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頁
但這個微妙的安排,卻被“大事不糊塗”的呂端到禁中問安時看在眼裡。他承認並讚賞寇準推動趙恆為太子的宏猷。現在太宗病重,太子卻不在身邊,此事蹊蹺,於是就在笏板上寫了兩個字“大漸”,令親吏送給趙恆。“大漸”的意思是“病重病危”。呂端傳導的信息是:父皇彌留之際,太子務必前來問安侍奉。但這位太子還是有了疏忽。
太宗在親王諸臣的祈禱中沒有痊癒,反而病情加重,無法推測太宗患有何病,他的直接死因,一般認為是昔日箭瘡發作。
太宗死時,趙恆不在身邊。
王繼恩跟李太后商議後,決計到中書去召宰輔來議論繼承人問題。這本來不是個問題,但現在李皇后和王繼恩要將問題提出來,是期待僥倖獲得宰輔支持。而當時最富名望的宰輔就是呂端。他們要議論繼承人問題,呂端是繞不過去的巨大存在,必須重視。於是,王繼恩硬著頭皮來找呂端,說是要“議所立”,討論一下立什麼人做皇帝。
根本無須“議”的事,王繼恩要“議”!呂端頓時感到“嚴重的時刻”來臨了。他也頓時明了了眼下的格局。於是將王繼恩帶到書房,說是讓他看看太宗以前賜給他的種種“墨詔”,親筆詔書。而後,將他鎖在書房中,派人看住不得外出。自己匆匆趕入宮中。
李皇后見宰輔來到,對他說:
宮車宴駕,立嗣以長,順也。今將奈何?
皇上駕崩啦。按照宗法規定:長子應該有第一繼承權,這是合乎禮范禮法順理成章的事。現在,您看怎麼辦?
李皇后這十四個漢字,分量不輕。她試圖按照個人喜好,在王繼恩的推動下,“立長”,也即擁立太宗長子趙元佐。從宗法繼承視角看問題,不為無理。但趙元侃也即趙恆已經成為制度規定的繼承人;趙元佐則已經瘋癲,或假作瘋癲,常年沒有軍政作為;更重要的是:趙元佐並不希望踐祚——他對四叔趙廷美之死一直耿耿於懷;更對父親所作所為而導致的大伯趙匡胤後裔無緣於帝位心懷不滿。在這樣背景下,擁立趙元佐,實屬多事。
但呂端的回應分量更重,他說:
先帝立太子,正為今日,豈容更有異論!
先帝太宗之所以生前冊立太子,正是為了今天這個入繼大統問題。哪裡還容得下有其他不同的冊立意見!
李皇后聞言,知道宰輔這一關過不去,那就沒有了希望。於是,默然不語。
當天,趙恆在靈柩前即位。
但靈柩停在大殿上,皇后與皇帝一起臨朝接受諸臣拜賀,前面置放了一道門帘。呂端在階下肅立不拜,請求將帘子捲起來,讓百官看到趙恆。他擔心王繼恩等人會將生米做成熟飯,萬一簾後不是趙恆而是其他人,諸官拜賀後,再試圖改變格局,又是一番兇險難測的麻煩。李皇后答應了呂端,捲簾。呂端走上台階辨認,確認簾後的繼承人就是趙恆,這才走下台階,率領群臣“拜呼萬歲”。
於是,大宋有真宗皇帝。
趙元佐不見宋真宗
有意味的是趙元佐。
真宗很敬重這個大哥。幾個月後,以趙元佐為左金吾衛上將軍,再次被復封為楚王,並允許他在家養病,可以不上朝。但真宗要去趙元佐府上看望他時,趙元佐說自己有病,堅決推辭不見,並說:“雖來,不敢見也。”即使是皇帝你真的要來,我也不敢見你的!從此以後,兄弟二人終生沒有再見。
趙元佐如此反對太宗、反對真宗,都是涉及皇位的大事,但是太宗也不過將他貶黜、真宗則不但不貶,更多次存問。在後來幾十年的歲月中,趙元佐一直活到仁宗時代,一直很安全。捲入權力問題,平安生存,這在歷朝歷代中,是很罕見的。大宋帝國三百年,皇室、大臣、士大夫、庶民,是仇恨較少、戾氣較少的時代,各類人等,生存在這個時代,很有免予恐懼的自由。
王繼恩自知陰謀不成,局面危險,於是又秘密委託一個大臣胡旦,在朝廷上為自己開脫,並做了一番褒揚之詞,還組織了文人給他寫“頌詩”。但真宗與呂端等人已經知道了他們往日的陰謀,這事不能裝糊塗,於是組織了“王繼恩專案組”,調查他的劣跡種種。
王繼恩遇能吏
王繼恩遇到了一個能吏,名叫魏廷式。
此人自年少時就對“法學”深有體會,太平興國五年(980)中第後,“釋褐”為地方的司法官員“法曹掾”。太宗晚年,他被召入判大理寺,成為國家最高法院的院長。真宗初立,即命他為吏部員外郎,後改為刑部。王繼恩的案子就由他來審訊。魏廷式有“嚴明”的口碑,他剛果敢言,但性情也有“傾險”的一面,喜歡中傷誹謗。所以士君子都怕他的利口而鄙視他的行為。由此人來審訊,王繼恩想推脫,難度太大。所以審訊很順利,史稱“逾宿而獄具”,一個晚上審理結果就出來了。王繼恩的罪責當然就有“謀逆”一項。
這罪過,要是在秦漢隋唐元明清,王繼恩之流就是一個大罪,必遭“族誅”,但真宗皇帝只給予貶官、貶黜的懲罰。王繼恩降職,責授右監門衛將軍,逐出京城,到均州安置,而“中外臣僚曾與繼恩交結及通書疏者,一切不問”,朝廷內外的大臣僚屬,曾經與王繼恩有交結、密通書信者,一律不調查不審問。這事可以做成一場大獄,但在真宗時代,啥事沒有,就這麼過去了。
太宗在親王諸臣的祈禱中沒有痊癒,反而病情加重,無法推測太宗患有何病,他的直接死因,一般認為是昔日箭瘡發作。
太宗死時,趙恆不在身邊。
王繼恩跟李太后商議後,決計到中書去召宰輔來議論繼承人問題。這本來不是個問題,但現在李皇后和王繼恩要將問題提出來,是期待僥倖獲得宰輔支持。而當時最富名望的宰輔就是呂端。他們要議論繼承人問題,呂端是繞不過去的巨大存在,必須重視。於是,王繼恩硬著頭皮來找呂端,說是要“議所立”,討論一下立什麼人做皇帝。
根本無須“議”的事,王繼恩要“議”!呂端頓時感到“嚴重的時刻”來臨了。他也頓時明了了眼下的格局。於是將王繼恩帶到書房,說是讓他看看太宗以前賜給他的種種“墨詔”,親筆詔書。而後,將他鎖在書房中,派人看住不得外出。自己匆匆趕入宮中。
李皇后見宰輔來到,對他說:
宮車宴駕,立嗣以長,順也。今將奈何?
皇上駕崩啦。按照宗法規定:長子應該有第一繼承權,這是合乎禮范禮法順理成章的事。現在,您看怎麼辦?
李皇后這十四個漢字,分量不輕。她試圖按照個人喜好,在王繼恩的推動下,“立長”,也即擁立太宗長子趙元佐。從宗法繼承視角看問題,不為無理。但趙元侃也即趙恆已經成為制度規定的繼承人;趙元佐則已經瘋癲,或假作瘋癲,常年沒有軍政作為;更重要的是:趙元佐並不希望踐祚——他對四叔趙廷美之死一直耿耿於懷;更對父親所作所為而導致的大伯趙匡胤後裔無緣於帝位心懷不滿。在這樣背景下,擁立趙元佐,實屬多事。
但呂端的回應分量更重,他說:
先帝立太子,正為今日,豈容更有異論!
先帝太宗之所以生前冊立太子,正是為了今天這個入繼大統問題。哪裡還容得下有其他不同的冊立意見!
李皇后聞言,知道宰輔這一關過不去,那就沒有了希望。於是,默然不語。
當天,趙恆在靈柩前即位。
但靈柩停在大殿上,皇后與皇帝一起臨朝接受諸臣拜賀,前面置放了一道門帘。呂端在階下肅立不拜,請求將帘子捲起來,讓百官看到趙恆。他擔心王繼恩等人會將生米做成熟飯,萬一簾後不是趙恆而是其他人,諸官拜賀後,再試圖改變格局,又是一番兇險難測的麻煩。李皇后答應了呂端,捲簾。呂端走上台階辨認,確認簾後的繼承人就是趙恆,這才走下台階,率領群臣“拜呼萬歲”。
於是,大宋有真宗皇帝。
趙元佐不見宋真宗
有意味的是趙元佐。
真宗很敬重這個大哥。幾個月後,以趙元佐為左金吾衛上將軍,再次被復封為楚王,並允許他在家養病,可以不上朝。但真宗要去趙元佐府上看望他時,趙元佐說自己有病,堅決推辭不見,並說:“雖來,不敢見也。”即使是皇帝你真的要來,我也不敢見你的!從此以後,兄弟二人終生沒有再見。
趙元佐如此反對太宗、反對真宗,都是涉及皇位的大事,但是太宗也不過將他貶黜、真宗則不但不貶,更多次存問。在後來幾十年的歲月中,趙元佐一直活到仁宗時代,一直很安全。捲入權力問題,平安生存,這在歷朝歷代中,是很罕見的。大宋帝國三百年,皇室、大臣、士大夫、庶民,是仇恨較少、戾氣較少的時代,各類人等,生存在這個時代,很有免予恐懼的自由。
王繼恩自知陰謀不成,局面危險,於是又秘密委託一個大臣胡旦,在朝廷上為自己開脫,並做了一番褒揚之詞,還組織了文人給他寫“頌詩”。但真宗與呂端等人已經知道了他們往日的陰謀,這事不能裝糊塗,於是組織了“王繼恩專案組”,調查他的劣跡種種。
王繼恩遇能吏
王繼恩遇到了一個能吏,名叫魏廷式。
此人自年少時就對“法學”深有體會,太平興國五年(980)中第後,“釋褐”為地方的司法官員“法曹掾”。太宗晚年,他被召入判大理寺,成為國家最高法院的院長。真宗初立,即命他為吏部員外郎,後改為刑部。王繼恩的案子就由他來審訊。魏廷式有“嚴明”的口碑,他剛果敢言,但性情也有“傾險”的一面,喜歡中傷誹謗。所以士君子都怕他的利口而鄙視他的行為。由此人來審訊,王繼恩想推脫,難度太大。所以審訊很順利,史稱“逾宿而獄具”,一個晚上審理結果就出來了。王繼恩的罪責當然就有“謀逆”一項。
這罪過,要是在秦漢隋唐元明清,王繼恩之流就是一個大罪,必遭“族誅”,但真宗皇帝只給予貶官、貶黜的懲罰。王繼恩降職,責授右監門衛將軍,逐出京城,到均州安置,而“中外臣僚曾與繼恩交結及通書疏者,一切不問”,朝廷內外的大臣僚屬,曾經與王繼恩有交結、密通書信者,一律不調查不審問。這事可以做成一場大獄,但在真宗時代,啥事沒有,就這麼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