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相比西方呢?我們能不能跳過這個二的問題?是絕對不能的。因為真正的“三”,由陰陽達到沖氣,是最高準則,是必須超過我們倆的。妥協是每個人放棄一點甚至很多東西,妥協不但不能達到“三”,甚至低於“二”,連“二”都不如。沒有真正的“二”,就沒有“三”。中國就是忽略了“二”的問題。

  西方的二元有它的偉大。所謂二是什麼,是亞里士多德的主體和客體,包括對物質的分析與征服。更重要的是對主體的肯定,讓主體擁有盡情發揮的可能。從希臘、羅馬,到黑格爾,到康德。他們不斷思考法的問題,怎樣保護主體,使主體達到絕對自由。所以才有了法的觀念,自由的觀念。如伏爾泰說的,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絕對尊重你發言的權利,中國人講求和諧感應。天人合一好像很偉大,其實不然,人是天地間很獨特、有自己的意識慾念、要超越的東西。如尼采說,人是精神的東西,還沒有成形。人不是動物,人不是狗,猴子永遠是猴子,猴子其實都有點不安了。孔子把人性已經定好了,定在五倫的圈子裡,這是一個大的限制,因為人的意識還在不斷地形成,在天地間絕對獨特的東西,假如你只是以和諧來定,那人的獨特性,他的意識慾念不斷探求和超越永遠不能得到發揮。

  這一點,中國人便沒有做到,因為他沒有經過二的過程,你在家裡有尊長,在社會中有皇權。中國在美學上達到那麼大的發揮,可是在人際社會裡,二的問題永遠沒解決,也不能產生真的三。跟大自然,中國有一種特殊的感悟,因為大自然並不限制你。可是在哲學道德學的思考上,沒有西方走得遠。主體的觀念,法的觀念,自由的觀念,這些都是連接起來的。後來的民主思想便是從這裡產生的,對主體的肯定,自由的肯定,法的肯定,幾乎是很自然非達到民主不可的。

  問:這裡形成了一種悖論:由於發明了“三”的思想,一種和諧的、調和的思想,中國文化反而不能面對“二”的問題?

  程抱一:中國有五千年歷史,有三的偉大的理想,我們也許會沾沾自喜。但中國歷史是個大的深淵,飽含冤獄、苦刑、黨案。中國沒有法律史,只有刑法史。屈打成招,滅族,幾天滅幾百人,當天棄屍。到了“文革”,更是嚴重。我們應該面對這個問題,我們中國人沒有真正研究歷史,認真看那些史料。比如唐才子傳,很少有文人是長壽或者善終。我們想像中幸福得不得了的人如蘇東坡、李白、白居易怎麼樣?蘇東坡流放到海南,最後死在回來的路上。更不要講別的人。所以我說,對“三”的理想,我們要保留。可是“二”要面對。“二”不是毛澤東的矛盾論,不是一個吞掉另一個。比如和我談話,假如你不自由,我不能學到什麼東西。相反,辯論,對話,在絕對自由的狀況下,在主體間對話。我們之間所產生的東西永遠是高於我們的。真正的“三”,我是絕對肯定,是“二”的提升。在普通情況下,對話的情況下,假如我們有誠意的時候,絕對是我們包含最好的東西。我有一些東西,暗藏在那兒,如蛹未變成蝴蝶,你也一樣,但在對話之後,它們不但發揮出來,而且還會發生質變。一個人身上有著絕對的真,但都是要真與真之間交往、交匯,才能達到提升的地步,創造者也一樣。我寫小說,貝多芬寫音樂,凡高畫畫,都是在與天地對話。真與美都是在交往的狀況下達到一種更高的境界。只有那個境界我才會心悅誠服,因為是從我這裡出發,而又高於我。比如我們對美,每個人說口味不同,其實有一致認為美的東西,如巴赫、貝多芬。真正的美,只有在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才能被啟示出來。主體之間產生的價值才是直正的價值。

  問:我們在西方滯留比較長時間的人,不難有這樣的體會:儘管我們對中國在現代的落伍十分感傷,有時因為恨鐵不成鋼而對中國文化傳統也多有批判,但是,眾多的西方人,尤其是西方知識界,對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普遍持有敬佩之情,法國這種情況就十分典型。您長期在法國教授中國藝術理論,對此應該尤有體會。就從您能夠被法蘭西學院接納來說,也無疑表達了對中國文化的肯定。如何理解這一現象?

  程抱一:西方社會有個好處,每個人都有一種可能將個人創造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而中國,如魯迅講的,是個吃人的社會,人不能發揮。但中國有一面發揮了,在美學方面。

  由於“三”的關係,中國在美學方面有種早熟。像陶淵明的“歸去來兮”。這是西方人敬佩的東西,是值得學的東西。西方當然是從希臘開始,柏拉圖認為,有一個絕對的觀念,如希臘的雕刻,到後來有一種典型美,成為了模仿,規定身高鼻子。中國的美,主要是大自然,陰陽交往。但是我要講,美不只是大自然的美。黑格爾說,美還有精神創造的美,藝術創造的美,道德上的美,康德也這樣說。比如說撫恤某個人,是做美事(beau geste),他將善認為是美。有一個東西是處於精神與自然之間的,那就是人體,既是精神的,也是自然的。如女人的微笑。假如只是形體的模特,並不美。人從山洞裡出來後,不僅是褪去了毛,細膩了皮膚,還進化了聲音。比如歌唱家的聲音,是經過了精神上的征服的。在《詩經》里說“比”和“興”。“比”是借一個東西來表達。而“興”是忽然看到自然中有什麼東西,花開花落對感情有觸動,比如女的看見了柳色,想到了夫君做官了。這是交互的關係。到後來進化為情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