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頁
“沒有及時關注移民的動向,等到發覺的時候已經太遲了。”賀使陳震回到成都之後,立刻將吳國兵力不足的情況匯報給了諸葛孔明。
“所謂沒有注意到,實際上就是沒有真正愛護百姓啊……這一點蜀國也要注意才行。”孔明說道。
蜀國的居民當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是中原來的難民。不過,他們是歷盡千難萬險才逃來這裡的。他們首先要穿過羌族的居住地,還要提心弔膽地跨越蜀道天險,最後才能平安到達,安下心來。即使中原秩序恢復了,回去也不會那麼容易。歸途的困難漸漸沖淡了他們的回鄉之心。但是,吳國的情形則大不相同。雖然歸途中也有山水阻隔,但並非蜀道那樣艱險的道路。他們逃難來此不算困難,返回家鄉時也會很輕鬆。
“居民和士兵數量太少,這大概是吳國想要隱瞞的東西。”陳震向孔明匯報了這次出使東吳的感想。
孔明抱起胳膊,說道:“終究不會隱瞞多久的。”
“那麼,接下來……”
“吳國也許會為了奪取農民和士兵而發動戰爭。”
“是要抓人吧。”
“是的。不過若是隨意發動不合情理的戰爭,就很容易被人看出他們的目的是抓人,這樣一來苦苦隱瞞的居民不足的弱點,也就暴露在眾人眼前了。”
“所以東吳正在苦思對策吧。”
“若是有什麼好辦法,他們立刻就會施行吧……立刻就會……”孔明腦海中浮現出一個人。那是一個說客,他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便可以撼動人心。倘若讓他去遊說東吳的孫權,告訴他“我有不被他國發現、便可增加兵員的方法”,結果會怎樣?“孫權應該會感興趣吧?”孔明認為,孫權是一個只要有實現的可能性就敢於去嘗試的人。
孔明隨即將那個說客——南中孟獲身邊的李叢招至成都。以前,李叢是從交州去南中供職的。不過他並非交州人士,他流落到交州也有二十年了。“你是從哪裡流落來的?”每當有人詢問的時候,他便先搖搖頭,之後露出悲傷的神色開始講述自己的經歷。然而,李叢自己也不知道別人是否會相信他的話。起初十個人里只有一兩個人相信他的話。後來他的中國話說得越來越好,慢慢地也就有三四個人相信了。李叢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相信他,哪怕只多一個人也是好的。就算只為了這個目的,他也在不停鍛鍊自己的講話技巧。如今,十個人之中已經有九個相信他了。“因為我從不說謊話。”有人問他為何能以三寸不爛之舌打動人心的時候,他是這樣回答的。
李叢將他的家鄉稱為“倭”。沿著會稽邊上的大海一直向東,就能到達他出生的地方。倭人偶爾也會出現在會稽,同漢人做些交易,李叢也曾經去過會稽一次。然而,第二次去的途中,在海上遭遇風暴,漂流到了交州(越南)。倭國的土地上有很多銅和鐵。人們以鹿骨為武器。各部族之間經常發生戰爭,每個人都是勇敢的戰士。而且,這個國家人口眾多。孔明曾經聽李叢說過這些事情。倘若李叢將倭國的事情說給孫權聽,又會怎麼樣?孔明向來到成都的李叢詳細地傳授了自己的計策,之後通過五斗米道的渠道把李叢送去了吳國。
八
“出兵。”孫權說道。當他確認了精通地理的學者所說的夷州和亶州就是李叢口中的倭國的時候,孫權立刻坐不住了。只要自己手中有足夠的人馬,還愁有什麼事情做不成嗎?剛剛當上皇帝的孫權意氣風發,將居城由武昌遷到建業,心情也為之煥然一新。欠缺的只是兵力。據說倭國有數萬,不,是數十萬的戰士,而且都以勇猛著稱。這些人的手中只有鹿角這樣的東西作武器,若是派去全副武裝的士卒,應該可以輕鬆俘虜他們。若能將他們大批大批地由東海帶回來,加以訓練,“天下就是我的了!”孫權甚至打算奪取一半的天下了。
“要有船才行。”上大將軍陸遜進諫。
“船?我們東吳的水軍天下聞名,怎麼會沒有船?”
“江上的船不能用於海上,這一點陛下也知道。”
“這個我當然知道。不過,我也知道只要將江上的船改裝一下,便可用於航海了。快去建造用於航海的船吧。”
“陛下且慢。微臣也知道,對於國家來說,沒有比兵力強盛更重要的事了。不過,桓王當年剛開國的時候,人馬也不過五百人,更何況我們江東的兵力並不少。”
“要治理現在的版圖,兵力固然不少,但若是要治理天下,眼下的兵力遠遠不夠。我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孫權不想放棄出兵東海,徵集倭國兵力的計劃。
衛將軍全琮勸諫道:“即使能將倭民移居到這裡來,也恐怕他們會水土不服,多生疾病。陛下想要增加兵力,卻有可能適得其反。”
“此言差矣。倭國乃是瘴癘之地,將倭民帶到江東,對他們來說豈不是相當於那些佛教徒所說的極樂世界一般?從地獄來到極樂世界,豈有生病的道理?”孫權堅持自己的想法。
“倭民猶如禽獸。就算帶了他們回來,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所謂沒有注意到,實際上就是沒有真正愛護百姓啊……這一點蜀國也要注意才行。”孔明說道。
蜀國的居民當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是中原來的難民。不過,他們是歷盡千難萬險才逃來這裡的。他們首先要穿過羌族的居住地,還要提心弔膽地跨越蜀道天險,最後才能平安到達,安下心來。即使中原秩序恢復了,回去也不會那麼容易。歸途的困難漸漸沖淡了他們的回鄉之心。但是,吳國的情形則大不相同。雖然歸途中也有山水阻隔,但並非蜀道那樣艱險的道路。他們逃難來此不算困難,返回家鄉時也會很輕鬆。
“居民和士兵數量太少,這大概是吳國想要隱瞞的東西。”陳震向孔明匯報了這次出使東吳的感想。
孔明抱起胳膊,說道:“終究不會隱瞞多久的。”
“那麼,接下來……”
“吳國也許會為了奪取農民和士兵而發動戰爭。”
“是要抓人吧。”
“是的。不過若是隨意發動不合情理的戰爭,就很容易被人看出他們的目的是抓人,這樣一來苦苦隱瞞的居民不足的弱點,也就暴露在眾人眼前了。”
“所以東吳正在苦思對策吧。”
“若是有什麼好辦法,他們立刻就會施行吧……立刻就會……”孔明腦海中浮現出一個人。那是一個說客,他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便可以撼動人心。倘若讓他去遊說東吳的孫權,告訴他“我有不被他國發現、便可增加兵員的方法”,結果會怎樣?“孫權應該會感興趣吧?”孔明認為,孫權是一個只要有實現的可能性就敢於去嘗試的人。
孔明隨即將那個說客——南中孟獲身邊的李叢招至成都。以前,李叢是從交州去南中供職的。不過他並非交州人士,他流落到交州也有二十年了。“你是從哪裡流落來的?”每當有人詢問的時候,他便先搖搖頭,之後露出悲傷的神色開始講述自己的經歷。然而,李叢自己也不知道別人是否會相信他的話。起初十個人里只有一兩個人相信他的話。後來他的中國話說得越來越好,慢慢地也就有三四個人相信了。李叢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相信他,哪怕只多一個人也是好的。就算只為了這個目的,他也在不停鍛鍊自己的講話技巧。如今,十個人之中已經有九個相信他了。“因為我從不說謊話。”有人問他為何能以三寸不爛之舌打動人心的時候,他是這樣回答的。
李叢將他的家鄉稱為“倭”。沿著會稽邊上的大海一直向東,就能到達他出生的地方。倭人偶爾也會出現在會稽,同漢人做些交易,李叢也曾經去過會稽一次。然而,第二次去的途中,在海上遭遇風暴,漂流到了交州(越南)。倭國的土地上有很多銅和鐵。人們以鹿骨為武器。各部族之間經常發生戰爭,每個人都是勇敢的戰士。而且,這個國家人口眾多。孔明曾經聽李叢說過這些事情。倘若李叢將倭國的事情說給孫權聽,又會怎麼樣?孔明向來到成都的李叢詳細地傳授了自己的計策,之後通過五斗米道的渠道把李叢送去了吳國。
八
“出兵。”孫權說道。當他確認了精通地理的學者所說的夷州和亶州就是李叢口中的倭國的時候,孫權立刻坐不住了。只要自己手中有足夠的人馬,還愁有什麼事情做不成嗎?剛剛當上皇帝的孫權意氣風發,將居城由武昌遷到建業,心情也為之煥然一新。欠缺的只是兵力。據說倭國有數萬,不,是數十萬的戰士,而且都以勇猛著稱。這些人的手中只有鹿角這樣的東西作武器,若是派去全副武裝的士卒,應該可以輕鬆俘虜他們。若能將他們大批大批地由東海帶回來,加以訓練,“天下就是我的了!”孫權甚至打算奪取一半的天下了。
“要有船才行。”上大將軍陸遜進諫。
“船?我們東吳的水軍天下聞名,怎麼會沒有船?”
“江上的船不能用於海上,這一點陛下也知道。”
“這個我當然知道。不過,我也知道只要將江上的船改裝一下,便可用於航海了。快去建造用於航海的船吧。”
“陛下且慢。微臣也知道,對於國家來說,沒有比兵力強盛更重要的事了。不過,桓王當年剛開國的時候,人馬也不過五百人,更何況我們江東的兵力並不少。”
“要治理現在的版圖,兵力固然不少,但若是要治理天下,眼下的兵力遠遠不夠。我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孫權不想放棄出兵東海,徵集倭國兵力的計劃。
衛將軍全琮勸諫道:“即使能將倭民移居到這裡來,也恐怕他們會水土不服,多生疾病。陛下想要增加兵力,卻有可能適得其反。”
“此言差矣。倭國乃是瘴癘之地,將倭民帶到江東,對他們來說豈不是相當於那些佛教徒所說的極樂世界一般?從地獄來到極樂世界,豈有生病的道理?”孫權堅持自己的想法。
“倭民猶如禽獸。就算帶了他們回來,也起不了多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