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頁
英宗命兵部調查落實後依法處置。兵部礙著外戚的面子,造具冒功者名冊請皇上自裁。英宗遂命孫紹宗與侄子六人具實自陳,追繳所領賞銀,寬宥了他們的罪。其餘的六十名軍士則交付法司審訊。這樣,既維護了朝廷的法紀,又顧全了太后和外戚的面子。
戶部山西司庫銀被盜,巡城御史徐茂上疏舉劾管庫的郎中趙昌與主事王奎、徐源擅離職守,疏於管理。這本來是屬於法司審訊處理的事,英宗命門達究治,結果趙昌等三人都下獄謫官。
御史樊英、主事范瑛貪污受賄,犯有贓罪。給事中趙忠故意為他們隱瞞,不如實報告有關部門。門達審訊此案,結果三個人都丟了烏紗帽。
給事中程萬里等五人輪值登聞鼓,有軍士妻前來擊鼓訴冤。當天正值皇上齋戒,程萬里等不敢上奏有人訴冤的事。門達得知此事,舉劾程萬里等蒙蔽聖上。英宗便將此事交付他審理。
河南裕州百姓聯名控訴知州秦永昌貪暴,打死人命眾多,並且他還曾經穿著明黃色的衣服檢閱民兵。明黃色官服只有皇帝才能穿,英宗非常敏感,立即派門達去核實情況,把秦永昌逮捕回京師審訊,判處斬刑,並籍沒其家產讓群臣參觀。連坐河南布政使侯臣、按察使吳中停俸一年,巡按御史吳琬謫為縣丞。
御史李蕃巡按宣府,錦衣衛校尉舉報他擅作威福,鞭撻軍士;他下衛所視察時命士兵用軍容迎送。御史楊璡巡按遼東,韓琪巡按山西,都被偵事的校尉舉劾他們作威作福。結果李蕃、楊璡、韓琪都被交付門達審訊,李、韓兩位御史被判枷荷至死。
被錦衣衛校尉檢舉受到審訊的官員還有:陝西參政婁良,湖廣參議李孟芳,陝西按察使錢博,福建僉事包瑛,陝西僉事李觀,四川巡按田斌,雲南巡按張祚,清軍御史程萬鍾,刑部郎中馮維、孫淳,員外郎貝鈿,給事中黃甄等人。包瑛為官清正,被辱憤而自縊身亡。其他的人多被謫戍。
也許是受皇上示意,門達還參劾南京戶部侍郎馬諒,左都御史石璞,掌前軍都督府忻城伯趙榮,都督同知范雄、張斌年老昏聘,不能任事。結果這些人都被罷職。
由於錦衣衛校尉橫行無忌,官員們都畏之如虎,在當時竟發生了一樁假冒官校的奇事:湖廣有一名舉人馬雲犯了罪被罷黜,他竟異想天開地冒充錦衣衛鎮撫,回到家鄉為死去的老父大辦喪事。結果驚動了布政使孫毓等八位封疆大吏前來弔唁拜祭。最後事情敗露,馬雲被收監,孫毓等官員哭笑不得。由此案可見錦衣衛校尉氣焰是怎樣的囂張!
由於錦衣衛校尉的舉劾,罪案累累發生。以致北鎮撫司的詔獄擠滿了犯人,往往幾個人擠住一間囚室,屢屢發生犯人串供及打鬥現象。門達奏請在城西武邑庫旁邊增建監獄牢房,英宗立即命令工部督工建造。
明朝國家機構的設置,在朝中設立都察院,下轄十三道御史,監督百官,還設有六科給事中負責進諫;在地方設立與布政使平級的按察使,還有朝廷派出的巡撫和御史,有些地方還有監政的宦官。可是在錦衣衛官校橫行之時,他們所到之處,各地總兵、鎮撫、巡按、布政使和按察使以及州府官無不畏懼他們。往往盛陳酒肴款待,選聲妓以取媚,還要饋送金銀財物。而校尉們外出查案提人,有的唯財是圖,索賄動輒數千兩銀子。如果賄賂不足以打動他們,他們就千方百計地誣陷當事者以重罪。
對於錦衣衛官校的為害,從中央到地方,官民恨之入骨。但英宗皇帝信任逯杲、門達之流,沒有人敢於進諫和上告。李賢與王翱常常議論此事,作為輔弼大臣,他們有義務提醒皇上,促其改弦更張,清除此項積弊。
有一天,英宗與李賢談論如何使百姓安居樂業。李賢趁著皇上情緒好,乘機進諫道:“現在天下百姓頗為安定,唯還有一害。”
英宗問:“還有什麼為害?”
李賢遲疑了一下,下定決心地說:“這一害就是錦衣衛官校。此輩一經外出,如狼似虎,貪財無厭,害人匪淺。”
英宗對此似乎並不感覺意外,輕描淡寫地說:“此輩出外,誰不畏懼?其害人不說也知道。今後若不是重大事情便不派他們出去就是了。”
李賢聽皇上如此說,也無可奈何。只得頓首謝道:“如此幸甚!”
在這番君臣對話之後,英宗有十多天沒有召見李賢。這令李賢頗為尷尬,他懷疑是英宗身邊的太監說了自己的壞話。因為錦衣衛官校同太監們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在外面勒索到了什麼好東西,也經常拿來孝敬宮中的太監們。
其實,英宗懷疑李賢聽信被貶謫官員的埋怨,誇大了錦衣衛官校們的貪婪。從而懷疑他以偏概全,言過其實。於是英宗又派人秘密監視被派遣外出的官校們,果然發現有一個校尉借外出緝事的機會,勒索了對方三四千兩銀子。
英宗這才相信李賢所說不虛,他缺不了身邊的智囊,便又恢復對李賢的信任。並且嚴厲警告門達:“今後差遣官校,如有像以前那樣求賄索賂的,一律重罪不饒!”
不過,英宗絕不會真正聽從李賢的勸告,去除錦衣衛官校這一大害。他需要依靠這幫爪牙監視百官和百姓,至於貪財索賄,權衡之下,倒還是他可以忍受的。
門達憎恨李賢在皇上面前說錦衣衛官校的壞話,便把矛頭指向他。刑部尚書劉廣衡致仕,尚書出缺,李賢向英宗推薦了山東布政使陸瑜出任此職。門達在英宗面前詆毀李賢,說他發現陸瑜進京時曾去李賢府中拜謁,李賢收了陸瑜贈送的重金,才推薦他為刑部尚書。英宗果然起了疑心,又派人調查,半年後弄清了真相,才下詔召陸瑜為刑部尚書。
戶部山西司庫銀被盜,巡城御史徐茂上疏舉劾管庫的郎中趙昌與主事王奎、徐源擅離職守,疏於管理。這本來是屬於法司審訊處理的事,英宗命門達究治,結果趙昌等三人都下獄謫官。
御史樊英、主事范瑛貪污受賄,犯有贓罪。給事中趙忠故意為他們隱瞞,不如實報告有關部門。門達審訊此案,結果三個人都丟了烏紗帽。
給事中程萬里等五人輪值登聞鼓,有軍士妻前來擊鼓訴冤。當天正值皇上齋戒,程萬里等不敢上奏有人訴冤的事。門達得知此事,舉劾程萬里等蒙蔽聖上。英宗便將此事交付他審理。
河南裕州百姓聯名控訴知州秦永昌貪暴,打死人命眾多,並且他還曾經穿著明黃色的衣服檢閱民兵。明黃色官服只有皇帝才能穿,英宗非常敏感,立即派門達去核實情況,把秦永昌逮捕回京師審訊,判處斬刑,並籍沒其家產讓群臣參觀。連坐河南布政使侯臣、按察使吳中停俸一年,巡按御史吳琬謫為縣丞。
御史李蕃巡按宣府,錦衣衛校尉舉報他擅作威福,鞭撻軍士;他下衛所視察時命士兵用軍容迎送。御史楊璡巡按遼東,韓琪巡按山西,都被偵事的校尉舉劾他們作威作福。結果李蕃、楊璡、韓琪都被交付門達審訊,李、韓兩位御史被判枷荷至死。
被錦衣衛校尉檢舉受到審訊的官員還有:陝西參政婁良,湖廣參議李孟芳,陝西按察使錢博,福建僉事包瑛,陝西僉事李觀,四川巡按田斌,雲南巡按張祚,清軍御史程萬鍾,刑部郎中馮維、孫淳,員外郎貝鈿,給事中黃甄等人。包瑛為官清正,被辱憤而自縊身亡。其他的人多被謫戍。
也許是受皇上示意,門達還參劾南京戶部侍郎馬諒,左都御史石璞,掌前軍都督府忻城伯趙榮,都督同知范雄、張斌年老昏聘,不能任事。結果這些人都被罷職。
由於錦衣衛校尉橫行無忌,官員們都畏之如虎,在當時竟發生了一樁假冒官校的奇事:湖廣有一名舉人馬雲犯了罪被罷黜,他竟異想天開地冒充錦衣衛鎮撫,回到家鄉為死去的老父大辦喪事。結果驚動了布政使孫毓等八位封疆大吏前來弔唁拜祭。最後事情敗露,馬雲被收監,孫毓等官員哭笑不得。由此案可見錦衣衛校尉氣焰是怎樣的囂張!
由於錦衣衛校尉的舉劾,罪案累累發生。以致北鎮撫司的詔獄擠滿了犯人,往往幾個人擠住一間囚室,屢屢發生犯人串供及打鬥現象。門達奏請在城西武邑庫旁邊增建監獄牢房,英宗立即命令工部督工建造。
明朝國家機構的設置,在朝中設立都察院,下轄十三道御史,監督百官,還設有六科給事中負責進諫;在地方設立與布政使平級的按察使,還有朝廷派出的巡撫和御史,有些地方還有監政的宦官。可是在錦衣衛官校橫行之時,他們所到之處,各地總兵、鎮撫、巡按、布政使和按察使以及州府官無不畏懼他們。往往盛陳酒肴款待,選聲妓以取媚,還要饋送金銀財物。而校尉們外出查案提人,有的唯財是圖,索賄動輒數千兩銀子。如果賄賂不足以打動他們,他們就千方百計地誣陷當事者以重罪。
對於錦衣衛官校的為害,從中央到地方,官民恨之入骨。但英宗皇帝信任逯杲、門達之流,沒有人敢於進諫和上告。李賢與王翱常常議論此事,作為輔弼大臣,他們有義務提醒皇上,促其改弦更張,清除此項積弊。
有一天,英宗與李賢談論如何使百姓安居樂業。李賢趁著皇上情緒好,乘機進諫道:“現在天下百姓頗為安定,唯還有一害。”
英宗問:“還有什麼為害?”
李賢遲疑了一下,下定決心地說:“這一害就是錦衣衛官校。此輩一經外出,如狼似虎,貪財無厭,害人匪淺。”
英宗對此似乎並不感覺意外,輕描淡寫地說:“此輩出外,誰不畏懼?其害人不說也知道。今後若不是重大事情便不派他們出去就是了。”
李賢聽皇上如此說,也無可奈何。只得頓首謝道:“如此幸甚!”
在這番君臣對話之後,英宗有十多天沒有召見李賢。這令李賢頗為尷尬,他懷疑是英宗身邊的太監說了自己的壞話。因為錦衣衛官校同太監們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在外面勒索到了什麼好東西,也經常拿來孝敬宮中的太監們。
其實,英宗懷疑李賢聽信被貶謫官員的埋怨,誇大了錦衣衛官校們的貪婪。從而懷疑他以偏概全,言過其實。於是英宗又派人秘密監視被派遣外出的官校們,果然發現有一個校尉借外出緝事的機會,勒索了對方三四千兩銀子。
英宗這才相信李賢所說不虛,他缺不了身邊的智囊,便又恢復對李賢的信任。並且嚴厲警告門達:“今後差遣官校,如有像以前那樣求賄索賂的,一律重罪不饒!”
不過,英宗絕不會真正聽從李賢的勸告,去除錦衣衛官校這一大害。他需要依靠這幫爪牙監視百官和百姓,至於貪財索賄,權衡之下,倒還是他可以忍受的。
門達憎恨李賢在皇上面前說錦衣衛官校的壞話,便把矛頭指向他。刑部尚書劉廣衡致仕,尚書出缺,李賢向英宗推薦了山東布政使陸瑜出任此職。門達在英宗面前詆毀李賢,說他發現陸瑜進京時曾去李賢府中拜謁,李賢收了陸瑜贈送的重金,才推薦他為刑部尚書。英宗果然起了疑心,又派人調查,半年後弄清了真相,才下詔召陸瑜為刑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