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史官也記錄:“會春旱,太宗焦勞甚”,正趕上春旱,太宗非常焦慮勞作。“歲旱艱食,民多為盜,上憂之”,年歲乾旱,庶民吃不飽,很多人做了盜匪,皇上很憂慮。“時多陰雨,上以河決未塞,深憂之”,當時很長時間有雨,太宗認為大河決口沒有堵塞,深深地感到憂慮。“上以久愆時雨,憂形於色”,太宗因為長久過時而沒有落雨,不免憂形於色。

  ……

  1924年,孫文先生做了題為《民生主義》的系列演講,內中說到:“要把歷史上的政治和社會經濟種種中心都歸之於民生問題,以民生為社會歷史的中心。先把中心的民生問題研究清楚了,然後對於社會問題才有解決的辦法。”又說:“……民生主義,不但是最高的理想,並且是社會的原動力,是一切歷史活動的重心。民生主義能夠實行,社會問題才可以解決,人類才可以享很大的幸福。”

  如果熟悉宋太宗趙炅的言行,就會理解,作為十世紀的中國領袖,他對民生問題的關注,雖然不像孫文先生那樣做出“民生主義”的思想闡釋,卻盡其足夠多的智慧和精力,對民生問題給出了一個個解決方案。

  官員貪腐,禍及民生,大宋不能允。

  太祖太宗乃至於兩宋諸帝,對官員貪腐幾乎採取了“零容忍”的姿態。各類懲治貪腐故實,正史、野史,比比皆是。

  塞濁亂之源

  貪腐,在大宋君臣看來,是五代亂世的根源之一,必須有一套消弭機制,那就是重典。《宋史。太祖本紀》記載趙匡胤嚴加懲治貪官污吏,贊他:“繩贓吏重法,以塞濁亂之源。”將貪官污吏用重法懲治,目的就是堵塞五代以來的濁世變亂之源。清代史論家趙翼《廿二史札記》,有一專條《宋初嚴懲贓吏》,也說:“宋以忠厚開國,一般的犯罪儘量從輕或減免,但獨獨治理贓官罪很嚴厲。這是因為太祖親自看到五代時貪吏的恣橫,導致民不聊生。所以踐祚之後,用重法懲治贓官。這樣做,就是為了塞濁亂之源。”

  “塞濁亂之源”,成為大宋的基本國策。

  這個基本國策,用太宗評價太祖的話說,就是:“事為之防,曲為之制”。

  太平興國六年(981)十一月,有個監察御史張白,在知蔡州(今屬河南)時,“假官錢糴糶”,借用官方錢財批量買入糧食而後加價批量賣出。這是挪用公款玩期貨或炒股的節奏,被“棄市”,在街頭被正法。

  有一次太宗與名臣趙普在一起討論“納諫”事說:“朕每讀書,見古帝王多自尊大,深居簡出,嚴肅得一臉風霜,這樣誰還敢犯顏言事?帝王如果不能降情接納,乃是自蔽聰明。或喜賞怒刑,豈能歸天下之心哉!”趙普回應:“帝王若賞罰無私,內外無間,上求天理,下竭誠意,達到天下太平,不為難事。”

  太宗高興,就接著討論民生問題。太宗問趙普“治民之道復有何術?”治理天下還有什麼好的辦法?趙普說:“陛下恤念生民,每聞利病,無不即日施行。古聖人愛民之心,止於此矣。”陛下體恤生民之艱,每當聽到有利於改善生民之苦的措施,當日就施行,不拖延,堯舜以來的古人“愛民之心”,也不過就是如此。

  夭折的封禪大典

  雍熙元年(984)夏四月,泰山父老千餘人絡繹不絕地來到朝廷,多次要求太宗舉行封禪大典。群臣也高興,多次上表要求封禪,並表述願意帶領泰山父老修築東京汴梁到泰山的道路。太宗下詔,決定用半年時間準備,到十一月可以“有事於泰山”,也即到泰山封禪。

  封禪,是天命改變也即改朝換代之後,天子踐祚答謝天地神恩的祭祀天地儀式。泰山,在古人看來是一座神山,因此要到泰山封禪。秦始皇、漢武帝都有封禪的記錄。泰山之民和大臣們認為太祖太宗功德很高,可以上告天神地祇。這是士庶對君王誠心擁戴的一種表示。

  太宗答應了,下詔讓大臣扈蒙、賈黃中、徐鉉等共同議定封禪大典的儀式。隨後,又派出了朝廷官員組織力量修建京師到泰山的道路,不驚動泰山父老來修路。還任命了宰相宋琪為“封禪大禮使”,全面負責此事;翰林學士宋白為“鹵簿使”,負責封禪典章的制定和實施;大臣賈黃中為“儀仗使”,負責所有封禪的儀仗隊伍指揮和器械準備。這些工作要按期匯報,有一次太宗看到宋琪等人上報的儀仗導駕等,規模過於宏大,就說:“朕此行蓋為蒼生祈福,過自嚴飭,非朕意也。”

  於是,又下詔:只在“告廟”也即祭告祖廟以及到達泰山之後用儀仗,一路上不需要儀仗等陳設。

  到了五月,麥熟季節,按禮,太宗到城南“觀刈麥”,觀看農人割麥,還賜給了割麥人一些錢帛。回來時,到玉津園皇家園林觀魚、射箭、宴飲。然後,發表了一通意見:“朕觀五代以來,帝王開始還能勤儉,後來就忘掉了得國的艱難,結果很快就覆亡了。這都是自己造孽的結果。在人上者,當以為戒!”這番話表明,他對封禪大典,有了反思。

  不久,宮中兩座大殿乾元殿、文明殿遭遇了火災。

  火災事不久,太宗又下詔“求直言”。幾天後,再次下詔:“天下各地方的幕職、州、縣官員,上書言事,凡是有關於民俗利害,政令善惡,都可以在本州將意見文書交由驛站車馬,傳到京師給朝廷。”這是因為過去只有轉運使及知州、通判可以上書,而州縣的地方小官則很難經驛傳上書。太宗擔心“下情壅塞”,下面的情況不能上達,所以特意再次降詔“求直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