社會輿論造起來之後,這些人便向魏王進讒言,說諸侯們只知信陵君,不知有魏王,都準備擁立信陵君為魏王。秦國派往魏國的間諜也在暗中配合反間行動,逢人便問:“信陵君不是要當魏王嗎?怎麼還在磨嘰?”

  不出所料,頭腦簡單的魏安釐王信以為真,將信陵君就地免職,“合縱”隨之瓦解,秦國面臨的危機得以解除。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飽受毀譽的信陵君哀莫大於心死,從此不問政事,日歡夜飲、沉迷酒色,以此麻痹自己。4年之後,心灰意冷的信陵君因飲酒過度,鬱鬱而終。

  信陵君死後,蒙驁率領秦軍東出函谷關,一舉拿下二十座城池,大半個魏國都落入秦國的手中。

  秦國在中原打得火熱,南面的楚國也沒有閒著。

  公元前253年,為了躲避秦國的攻擊,並更好地經營長江下游地區,經春申君提議,楚國遷都至鉅陽(今安徽省太和)。

  在春申君的勵精圖治下,經過十年的建設,楚國的國力有所恢復。公元前241年,中原列國為了抑制秦國越來越強大的攻勢,紛紛表現出了“抱團取暖”的強烈意向。

  從國力上來說,六國中最強大的齊國一直抱定“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只有楚國勉強算個“大哥”。從凝聚力來說,在諸侯中享有名望的信陵君已經溘然長逝,“戰國四公子”只剩下身為楚國宰相的春申君黃歇。

  於是,召集“合縱抗秦”的重任,歷史而又必然地落在了楚國春申君的肩上。

  為了給山東諸國特別是日益富強的楚國贏得喘息機會,春申君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扛起了“合縱”的大旗。他委任趙國的龐煖為將,率領五國聯軍與秦軍在中原短兵相接,很快便收復了壽陵。

  接下來,龐煖吸取了以往“合縱抗秦”都兵阻函谷關的教訓,提出取道蒲阪、南渡黃河的迂迴戰術。五國聯軍按照這條路線急行軍,出其不意地繞到函谷關以西的蕞邑(今陝西省臨潼附近),相當於叩響了秦國都城咸陽的東大門。

  五國聯軍進入秦國的關中腹地,莫非春申君將藉此成就一世英名?——“合縱”的歷史告訴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要盲目樂觀。“合縱”稍有戰果,秦軍的大規模反撲就會迅速到來!

  在秦國逐鹿中原的歷程中,“合縱抗秦”就是一個幽靈,真可謂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雖然這個“幽靈”被秦惠王定性為“連雞”,根本不可能對秦國構成實質性的殺傷力。但是,秦國每次吃大餐吃得正起勁,這隻小強就要跑出來瞎起鬨,不能不讓歷代親王惟欲除之而後快。

  “合縱抗秦”像韭菜一樣,今天割掉一茬,晚上下點雨,明天又長出一茬。執掌秦國大權的呂不韋認為,正是由於秦國以往對“合縱”採取點到為止的“綏靖政策”,才使“合縱”得寸進尺、膽識益壯,現在竟然鬧到秦國的腹地來了,這不是活得不耐煩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