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若真有禽獸一般的士卒,反而比常人更靠得住,不是嗎?”孫權親自下令,撥給將軍衛溫和諸葛直一萬名全副武裝的士兵,讓他們去東海搶奪倭民。

  在成都接到消息的諸葛孔明高興地笑了。同魏國司馬仲達之間的戰爭,是雙方約定好的偽裝作戰,因此魏國對於蜀國來說就不是什麼可怕的威脅了。若是能由五丈原的持久戰觀察民心所向,也是一個不錯的結果。真正讓人不安的其實還是吳國。碧眼兒孫權是個很情緒化的人,他也許一直在伺機攻打蜀國。如今吳國熱心於徵兵的計劃,在這段時間裡,蜀國就不必擔心背後遭襲了。

  去東海徵兵的計劃一定會失敗,孫權聽到的不是倭國的實情,孔明從李叢處了解的才是實情。吳國按照孔明編造的消息行事,自然沒有成功的道理。

  吳國黃龍二年(公元230年)春,衛溫與諸葛直率領一萬精兵,前往東海。第二年,兩位將軍返回東吳,帶來了徵兵計劃受挫的結果——亶州極遠,吳軍無法到達。他們好不容易到了夷州,抓到當地數千人帶了回來。然而,軍中疫病流行,所帶去的一萬將士死了十之八九。精銳的一萬士兵死了八九千人,只帶回了數千名連語言都不通的奇怪的島國蠻夷。損益一目了然。皇帝孫權勃然大怒。衛溫和諸葛直下獄,隨即被誅殺。這二位將軍可以說抽到了下下籤。

  同年,孔明出兵北伐,圍攻祁山。不過他並沒有真正同魏國開戰,只是試探一下而已。這一期間,孔明第一次使用了自己設計的木牛,效果很好。出兵半年之後,孔明宣稱糧草耗盡,撤兵回蜀。

  “追擊!”司馬仲達下令道。

  “按照兵法常理,不應該於此時追擊啊……”魏國大將張郃心中雖然有些懷疑,但還是遵守命令,由後面追擊蜀軍。結果他遭遇了蜀國的伏兵,中箭身亡。在孔明看來,殺死攻擊街亭的大將張郃,也算是為馬謖報仇了。不過,孔明並不覺得真是靠自己的力量報仇雪恨的。

  “張郃是被仲達送來赴死的吧?”孔明如此認為。

  自從曹丕即位以來,張郃就一直身居左將軍的要職。兩年前升為征西將軍,去年又被封作車騎將軍,與驃騎將軍司馬仲達榮升大將軍幾乎在同一時間。對於仲達而言,張郃可以說是他最大的競爭對手。孔明深切地感受到了仲達冷酷的一面。與仲達的約定可信嗎?

  進逼祁山三年之後,諸葛孔明率領十萬大軍,越過秦嶺,到達渭水南岸,在五丈原布下陣來。當年是蜀國的建興十二年,魏國的青龍二年,吳國的嘉禾三年,即公元234年。

  作者曰

  正史《三國志·倭人傳》中,有關於邪馬台國和卑彌呼等的記述。這大約是日本讀得最多的內容了。與之相比,同樣是《三國志》,《吳志·吳主傳》里記載的黃龍二年正月所發生的事情,卻沒有引起廣泛關註:“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於夷州、亶州。”《資治通鑑》的注釋中,將夷州和亶州稱為倭國。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琉球和台灣。到底是哪裡?關於這個問題,遺憾的是史學界還沒有什麼研究。

  夢斷五丈原

  一

  位於渭水北岸的魏軍大本營時刻關注著蜀軍的動向。就在十萬蜀軍穿過秦嶺的斜谷即將到達渭水南岸的時,魏軍的主帥、大將軍司馬仲達對幕僚和將官們預言說:“蜀軍若出斜谷向渭水南岸進發,諸葛孔明便要速戰速決;若是西進,則將是一場持久戰了。”

  到目前為止,蜀軍已經三次跨越秦嶺北上,這是第四次北伐。過去的遠征是為了平定西部靠近甘肅的地區。若是好不容易北上到達渭水,攻擊東面的長安,卻遭到背後偷襲,那將是一場悲劇。不僅僅是戰敗而已,而是意味著全軍覆滅,因為敵人從背後切斷了退路。所以,要想向東面進攻,必須先鞏固西面。只有西面的局勢安定了,才能從這裡得到充分的補給。西面以羌人居多,諸葛孔明打算恩威並重,設法使其成為蜀國的同盟。如果西面的局勢完全穩定下來,蜀軍就會毫無顧忌地向東面發兵。然而蜀軍若向西面進軍,就說明西面的形勢尚未穩定,還有繼續展示軍威的必要。在這種情況下,蜀軍與魏軍遭遇時,一定會儘可能避開速戰。

  “北上的蜀軍到達渭水岸邊之後,改變方向向西進發。”探馬匯報導。

  “原來是向西……是要和我比耐力嗎?大家都做好準備了嗎?”司馬仲達告訴部下要打持久戰。

  蜀軍越過秦嶺,在武功縣附近向西折去。今天的武功縣位於渭水北岸,而在當時則在渭水南岸,十萬蜀軍就是從那裡前往五丈原的。

  “魏軍的主力已經渡過渭水。”丞相諸葛孔明剛來到五丈原便收到了這條情報。處於渭水北岸的魏軍渡河來到了南岸。

  “仲達是在背水布陣啊。”孔明說道。

  為了迎擊北上的蜀軍,魏軍渡過渭水,確實擺出一副背水一戰的架勢。這也許是一次抱著誓死一戰的決心而進行的渡河作戰。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魏軍如此布陣,說不定只是在蔑視蜀軍,故意擺出不利的陣勢。總而言之,蜀軍西進並沒有引發兩軍激戰的場面。

  “仲達著急了。”孔明又說了一句。不過,他心裡清楚,真正著急的是自己這一方。時間不夠啊。孔明身負疾患,他自己感覺病得比看上去的重得多。自己身體的狀況,自己當然最清楚。以前在襄陽賦閒的時候,他讀過很多醫書,也掌握了相當多的健康知識。如果沒有先帝劉備的知遇之恩,他也許已經成為一名醫生了。能熬過百天嗎?孔明甚至生出了這樣的想法。剩餘的時間如此之少,要做的事情卻數都數不過來,這怎能不令人心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