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頁
帝國有驚無險。
王繼恩被貶後,家產被沒收。清理他的財產時,發現了很多從巴蜀帶回來的“僭擬之物”,也即不應該屬於他使用的皇室器具。
王繼恩第二年死在均州。
真宗派遣使者,將其家屬接回京師,借給他們官舍居住。又過了二年,允許家屬將王繼恩靈柩按照他們的意願歸葬。又過了十來年,到了大中祥符三年(1010),真宗還特意下詔,追復了王繼恩原來的官職,並給他的家屬後人白金千兩。王繼恩的養子王懷珪,這一年也轉入內高班,成為有高級職稱的宦官。
有一部書名《揮麈錄》,總四部,其中一部稱《揮麈余話》,記載了王繼恩試圖擁立的不是趙元佐,而是趙匡胤的孫子、趙德昭的兒子趙惟吉。
說太宗時,司天監苗昌裔奉命前往洛陽之郊,為太祖趙匡胤的陵寢選擇風水寶地。等到安葬太祖完畢,苗昌裔帶著陵寢的總管王繼恩登上山巔,指畫周邊風水形勢,並對王繼恩說:“太祖之後,當再有天下。”意思就是,別看現在太宗在位,但以後皇位還會回到太祖一系。王繼恩記住了這句話。等到太宗“大漸”之後,他就與參知政事李昌齡、樞密使趙@、知制誥胡旦、布衣潘閬謀立太祖之孫趙惟吉。後來事發,諸人遭遇貶黜。
據說到了神宗時代,李昌齡的孫子李逢知道苗昌裔的預言,還在煽動趙匡胤的後裔趙世居謀反。那是一場大獄,容當後表。甚至到了靖康年間,趙德昭的五世孫趙子崧還在“剽竊”這個說法,與門人歃血同盟,準備恢復太祖一系的帝位。後來知道宋高宗趙構在江南入繼大統,這才不情願地罷休。宋高宗不忍心暴露這種事,找了個別的藉口,將他貶黜。
太宗的憂心與焦勞
太宗在位二十一年,民生問題,是他最重要的關注方向,甚至,抑制藩鎮問題、抵禦契丹問題、推演道義天下問題,也都是以關注民生為目標的。
我有一個意見:史上所有關注民生的君臣士大夫,都有資格進入聖賢行列。在權力巔峰和掌握更多話語權力的讀書人,理應向民生傾斜。共同體文明吉相在此。一切“反民生”,也即以加重賦斂、尋租貪贓、掠奪私有財產為手段的“君臣士大夫”,是文明之敵。
文明之展開,是“眾緣和合”的“耦合”力量之結果。但在軍政事業中,“眾緣”之中,“民生”是核心之“緣”。宋太宗一生在為民生問題“焦勞”。讀太宗一朝史料,看到很多為民生而憂心、焦勞的記錄。
太宗自己說:“每著一衣,則憫蠶婦,每餐一食,則念耕夫。”每次穿一件衣服,就憐憫養蠶婦女的辛苦;每次吃一頓飯,則念想耕地農民的勞累。
他親自審判刑事案件,更是“夙夜焦勞”,日夜焦慮勞作,不敢“憚於焦勞”,不敢因為焦慮勞作而有所煩畏。
蝗蟲從天上飛過,太宗看到,就對宰輔說:“朕素不識此蟲,群飛而過,其勢甚盛,必恐害及田稼,朕憂心如搗。”朕一向不認識這種飛蟲,但看到它群飛過去,遮天蔽日的樣子很盛大,一定會禍害莊稼。朕這憂愁之心,像有東西在捶打。又說:“朕孜孜聽政,所望日致和平……日夕焦勞,略無寧暇。”朕專心處理政事,從不敢懈怠,就是期待有一天能達致天下太平……日夜焦慮勞作,沒有一點閒暇之時。
看到京師連月下雨,物價上漲,路有餓殍,太宗一面設法救助,一面忍不住對大臣說:“百姓嗷嗷然。朕為其父母,居億兆之上,位尊責重,莫遑寧處。每日與卿等相見,雖不形於顏色,然而中心憂念,無須臾之安!……米鹽細事,朕亦不憚勞苦,並躬親裁斷。”百姓處於苦難中,如嗷嗷待哺的嬰兒,朕作為他們的父母,居於萬民之上,位置尊貴,責任重大,沒有一刻安寧之時。每天與愛卿等見面,雖然不形於色,但我心中的憂慮掛念,沒有須臾之間的安寧!……米麵食鹽這樣的細緻之事,朕也不怕勞作之苦,也要親自去裁斷,求得解決。
開封尹趙元僖說:“陛下君臨萬宇,焦勞庶政,宵衣旰食,以民為心。”陛下君臨天下,為政事而焦慮勞作,天不亮就起床穿衣,天很晚才想起用餐吃飯,真是“以民為心”。
大臣也說:“去年寇敵侵邊,生靈受弊。萬乘軫焦勞之慮。”去年契丹侵擾邊境,聖靈受難,皇上您同情百姓,焦慮勞作不已。
因為乾旱無雨,大臣們都看到了“聖慮焦勞”。太宗親自去祈雨,幾乎各個寺廟“祠禱皆遍”,所有的神廟都禱告遍了,“有以見仁主憂民之旨,聖人恤物之心”,可以看到仁慈的君主憂民的心思,英明的聖人愛惜民力的心意。“近霖霪百餘日,陛下焦勞惕厲,憂形於色”,近來陰雨連綿達到一百多天,陛下焦慮勞作,自我警戒,已經憂形於色啦。“臣伏見陛下憂民太過,視事太勤”,臣等看到陛下憂慮民事太過啦,管理具體事務太多啦。“臣伏聞去歲或霖潦作沴,或癘疫為災,陛下憂勞太切”,臣聽說去年連綿淫雨為害,又有疫情為災,陛下憂思勞作太辛苦啦。為了祈雨,太宗甚至要用“自焚”的方式去回應“天譴”。
王繼恩被貶後,家產被沒收。清理他的財產時,發現了很多從巴蜀帶回來的“僭擬之物”,也即不應該屬於他使用的皇室器具。
王繼恩第二年死在均州。
真宗派遣使者,將其家屬接回京師,借給他們官舍居住。又過了二年,允許家屬將王繼恩靈柩按照他們的意願歸葬。又過了十來年,到了大中祥符三年(1010),真宗還特意下詔,追復了王繼恩原來的官職,並給他的家屬後人白金千兩。王繼恩的養子王懷珪,這一年也轉入內高班,成為有高級職稱的宦官。
有一部書名《揮麈錄》,總四部,其中一部稱《揮麈余話》,記載了王繼恩試圖擁立的不是趙元佐,而是趙匡胤的孫子、趙德昭的兒子趙惟吉。
說太宗時,司天監苗昌裔奉命前往洛陽之郊,為太祖趙匡胤的陵寢選擇風水寶地。等到安葬太祖完畢,苗昌裔帶著陵寢的總管王繼恩登上山巔,指畫周邊風水形勢,並對王繼恩說:“太祖之後,當再有天下。”意思就是,別看現在太宗在位,但以後皇位還會回到太祖一系。王繼恩記住了這句話。等到太宗“大漸”之後,他就與參知政事李昌齡、樞密使趙@、知制誥胡旦、布衣潘閬謀立太祖之孫趙惟吉。後來事發,諸人遭遇貶黜。
據說到了神宗時代,李昌齡的孫子李逢知道苗昌裔的預言,還在煽動趙匡胤的後裔趙世居謀反。那是一場大獄,容當後表。甚至到了靖康年間,趙德昭的五世孫趙子崧還在“剽竊”這個說法,與門人歃血同盟,準備恢復太祖一系的帝位。後來知道宋高宗趙構在江南入繼大統,這才不情願地罷休。宋高宗不忍心暴露這種事,找了個別的藉口,將他貶黜。
太宗的憂心與焦勞
太宗在位二十一年,民生問題,是他最重要的關注方向,甚至,抑制藩鎮問題、抵禦契丹問題、推演道義天下問題,也都是以關注民生為目標的。
我有一個意見:史上所有關注民生的君臣士大夫,都有資格進入聖賢行列。在權力巔峰和掌握更多話語權力的讀書人,理應向民生傾斜。共同體文明吉相在此。一切“反民生”,也即以加重賦斂、尋租貪贓、掠奪私有財產為手段的“君臣士大夫”,是文明之敵。
文明之展開,是“眾緣和合”的“耦合”力量之結果。但在軍政事業中,“眾緣”之中,“民生”是核心之“緣”。宋太宗一生在為民生問題“焦勞”。讀太宗一朝史料,看到很多為民生而憂心、焦勞的記錄。
太宗自己說:“每著一衣,則憫蠶婦,每餐一食,則念耕夫。”每次穿一件衣服,就憐憫養蠶婦女的辛苦;每次吃一頓飯,則念想耕地農民的勞累。
他親自審判刑事案件,更是“夙夜焦勞”,日夜焦慮勞作,不敢“憚於焦勞”,不敢因為焦慮勞作而有所煩畏。
蝗蟲從天上飛過,太宗看到,就對宰輔說:“朕素不識此蟲,群飛而過,其勢甚盛,必恐害及田稼,朕憂心如搗。”朕一向不認識這種飛蟲,但看到它群飛過去,遮天蔽日的樣子很盛大,一定會禍害莊稼。朕這憂愁之心,像有東西在捶打。又說:“朕孜孜聽政,所望日致和平……日夕焦勞,略無寧暇。”朕專心處理政事,從不敢懈怠,就是期待有一天能達致天下太平……日夜焦慮勞作,沒有一點閒暇之時。
看到京師連月下雨,物價上漲,路有餓殍,太宗一面設法救助,一面忍不住對大臣說:“百姓嗷嗷然。朕為其父母,居億兆之上,位尊責重,莫遑寧處。每日與卿等相見,雖不形於顏色,然而中心憂念,無須臾之安!……米鹽細事,朕亦不憚勞苦,並躬親裁斷。”百姓處於苦難中,如嗷嗷待哺的嬰兒,朕作為他們的父母,居於萬民之上,位置尊貴,責任重大,沒有一刻安寧之時。每天與愛卿等見面,雖然不形於色,但我心中的憂慮掛念,沒有須臾之間的安寧!……米麵食鹽這樣的細緻之事,朕也不怕勞作之苦,也要親自去裁斷,求得解決。
開封尹趙元僖說:“陛下君臨萬宇,焦勞庶政,宵衣旰食,以民為心。”陛下君臨天下,為政事而焦慮勞作,天不亮就起床穿衣,天很晚才想起用餐吃飯,真是“以民為心”。
大臣也說:“去年寇敵侵邊,生靈受弊。萬乘軫焦勞之慮。”去年契丹侵擾邊境,聖靈受難,皇上您同情百姓,焦慮勞作不已。
因為乾旱無雨,大臣們都看到了“聖慮焦勞”。太宗親自去祈雨,幾乎各個寺廟“祠禱皆遍”,所有的神廟都禱告遍了,“有以見仁主憂民之旨,聖人恤物之心”,可以看到仁慈的君主憂民的心思,英明的聖人愛惜民力的心意。“近霖霪百餘日,陛下焦勞惕厲,憂形於色”,近來陰雨連綿達到一百多天,陛下焦慮勞作,自我警戒,已經憂形於色啦。“臣伏見陛下憂民太過,視事太勤”,臣等看到陛下憂慮民事太過啦,管理具體事務太多啦。“臣伏聞去歲或霖潦作沴,或癘疫為災,陛下憂勞太切”,臣聽說去年連綿淫雨為害,又有疫情為災,陛下憂思勞作太辛苦啦。為了祈雨,太宗甚至要用“自焚”的方式去回應“天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