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頁
李治反思良久才露出笑容,誇讚劉仁願道:“將軍眼光寬廣、慮事周密,鞏固疆土全賴卿之功勞。”這算是間接承認了自己先前下令撤兵的謬誤。
“為國趨馳,理當如此,臣不敢貪天功為己有。”
“我記得將軍是先帝侍衛起家,乃一武人。可幾次上書奏報軍情,不僅深諳兵法、機宜權變,而且條理清晰、文采飛揚,這又是如何辦到的?”
劉仁願黑燦燦的臉上竟露羞澀之色,赧然道:“臣不敢欺矇陛下,其實所有奏報都是劉仁軌所述,臣筆錄而已。”
“哦?他為何不親自……”說到一半李治已猜到奧妙——劉仁軌與李義府有仇,倘若自己上書恐遭刁難,故而假劉仁願之手。李貓啊李貓,你誤了朕不少事兒啊!
“陛下啊!”劉仁願按捺不住心情,直言道,“其實從堅守孤城,直至大破倭軍,一切謀劃皆出於劉仁軌,臣望塵莫及。”
孫仁師也由衷讚嘆:“百濟之戰前後綿延四載有餘,比屋凋殘、殭屍遍野。此番我二人回歸報捷,劉仁軌卻仍留鎮海外,掩骸骨、通道路、復農田、課耕桑、賑貧乏、撫孤老,收降猛將黑齒常之,又頒我天朝正朔、廟諱於海外,真乃允文允武一代賢臣。”
聞聽此言李治才算由衷地笑了——昔日李義府借糧船覆沒之事欲置劉仁軌於死地,是他親下口諭保住劉仁軌的性命。平心而論當時他只是覺得劉仁軌敢作敢為,處死太過可惜了,又不想叫李義府太過囂張,才故意為之;沒想到無心栽柳柳成蔭,劉仁軌竟以戴罪之身為他立下這麼大功勞。他覺得這證明了自己看人的眼光,也證明了自己並非離不開媚娘——畢竟他保全的人勝過了媚娘保全的人!既然如此又何必凡事遷就媚娘呢?
一旁伴駕的上官儀也趁機進言:“二位將軍秉節制而能推賢,劉仁軌遭黜削而能盡忠,皆可謂君子矣!”他故意把“遭黜削”三個字說得很重。
李治會意,忙降下賞賜,不僅給劉仁願、孫仁師加官,更免去了劉仁軌所受處分,連提六階,正式任命為正四品上帶方州刺史,又派使者齎璽書前往百濟慰勞,並厚賞其妻兒,在長安為其修建宅邸。這無疑是個強烈的訊號,李治已把劉仁軌視為股肱之臣,而且打算讓他回朝擔當要職。
隨著百濟之戰圓滿收場,十年征戰也基本結束了,雖然高麗未能攻克、吐蕃又搶占了吐谷渾;但無論如何百濟算保住了,對高麗用兵穩占優勢,西域也還在大唐控制下,要收拾吐蕃也是以後的事。眼下刀槍入庫、偃旗息鼓,也該好好讓三軍將士和百姓好好休養幾年了;李治好歹算是建立了武功,也終於可以放鬆一下。他霎時間覺得自己輕鬆許多,心滿意足結束朝見,回後宮私會賀蘭氏——雖說媚娘不肯給賀蘭封號,卻也無力阻止兩人幽會。如今賀蘭仗著皇帝的寵信常來常往,宮廷上下盡知,私鹽早就成了官鹽。
不料今日事有不同,李治剛踏上蓬萊宮的殿階就聽到哭聲,隨著腳步一點點邁進,只見千金公主、常樂公主、臨川公主乃至燕國夫人等皇族女眷跪在大殿門前,一個個哭哭啼啼抹著眼淚。李治漫顧眾人見獨缺一位,心裡已隱約猜到幾分,只是不敢且不願相信。
城陽泣不成聲,一把抱住李治的雙腿:“雉奴,小妹她……”
“唉!”李治雙眼一陣恍惚,險些暈倒在御階上。
新城公主死了。即便韋正矩相貌英俊、才華橫溢,又百依百順、無微不至,感情終究是勉強不來的。新城難忘舊情,整日鬱鬱寡歡,終於久而成疾,到另一個世界與長孫詮團聚去了。李治又悲又悔——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拆散良緣,結果把妹妹害了。悲傷過後他便把怒火統統發泄到駙馬身上。
昔日韋正矩因迎娶公主,連升八級、平步青雲,世人無不欣羨。如今卻成了新城之死的責任者,被冠以虐待公主的罪名,革去一切官爵,闔家老小流放嶺南;伺候新城的十幾個侍女更被指斥為不忠,被李治下令處死;倒霉的還有韋正矩的舉薦者東陽公主。當初東陽公主為了挽救高家才主動張羅這樁婚事,不料弄巧成拙,非但沒能使高家東山再起,自己也被李治泄憤,打發到遙遠的集州(今四川南江)。身在永州的高履行本已患病,得知消息愈加沮喪,沒兩天就過逝了。
文德皇后共生養七個兒女,長子李承乾、次子李泰死於父子手足悲劇,長女長樂公主二十年前已病逝,三女晉陽公主早夭;只剩李治和城陽、新城兩個妹妹,如今新城也去了,這對李治而言本身就是個巨大打擊。更何況他心裡很清楚,處置韋正矩等人不過是泄憤,造成妹妹婚姻悲劇的罪魁禍首恰恰是他這個皇帝哥哥。
昔日新城不到兩歲便沒了母親,十五歲又死了父親,幾乎可以說是孤苦伶仃長大的。李治身為她唯一的依仗,非但沒能讓她幸福,反而令她夫妻分離傷心欲絕,不到三十歲香消玉殞,不但有負手足之情,連死去的父皇、母后也對不起!
因為心懷愧疚,李治為新城舉行了超乎規制的葬禮,一切儀仗、車馬乃至陪葬器物均按皇后規格置辦。發喪之日天昏地暗山河帶淚,梓宮於長安通軌坊公主府起靈,上至皇族親眷,下至文武百官都來送行,連李治本人都乘坐御輦來了。只可惜這並不能掩蓋新城公主的不幸,她和兩任丈夫均無兒女,現在連韋正矩都被流放了,永訣長安之際竟無至親相伴,便如孤魂野鬼一般,唯有將其送往昭陵,讓她回到父皇母后的懷抱。
“為國趨馳,理當如此,臣不敢貪天功為己有。”
“我記得將軍是先帝侍衛起家,乃一武人。可幾次上書奏報軍情,不僅深諳兵法、機宜權變,而且條理清晰、文采飛揚,這又是如何辦到的?”
劉仁願黑燦燦的臉上竟露羞澀之色,赧然道:“臣不敢欺矇陛下,其實所有奏報都是劉仁軌所述,臣筆錄而已。”
“哦?他為何不親自……”說到一半李治已猜到奧妙——劉仁軌與李義府有仇,倘若自己上書恐遭刁難,故而假劉仁願之手。李貓啊李貓,你誤了朕不少事兒啊!
“陛下啊!”劉仁願按捺不住心情,直言道,“其實從堅守孤城,直至大破倭軍,一切謀劃皆出於劉仁軌,臣望塵莫及。”
孫仁師也由衷讚嘆:“百濟之戰前後綿延四載有餘,比屋凋殘、殭屍遍野。此番我二人回歸報捷,劉仁軌卻仍留鎮海外,掩骸骨、通道路、復農田、課耕桑、賑貧乏、撫孤老,收降猛將黑齒常之,又頒我天朝正朔、廟諱於海外,真乃允文允武一代賢臣。”
聞聽此言李治才算由衷地笑了——昔日李義府借糧船覆沒之事欲置劉仁軌於死地,是他親下口諭保住劉仁軌的性命。平心而論當時他只是覺得劉仁軌敢作敢為,處死太過可惜了,又不想叫李義府太過囂張,才故意為之;沒想到無心栽柳柳成蔭,劉仁軌竟以戴罪之身為他立下這麼大功勞。他覺得這證明了自己看人的眼光,也證明了自己並非離不開媚娘——畢竟他保全的人勝過了媚娘保全的人!既然如此又何必凡事遷就媚娘呢?
一旁伴駕的上官儀也趁機進言:“二位將軍秉節制而能推賢,劉仁軌遭黜削而能盡忠,皆可謂君子矣!”他故意把“遭黜削”三個字說得很重。
李治會意,忙降下賞賜,不僅給劉仁願、孫仁師加官,更免去了劉仁軌所受處分,連提六階,正式任命為正四品上帶方州刺史,又派使者齎璽書前往百濟慰勞,並厚賞其妻兒,在長安為其修建宅邸。這無疑是個強烈的訊號,李治已把劉仁軌視為股肱之臣,而且打算讓他回朝擔當要職。
隨著百濟之戰圓滿收場,十年征戰也基本結束了,雖然高麗未能攻克、吐蕃又搶占了吐谷渾;但無論如何百濟算保住了,對高麗用兵穩占優勢,西域也還在大唐控制下,要收拾吐蕃也是以後的事。眼下刀槍入庫、偃旗息鼓,也該好好讓三軍將士和百姓好好休養幾年了;李治好歹算是建立了武功,也終於可以放鬆一下。他霎時間覺得自己輕鬆許多,心滿意足結束朝見,回後宮私會賀蘭氏——雖說媚娘不肯給賀蘭封號,卻也無力阻止兩人幽會。如今賀蘭仗著皇帝的寵信常來常往,宮廷上下盡知,私鹽早就成了官鹽。
不料今日事有不同,李治剛踏上蓬萊宮的殿階就聽到哭聲,隨著腳步一點點邁進,只見千金公主、常樂公主、臨川公主乃至燕國夫人等皇族女眷跪在大殿門前,一個個哭哭啼啼抹著眼淚。李治漫顧眾人見獨缺一位,心裡已隱約猜到幾分,只是不敢且不願相信。
城陽泣不成聲,一把抱住李治的雙腿:“雉奴,小妹她……”
“唉!”李治雙眼一陣恍惚,險些暈倒在御階上。
新城公主死了。即便韋正矩相貌英俊、才華橫溢,又百依百順、無微不至,感情終究是勉強不來的。新城難忘舊情,整日鬱鬱寡歡,終於久而成疾,到另一個世界與長孫詮團聚去了。李治又悲又悔——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拆散良緣,結果把妹妹害了。悲傷過後他便把怒火統統發泄到駙馬身上。
昔日韋正矩因迎娶公主,連升八級、平步青雲,世人無不欣羨。如今卻成了新城之死的責任者,被冠以虐待公主的罪名,革去一切官爵,闔家老小流放嶺南;伺候新城的十幾個侍女更被指斥為不忠,被李治下令處死;倒霉的還有韋正矩的舉薦者東陽公主。當初東陽公主為了挽救高家才主動張羅這樁婚事,不料弄巧成拙,非但沒能使高家東山再起,自己也被李治泄憤,打發到遙遠的集州(今四川南江)。身在永州的高履行本已患病,得知消息愈加沮喪,沒兩天就過逝了。
文德皇后共生養七個兒女,長子李承乾、次子李泰死於父子手足悲劇,長女長樂公主二十年前已病逝,三女晉陽公主早夭;只剩李治和城陽、新城兩個妹妹,如今新城也去了,這對李治而言本身就是個巨大打擊。更何況他心裡很清楚,處置韋正矩等人不過是泄憤,造成妹妹婚姻悲劇的罪魁禍首恰恰是他這個皇帝哥哥。
昔日新城不到兩歲便沒了母親,十五歲又死了父親,幾乎可以說是孤苦伶仃長大的。李治身為她唯一的依仗,非但沒能讓她幸福,反而令她夫妻分離傷心欲絕,不到三十歲香消玉殞,不但有負手足之情,連死去的父皇、母后也對不起!
因為心懷愧疚,李治為新城舉行了超乎規制的葬禮,一切儀仗、車馬乃至陪葬器物均按皇后規格置辦。發喪之日天昏地暗山河帶淚,梓宮於長安通軌坊公主府起靈,上至皇族親眷,下至文武百官都來送行,連李治本人都乘坐御輦來了。只可惜這並不能掩蓋新城公主的不幸,她和兩任丈夫均無兒女,現在連韋正矩都被流放了,永訣長安之際竟無至親相伴,便如孤魂野鬼一般,唯有將其送往昭陵,讓她回到父皇母后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