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
(6) 《布萊希特〈三分錢小說〉》的評論,見《理解布萊希特》(德文版),90頁,法蘭克福,1966。
(7) 現在來看,幾乎所有的手稿都保留下來了。藏在巴黎的手稿按照本雅明的要求寄給了阿多諾。根據蒂德曼的說法,它們現在都在阿多諾的法蘭克福“私人收藏庫”中。在耶路撒冷朔勒姆的私人收藏中也有大多數複印件。被蓋世太保沒收的材料也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問世了。
(8) 參見《書信背後的本雅明》,載德國《信使》雜誌,1967年3月。
(9) 參見彼埃爾·米薩克:《榮譽和秘密:瓦爾特·本雅明》,載法國《批判》雜誌,1966,231~232頁。
(10) 麥克斯·雷奇納(Max Rychner)是《新瑞士評論》的編輯,最近剛剛去世。他是當代最有教養的知識分子之一。與阿多諾、盧卡奇和朔勒姆一起,他在1960年9月號的《月份》(Monat)上發表了《回憶瓦爾特·本雅明》。
(11) 麥克斯·雷奇納:《回憶瓦爾特·本雅明》,載《月份》,1960年9月。
(12) 卡夫卡在這些問題上的見解比他的大多數同時代人更現實。他說:“父親情結是許多人的精神食糧……涉及父輩的猶太教……父輩(對他們的子弟離開猶太懷抱)的含糊支持”;“他們(指子弟)的後腿依然站在父輩的猶太教上,但他們的前腿卻找不到新的立足點”(卡夫卡:《書信》,337頁)。
(13) 同上書,55頁。
(14) 卡夫卡:《書信》,339頁。
(15) 卡夫卡:《書信》,337頁。
(16) 卡夫卡:《書信》,336~338頁。
(17) 卡夫卡:《日記》,42頁。
(18) 卡夫卡:《書信》,347頁。
(19) 同上書,378頁。
(20) 見本雅明1934年在巴黎發表的演講《作為生產者的作者》。其中他引用了以前論述左翼知識分子的一篇文章。
(21) 轉引自馬克斯·勃羅德:《卡夫卡的信念和準則》(德文),1948。
(22) 例如,布萊希特對本雅明說,後者論卡夫卡的文章對猶太法西斯主義是一種支持和安慰。參見《理解布萊希特》,123頁。
(23) 卡夫卡:《書信》,183頁。
(24) 在前面提到的彼埃爾·米薩克的文章中指出:“我們不貶低獲得(作為哈曼和洪堡的繼承者的)這種成功的價值,但也可以認為本雅明還是想在馬克思主義中尋求一種逃避的手段。”
(25) 這使人立刻想起布萊希特的詩《不幸的B.B》:
快樂食客把宴會大廳掃蕩一空
這些城市只留下穿堂而過的風
快樂食客把宴會大廳掃蕩一空
我們不過是匆匆過客,後有來者
什麼都不值得一說
還值得一提的是卡夫卡在《1920年筆記》中標題為“他”的一段格言:“他所做的一切對於他都顯得格外新鮮,但也因為都不熟悉,所以所做的一切也顯得極其外行,確實幾乎令人難以容忍,不可能具有歷史性,因為它們扯斷了各代人之間的聯繫,第一次打斷了至少迄今還能被充分領悟的這個世界的樂曲。有時由於自負而使他為這個世界而不是他為自己而煩惱。”
而這種情緒的先驅者還是波德萊爾。
(26) 卡夫卡:《書信》,173頁。
(27) 本雅明:《玩偶贊》,載《文學界》,1930年1月10日。
(28) 馬丁·海德格爾:《康德關於存在的觀點》,8頁,法蘭克福,1962。
(29) 馬拉美:《眾說紛紜——詩的危機》。
附錄二:《單向街及其他作品》英譯本序言
[美]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在本雅明的大多數照片裡,他總是右手托腮,目光向下。我見過的最早的一張攝於1927年,他那時35歲。烏黑捲曲的頭髮覆蓋前額,飽滿的嘴唇上一抹小鬍子。十分年輕,甚至很英俊。他低著頭,罩在上衣里的肩膀似乎聳到耳際。他的拇指托住下頦,彎曲的食指和中指夾著香菸,擋住了他的下巴。他那近視眼的柔和、白日夢般的目光,透過眼鏡,凝視著照片的左下角。
在另一張攝於30年代末的照片裡,捲曲的頭髮幾乎依然如故,但是已經沒有年輕英俊的痕跡。臉變寬了,上身不僅顯得更長了,而且沉重龐大。濃密的鬍子,圓胖的手掌和向下彎曲的拇指遮住了他的嘴唇。他的表情凝重,看上去更加內向。也許他在思索或傾聽。(“他努力地傾聽而不去看。”本雅明在評論卡夫卡的文章里這樣寫道。)他的身後是許多書籍。
有一張1938年夏天拍攝的照片。那是他自1933年後多次看望流亡丹麥的布萊希特的最後一次。在照片裡,他站在布萊希特的住房前,已是一個老氣橫秋的46歲男人,穿著一件白襯衫,打著領帶,長褲上掛著表鏈,怒目對視著照相機。這是一個已經發福的慵倦形象。
還有一張照片是1937年攝於巴黎的國家圖書館。兩個面孔模糊的人坐在他身後的桌子邊。他坐在照片的右前側,可能是在為他已經寫了十年的關于波德萊爾和19世紀的巴黎的那部著作搜集資料。他用右手打開攤在桌子上的一本書,專心致志地讀著。照片上看不到他的眼睛,但可以感到它們正望著右下方。
他生前最親近的朋友格雄·朔勒姆曾描述過1913年在柏林見到本雅明的第一印象。當時他們參加一個青年猶太復國主義小組和青年論壇猶太人成員的一個聯席會議。21歲的本雅明是後者的一個領導人。“就我記憶所及,他出口成章地發表措辭優美的長篇大論,眼睛不看著聽眾,而是始終緊張地盯著天花板的一個遙遠角落。”
(7) 現在來看,幾乎所有的手稿都保留下來了。藏在巴黎的手稿按照本雅明的要求寄給了阿多諾。根據蒂德曼的說法,它們現在都在阿多諾的法蘭克福“私人收藏庫”中。在耶路撒冷朔勒姆的私人收藏中也有大多數複印件。被蓋世太保沒收的材料也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問世了。
(8) 參見《書信背後的本雅明》,載德國《信使》雜誌,1967年3月。
(9) 參見彼埃爾·米薩克:《榮譽和秘密:瓦爾特·本雅明》,載法國《批判》雜誌,1966,231~232頁。
(10) 麥克斯·雷奇納(Max Rychner)是《新瑞士評論》的編輯,最近剛剛去世。他是當代最有教養的知識分子之一。與阿多諾、盧卡奇和朔勒姆一起,他在1960年9月號的《月份》(Monat)上發表了《回憶瓦爾特·本雅明》。
(11) 麥克斯·雷奇納:《回憶瓦爾特·本雅明》,載《月份》,1960年9月。
(12) 卡夫卡在這些問題上的見解比他的大多數同時代人更現實。他說:“父親情結是許多人的精神食糧……涉及父輩的猶太教……父輩(對他們的子弟離開猶太懷抱)的含糊支持”;“他們(指子弟)的後腿依然站在父輩的猶太教上,但他們的前腿卻找不到新的立足點”(卡夫卡:《書信》,337頁)。
(13) 同上書,55頁。
(14) 卡夫卡:《書信》,339頁。
(15) 卡夫卡:《書信》,337頁。
(16) 卡夫卡:《書信》,336~338頁。
(17) 卡夫卡:《日記》,42頁。
(18) 卡夫卡:《書信》,347頁。
(19) 同上書,378頁。
(20) 見本雅明1934年在巴黎發表的演講《作為生產者的作者》。其中他引用了以前論述左翼知識分子的一篇文章。
(21) 轉引自馬克斯·勃羅德:《卡夫卡的信念和準則》(德文),1948。
(22) 例如,布萊希特對本雅明說,後者論卡夫卡的文章對猶太法西斯主義是一種支持和安慰。參見《理解布萊希特》,123頁。
(23) 卡夫卡:《書信》,183頁。
(24) 在前面提到的彼埃爾·米薩克的文章中指出:“我們不貶低獲得(作為哈曼和洪堡的繼承者的)這種成功的價值,但也可以認為本雅明還是想在馬克思主義中尋求一種逃避的手段。”
(25) 這使人立刻想起布萊希特的詩《不幸的B.B》:
快樂食客把宴會大廳掃蕩一空
這些城市只留下穿堂而過的風
快樂食客把宴會大廳掃蕩一空
我們不過是匆匆過客,後有來者
什麼都不值得一說
還值得一提的是卡夫卡在《1920年筆記》中標題為“他”的一段格言:“他所做的一切對於他都顯得格外新鮮,但也因為都不熟悉,所以所做的一切也顯得極其外行,確實幾乎令人難以容忍,不可能具有歷史性,因為它們扯斷了各代人之間的聯繫,第一次打斷了至少迄今還能被充分領悟的這個世界的樂曲。有時由於自負而使他為這個世界而不是他為自己而煩惱。”
而這種情緒的先驅者還是波德萊爾。
(26) 卡夫卡:《書信》,173頁。
(27) 本雅明:《玩偶贊》,載《文學界》,1930年1月10日。
(28) 馬丁·海德格爾:《康德關於存在的觀點》,8頁,法蘭克福,1962。
(29) 馬拉美:《眾說紛紜——詩的危機》。
附錄二:《單向街及其他作品》英譯本序言
[美]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在本雅明的大多數照片裡,他總是右手托腮,目光向下。我見過的最早的一張攝於1927年,他那時35歲。烏黑捲曲的頭髮覆蓋前額,飽滿的嘴唇上一抹小鬍子。十分年輕,甚至很英俊。他低著頭,罩在上衣里的肩膀似乎聳到耳際。他的拇指托住下頦,彎曲的食指和中指夾著香菸,擋住了他的下巴。他那近視眼的柔和、白日夢般的目光,透過眼鏡,凝視著照片的左下角。
在另一張攝於30年代末的照片裡,捲曲的頭髮幾乎依然如故,但是已經沒有年輕英俊的痕跡。臉變寬了,上身不僅顯得更長了,而且沉重龐大。濃密的鬍子,圓胖的手掌和向下彎曲的拇指遮住了他的嘴唇。他的表情凝重,看上去更加內向。也許他在思索或傾聽。(“他努力地傾聽而不去看。”本雅明在評論卡夫卡的文章里這樣寫道。)他的身後是許多書籍。
有一張1938年夏天拍攝的照片。那是他自1933年後多次看望流亡丹麥的布萊希特的最後一次。在照片裡,他站在布萊希特的住房前,已是一個老氣橫秋的46歲男人,穿著一件白襯衫,打著領帶,長褲上掛著表鏈,怒目對視著照相機。這是一個已經發福的慵倦形象。
還有一張照片是1937年攝於巴黎的國家圖書館。兩個面孔模糊的人坐在他身後的桌子邊。他坐在照片的右前側,可能是在為他已經寫了十年的關于波德萊爾和19世紀的巴黎的那部著作搜集資料。他用右手打開攤在桌子上的一本書,專心致志地讀著。照片上看不到他的眼睛,但可以感到它們正望著右下方。
他生前最親近的朋友格雄·朔勒姆曾描述過1913年在柏林見到本雅明的第一印象。當時他們參加一個青年猶太復國主義小組和青年論壇猶太人成員的一個聯席會議。21歲的本雅明是後者的一個領導人。“就我記憶所及,他出口成章地發表措辭優美的長篇大論,眼睛不看著聽眾,而是始終緊張地盯著天花板的一個遙遠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