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隨後,又有了讓各路轉運使監察各地方的刑獄,避免冤濫。為解決地方刑獄責任問題,下詔令諸州必須十天檢查一次。

  這些事,漸漸讓太宗意識到:中原還有很多問題,民生依舊艱苦。於是,決定停止封禪大典。他對宰輔說:“封禪之廢已久,今時和年豐,行之固其宜矣。然正殿被災,遂舉大事,或未符天意。且炎暑方熾,深慮勞人。”

  古來的封禪大典已經廢除很久了。現在天時好,年頭也好,施行封禪也應該是合適的時機。但是宮中兩座大殿被火燒毀,如果就這樣舉辦封禪這麼大的事,恐怕不符合天意。況且天氣這麼炎熱,我很擔心人們的勞苦。

  史稱“乃詔停封禪”,於是正式下詔,終止封禪大典。到了冬天,需要向天神地祇禱告時,只做了“郊祀”,也即到南郊舉辦了一場活動。

  封禪,是一場浩大工程,出於“民生”考慮,太宗不辦了。就這件事看,太宗比真宗更體恤民情。宋真宗後來的一場封禪大典,被人們譏評了一千年。

  汴水抗洪

  淳化二年(991)六月,汴水在浚儀縣決口,沖毀了堤壩,洪水泛濫到民田。

  浚儀縣就在開封轄境之內,距離京師很近。太宗很是憂慮,一大早就乘坐步輦出了乾元門來察看險情。宰輔、樞密使都在路上迎著謁見,說水勢太大,勸太宗“迴鑾”。

  太宗說:“東京養甲兵數十萬,居人百萬家,轉漕仰給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顧!”京師汴梁供養甲兵數十萬人,居民有上百萬家,轉運漕運,都要仰仗汴水這一條大河!朕怎麼能不管不顧!

  說著,車駕進入泥濘之中,太宗乾脆下來步行,走了一百多步,跟從的大臣人人震驚畏懼,害怕出事。殿前都指揮使戴興親手將步輦從泥淖中捧出來。步輦,是一種擔架形制的代步工具。擔架是抬躺著的人,步輦是抬坐著的人,故步輦比擔架要寬大。太宗在泥水中下詔:督促步卒數千人堵塞汴水決口。太宗在現場,士卒奮勇,百官砥礪,天還沒有黑,堤岸就已經築好了,大水回到河床,水勢平定。

  這時候,君臣才開始按禮講究次序,官員們開始進膳。大家互相打量時,發現人人都一身泥水。浚儀縣的知縣宋炎,感到地方出事,皇上親自來抗險救災,嚇得不敢出來。有人建議給宋炎治罪,太宗特意下詔赦免他的瀆職罪。

  海東青與白花鷹

  帝王之節儉,關係“民生”,在帝制時代也是一件大事。

  身居權力巔峰,真實的節儉,也即非表演式的節儉,就是一種“克己”行為。不僅減少宮禁開支,減輕庶民稅負,更因此而影響近臣、朝臣以及地方官吏,形成一個以“天下為公”為帝國總訴求的道義邦國暨廉節政府。如果不是這樣,帝王的窮奢極欲,必將加大宮禁開支,並“帶動”一批貪腐官員,形成一個掠奪性團伙,沆瀣一氣,加重賦斂,剖克民眾。這樣,帝國的合理性合法性與正當性就開始流失,於是,流血中的“君主易位”“社稷傾覆”“改朝換代”就成為一幕慘厲活劇。任何一個有道邦國,君臣士庶,都不願意看到這類風景。

  太宗像太祖一樣,個人生活厲行節儉。

  各州郡都有向京師“進貢”的行為。太宗在端拱元年(988)二月九日下詔,令諸道、州、軍,諸色人等,正常“進貢”之外,“不得以珍禽異獸來充貢奉”。“珍禽異獸”之類,非帝國急需,且遠距離運輸,勞民傷財。

  夏州趙保忠向太宗貢獻一種鷹隼,號“海東青”,太宗說:“朕久罷游畋,無事此也。保忠時出捕獵,今當還賜之。”朕已經放棄遊獵很久了,已經不用獵鷹這類東西了。趙保忠在西北時常外出捕獵,現在還是退還賜給他吧。

  不久府州觀察使折御卿又來貢獻白花鷹,太宗命令當著折御卿的來使,將名貴的獵鷹放掉,並再一次詔令不要再來貢獻珍禽異獸。

  太平興國八年(983)十一月的一天,太宗在長春殿為名相趙普餞行,樞密使王顯等人在,宴飲時,忍不住多次看太宗穿的“袴”,就是像褲子但分襠的禦寒“腿衣”。太宗很奇怪,就問:“你們看啥啊?”王顯等人說:“陛下穿的衣袴,那上面刺繡的紋縷都倒了。”太宗笑著說:“朕很少穿新衣服。這可能是洗的次數太多了的緣故。”又說:“這衣服雖然破舊得很,但想起織婦們機杼之勞苦,就想展示敦樸的本色,為天下帶個頭。”

  史稱“上性節儉”,太宗有節儉之德,上朝要穿禮服,但退朝後,常常戴一“華陽巾”,這是普通布料製作的道士帽子,帽底是圓形,帽頂前後有兩個坡狀,像一座房屋那樣。內衣多為“@絹”,也即稍次的絲織品,而且都是舊的,多次洗濯過的。外出乘輿,給用之物,就按常規安排,從來沒有增益。有時要吃藥,按藥方“服用方法”,一般有規定,可以溫酒或淡鹽水“送服”,太宗往往要選擇淡鹽水。

  淳化元年(990)八月的一天,太宗下令:要將國庫中所藏的金銀器皿之類,全部毀掉。這意思就是要用金銀充作國用。“有司”也即有關部門匯報說:“金銀器皿中有不少製作很精巧,希望能留下,作為御用之物。”太宗說:“哪裡用得到這些玩意!你們以奇巧為貴,朕以慈儉為寶。”最後還是將這些五代諸國遺留下來的金銀工藝品全部毀掉了。大臣謝泌祝賀說:“聖意如此,天下幸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