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景泰七年,第三代寧王朱奠培與庶弟弋陽王朱奠壏兄弟反目。弋陽王訐發朱奠培謀逆。巡撫韓雍上奏朝廷,抓了六七百人,剛好碰上英宗復辟,寧王反叛的事查無實據,又把抓的人全部釋放了。

  寧王朱奠培怨恨江西布政使崔恭等人,向朝廷劾奏他們不法。而崔恭與按察使原傑反而舉劾朱奠培私納祖父和父親的宮人,逼內官熊璧自殺。這下事情鬧大了,朝廷派員查勘事實,於是下令褫奪王府的三護衛,讓寧王成了沒有牙齒的老虎。

  由於寧王兄弟不安分,朝廷很不放心。派了錦衣衛的校尉蹲在南昌監視王府的動靜。天順四年,錦衣衛校尉打探到寧王府中出了一件大醜聞:寧王朱奠培之弟弋陽王朱奠壏與其母通姦!

  朱奠壏的父親是上一代寧王,二十多年前就死了。哪怕是父王的小妾也應是將近四十歲的人了,母子通姦恐怕是子虛烏有的事。但寧王府有前科,什麼怪事醜事都有可能發生。況且又是皇上最信任的逯杲舉報的。

  英宗聞訊大為震怒,說:“弋陽王奠壏淫亂之事天地所無有,禽獸中所不為,不幸於宗室中見之。朕雖欲隱忍不發,然祖宗在天之靈決不能忍。”

  英宗為此事致信弋陽王的兩個兄長寧王朱奠培和瑞昌王朱奠,命他們查明此事如實上報朝廷。一個月後,寧王、瑞昌王上奏說:“確實查無此事。”英宗不相信他們的話,因為家醜不可外揚,真發生了這種事他們做兄長的也脫不了干係。於是另派駙馬都尉薛桓和逯杲一同前往南昌調查,仍未找到弋陽王母子通姦的證據。逯杲只得據此回奏。

  英宗就此事對李賢說:“宗室中豈願有此種醜事發生。逯杲開始既以為確有其事,親往調查卻又說無此事。以此看來,錦衣衛校尉冤枉的人多了。”

  李賢連忙奉承說:“的確像陛下說的一樣。”

  英宗又說:“有些案件法司明知冤枉,因畏懼此輩不敢辯理,以致造成冤獄。”

  難得皇上有自知之明,李賢乘勢進諫道:“如果陛下有旨付法司,只要發現案件有冤情,應與檢舉者辯理糾正。不許畏勢因循,致人冤枉。則法治廓清有日。”

  於是英宗召法司訓誡道:“刑獄,國之重事。今後有上陳冤枉者,必須詳加研審,當辯者辯之。不許畏避嫌疑,致人冤枉!”

  在弋陽王亂倫案中,舉報人是逯杲,後來派他同駙馬都尉薛桓前去查勘,又說沒有此事,如此前後不一,弄得英宗很被動。於是皇上把逯杲叫來痛罵一頓,責問他為何前後不一致。逯杲怕被問罪,他揣摸皇上因為宗室醜聞感到羞愧和不信任大臣的心理,便跪下請罪道:“弋陽王敗倫確有其事。臣因皇上不願見有玷污宗室之事發生,便屈從了駙馬都尉,謊奏查無實據。臣罪該萬死!”

  這樣,就把英宗逼得無路可走了。他在慚恨交加之下,擲下嚴旨:令弋陽王朱奠壏母子自盡!寧王朱奠培與弋陽王朱奠壏是異母兄弟,素來因為爭權奪利勢同水火,互相攻訐。有了皇上的聖旨,他便逼著庶母上吊、朱奠壏自刎吞劍而亡。

  皇上聖旨中有“無污我宗室”的話,為了不讓他們髒穢的身體玷污了潔淨的土地,寧王在府前架起柴堆,點燃熊熊烈火,將朱奠壏母子的屍體焚化。因為此事不宜聲張,焚屍是關起府門進行的。只是火勢猛烈,百姓以為王府失火,紛紛前來圍觀,導致此事終被泄露。

  可能是這駭人聽聞的冤枉怨氣衝天,驀然間天空變色,電閃雷鳴,傾盆大雨從天而降,王府前坪地面竟積水深達三尺。圍觀的父老無不驚愕。

  輿論認為這是逯杲上罔朝廷,誣陷宗室,致干天怒,故產生這種異象。

  這樁冤案是英宗因寵溺逯杲而一手造成的,他自然不會責備自己。反正弋陽王朱奠壏也不是什麼好東西,死了就死了。直到成化二年,他的兒子憲宗皇帝為此事平了反,允許朱奠壏的後人恢復弋陽王的封號。

  在弋陽王亂倫案之前,第二代寧王的弟弟臨川王朱盤燁也出了事。他被偵事校尉舉報與附近尼姑庵的四名尼姑通姦。這又是有辱宗室名譽的醜事,英宗命錦衣衛指揮使門達審訊此案。不知臨川王花了多少銀子去賄賂,走了多少門路才求人打通了門達等人的關節,擺平此事。門達上奏英宗,稱校尉所報不實,但臨川王朱盤燁後來仍被廢為庶人。

  寧王的後代始終懷有叛逆的情結。到三十年後的正德年間,第五代寧王朱宸濠終於公開舉起反叛大旗,聚兵叛亂。準備打到南京去登上皇位,真正與北京的明王朝“中分天下”。無奈朱宸濠氣焰囂張,卻實力不足。手下區區八萬兵馬,竟被贛南巡撫王守仁在鄱陽湖黃家渡打敗,做了俘虜。想當皇帝的朱宸濠被押送京師,在通州被誅戮。

  三 錦衣衛官校之害

  逯杲被曹欽殺害後,門達獨掌錦衣衛。他效法逯杲,派遣校尉遍布各地。探聽官員們的陰私,奏報英宗,下法司審訊懲治。這樣的案例一多,英宗越發認為門達有能力,更加寵信他。甚至覺得門達一個人比遍布全國的按察使更管用。短短兩三年間,門達接二連三地舉報了許多大案。

  孫太后的兄長孫紹宗時任錦衣衛帶俸都指揮同知。曹欽叛亂,他家有六十七個人冒功領賞。有人舉報當日孫紹宗尚在外地,並未參與平叛。門達當即奏呈皇上,請治孫紹宗冒功之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