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頁
王伏勝見是個空子,忙湊到御座旁道:“皇后畢竟是個婦人,且生性嚴厲、作威作福,難免有些跋扈,陛下保重龍體,不要與她一般見識。”表面上是勸慰,實則火上澆油——他開罪皇后甚深,又與范雲仙不共戴天,當然要落井下石。
“少囉嗦!伺候筆墨!”
王伏勝一吐舌頭,不敢再多言,磨好了墨、運好了筆,將奏章一份份擺到皇帝眼前。李治一再負氣心緒煩亂,只覺風疾復發頭暈目眩,手中御筆龍飛鳳舞,一個個“敕”字都寫得走樣了,忽而有份奏章引起了他的注意,雙手捧起細看幾眼,既而往桌上重重一摔,捏著眉頭怒吼道:“告知劉祥道,速速草詔,把薛元超給我貶到外地去!”
二.君心無常
薛元超雖是功臣之子、皇帝總角之友,但運氣實在太差。本來年僅三十三歲就官居黃門侍郎,卻因為錯薦了一個王義方而被李治外放到饒州。在地方上歷練幾年,人望、才幹倒是增長了,不巧母親過世,只能回家守孝;孝期滿了又偏趕上皇后代理政務,根本不重視他。好不容易熬到皇帝病癒,重新提拔上來,又為自己招來一場禍。
薛元超上書,請求允許李義府在流放途中騎馬,以免數千里步行之苦——這是出於同僚情誼,他與李義府是老友,又都出身於東宮,想憑自己和皇帝的特殊關係照顧朋友。但他在外多年剛剛回到長安,既不了解李義府與皇后家的關係,也不曉得這些年亂七八糟的事兒,冒冒失失上書,一下子就觸了李治霉頭,當即便貶為簡州(今四川簡陽)刺史,也真夠倒霉的。
元朔三年五月,又有個壞消息傳至長安——吐蕃吞併吐谷渾之地。
吐蕃覬覦吐谷渾之地久矣,只因吐谷渾以大唐為靠山才屢次出兵不能得手。蘇海政失誤導致突厥叛亂,許多突厥首領轉而投靠吐蕃,不但使吐蕃實力增強,也提高了吐蕃對西域的影響。恰在此時吐谷渾重臣叛變,逃奔吐蕃,將吐谷渾的兵要地誌、城邑虛實泄露;祿東贊抓住時機突然出兵,奇襲吐谷渾國都伏俟城(今青海海南州共和縣)。吐谷渾一敗塗地疆域盡失,可汗慕容諾曷缽和妻子弘化公主僅率數千人逃出,跑到大唐向宗主國求援。
李治當然不能坐視不理,立刻命涼、鄯二州整備兵馬,防禦吐蕃的侵犯,哪知敵軍沒來使者來了,歷數吐谷渾之罪,解釋他們出兵的“無奈”,並再度請求與大唐和親。李治哪裡肯依?下詔斥責吐蕃的行徑。但不論唐朝如何譴責,祿東贊始終笑臉應對,高唱唐吐和睦,強調這僅是二吐之間的矛盾。
事到如今唐朝也沒辦法了,一則吐蕃已在吐谷渾嚴修守備、廣收人心,突厥的亂子未理清,不宜另開戰端。更重要的是連年征戰將士疲乏,此時李治終於嘗到窮兵黷武的惡果,眼下無力再跟吐蕃打一場曠日持久的硬仗,只好暫時默認現狀——雖然祿東贊嘴上說兩國友好,但占據吐谷渾他就有了染指西域的本錢,遲早是大患!
好在西風不順東風順,吐蕃吞併吐谷渾三個月後,大唐鎮壓百濟叛亂的戰鬥已進入最後時刻。劉仁軌提出擒賊擒王的戰略,大軍直撲扶餘豐的老巢周留城;扶餘豐一敗再敗惶恐至極,不計任何代價苦苦哀求倭國出兵援助。至八月末,朴市秦、阿曇、上毛野、廬原等倭國大將率領四路水師先後抵達白江口,戰船一千餘艘,兵力將近四萬。而唐軍只有戰船一百七十艘,各部兵馬加起來才一萬三千,還要對付百濟軍,這無疑是巨大挑戰。
仗打到這個地步,無論如何有進無退。經短暫的商議,孫仁師、劉仁願從陸路進攻,劉仁軌則率劉德敏、杜爽等將統水師出戰;新羅國王金法敏也親自上陣,率金庾信、金仁問等將對戰百濟。八月二十八日大戰正式打響(史稱白江口之戰,是中日歷史上第一次戰爭),倭軍企圖依靠船隻和人數的優勢先發制人,將唐軍水師分割包圍、各個擊破,哪知剛一衝擊就亂了陣腳——唐軍船隻雖少,卻都是樓船、艨艟、鬥艦等規模巨大、裝備精良的戰艦;倭國的狹小戰船哪裡能及?唐軍以樓船、艨艟壓陣,鬥艦、走舸分走兩翼,將倭船牢牢轄制住,繼而火箭齊發。頃刻間倭軍數百艘船濃煙滾滾火勢相延,一片鬼哭狼嚎之聲;倭國大將朴市秦戰死,士兵紛紛跳水避禍,卻都成了唐軍弓箭手的活靶子,被亂箭射死。
倭國武士勇則勇矣,無奈大局已定,先後四次衝擊皆遭唐軍重創,付出損失四百餘艘船、戰死萬餘人的沉重代價後終於喪失鬥志,匆忙撤離戰場。倭軍一撤百濟軍最後的希望也隨之破滅,扶餘豐倉皇逃出周留城,北上流亡高麗;他兩個兒子打開城門向唐軍投降,黑齒常之、沙吒相如也相繼率部歸順;隨後唐軍以這兩員猛將為先鋒,攻克復國軍最後一個據點任存城。至此,百濟全境又回到大唐的掌握中。
兩個月後浿江道行軍總管劉仁願、熊津行軍總管孫仁師率領部分將士得勝而歸,李治在剛剛落成的宣政殿接見了他們。望著鎧甲凜然、征塵滿面的兩員大將,李治既感欣慰又覺慚愧——他嘴上不說心裡卻很清楚,若非將士抗命保住百濟,幾乎可以說是得不償失。此刻他已經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終究只是個坐在宮殿裡紙上談兵的帝王,在用兵才智方面恐怕永遠也比不上父皇李世民!
“少囉嗦!伺候筆墨!”
王伏勝一吐舌頭,不敢再多言,磨好了墨、運好了筆,將奏章一份份擺到皇帝眼前。李治一再負氣心緒煩亂,只覺風疾復發頭暈目眩,手中御筆龍飛鳳舞,一個個“敕”字都寫得走樣了,忽而有份奏章引起了他的注意,雙手捧起細看幾眼,既而往桌上重重一摔,捏著眉頭怒吼道:“告知劉祥道,速速草詔,把薛元超給我貶到外地去!”
二.君心無常
薛元超雖是功臣之子、皇帝總角之友,但運氣實在太差。本來年僅三十三歲就官居黃門侍郎,卻因為錯薦了一個王義方而被李治外放到饒州。在地方上歷練幾年,人望、才幹倒是增長了,不巧母親過世,只能回家守孝;孝期滿了又偏趕上皇后代理政務,根本不重視他。好不容易熬到皇帝病癒,重新提拔上來,又為自己招來一場禍。
薛元超上書,請求允許李義府在流放途中騎馬,以免數千里步行之苦——這是出於同僚情誼,他與李義府是老友,又都出身於東宮,想憑自己和皇帝的特殊關係照顧朋友。但他在外多年剛剛回到長安,既不了解李義府與皇后家的關係,也不曉得這些年亂七八糟的事兒,冒冒失失上書,一下子就觸了李治霉頭,當即便貶為簡州(今四川簡陽)刺史,也真夠倒霉的。
元朔三年五月,又有個壞消息傳至長安——吐蕃吞併吐谷渾之地。
吐蕃覬覦吐谷渾之地久矣,只因吐谷渾以大唐為靠山才屢次出兵不能得手。蘇海政失誤導致突厥叛亂,許多突厥首領轉而投靠吐蕃,不但使吐蕃實力增強,也提高了吐蕃對西域的影響。恰在此時吐谷渾重臣叛變,逃奔吐蕃,將吐谷渾的兵要地誌、城邑虛實泄露;祿東贊抓住時機突然出兵,奇襲吐谷渾國都伏俟城(今青海海南州共和縣)。吐谷渾一敗塗地疆域盡失,可汗慕容諾曷缽和妻子弘化公主僅率數千人逃出,跑到大唐向宗主國求援。
李治當然不能坐視不理,立刻命涼、鄯二州整備兵馬,防禦吐蕃的侵犯,哪知敵軍沒來使者來了,歷數吐谷渾之罪,解釋他們出兵的“無奈”,並再度請求與大唐和親。李治哪裡肯依?下詔斥責吐蕃的行徑。但不論唐朝如何譴責,祿東贊始終笑臉應對,高唱唐吐和睦,強調這僅是二吐之間的矛盾。
事到如今唐朝也沒辦法了,一則吐蕃已在吐谷渾嚴修守備、廣收人心,突厥的亂子未理清,不宜另開戰端。更重要的是連年征戰將士疲乏,此時李治終於嘗到窮兵黷武的惡果,眼下無力再跟吐蕃打一場曠日持久的硬仗,只好暫時默認現狀——雖然祿東贊嘴上說兩國友好,但占據吐谷渾他就有了染指西域的本錢,遲早是大患!
好在西風不順東風順,吐蕃吞併吐谷渾三個月後,大唐鎮壓百濟叛亂的戰鬥已進入最後時刻。劉仁軌提出擒賊擒王的戰略,大軍直撲扶餘豐的老巢周留城;扶餘豐一敗再敗惶恐至極,不計任何代價苦苦哀求倭國出兵援助。至八月末,朴市秦、阿曇、上毛野、廬原等倭國大將率領四路水師先後抵達白江口,戰船一千餘艘,兵力將近四萬。而唐軍只有戰船一百七十艘,各部兵馬加起來才一萬三千,還要對付百濟軍,這無疑是巨大挑戰。
仗打到這個地步,無論如何有進無退。經短暫的商議,孫仁師、劉仁願從陸路進攻,劉仁軌則率劉德敏、杜爽等將統水師出戰;新羅國王金法敏也親自上陣,率金庾信、金仁問等將對戰百濟。八月二十八日大戰正式打響(史稱白江口之戰,是中日歷史上第一次戰爭),倭軍企圖依靠船隻和人數的優勢先發制人,將唐軍水師分割包圍、各個擊破,哪知剛一衝擊就亂了陣腳——唐軍船隻雖少,卻都是樓船、艨艟、鬥艦等規模巨大、裝備精良的戰艦;倭國的狹小戰船哪裡能及?唐軍以樓船、艨艟壓陣,鬥艦、走舸分走兩翼,將倭船牢牢轄制住,繼而火箭齊發。頃刻間倭軍數百艘船濃煙滾滾火勢相延,一片鬼哭狼嚎之聲;倭國大將朴市秦戰死,士兵紛紛跳水避禍,卻都成了唐軍弓箭手的活靶子,被亂箭射死。
倭國武士勇則勇矣,無奈大局已定,先後四次衝擊皆遭唐軍重創,付出損失四百餘艘船、戰死萬餘人的沉重代價後終於喪失鬥志,匆忙撤離戰場。倭軍一撤百濟軍最後的希望也隨之破滅,扶餘豐倉皇逃出周留城,北上流亡高麗;他兩個兒子打開城門向唐軍投降,黑齒常之、沙吒相如也相繼率部歸順;隨後唐軍以這兩員猛將為先鋒,攻克復國軍最後一個據點任存城。至此,百濟全境又回到大唐的掌握中。
兩個月後浿江道行軍總管劉仁願、熊津行軍總管孫仁師率領部分將士得勝而歸,李治在剛剛落成的宣政殿接見了他們。望著鎧甲凜然、征塵滿面的兩員大將,李治既感欣慰又覺慚愧——他嘴上不說心裡卻很清楚,若非將士抗命保住百濟,幾乎可以說是得不償失。此刻他已經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終究只是個坐在宮殿裡紙上談兵的帝王,在用兵才智方面恐怕永遠也比不上父皇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