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太宗由“金匱之盟”的“兄終弟及”模式,回歸於“宗法大禮”的“嫡子繼承”制度,為帝制時代的權力再分配,承擔了巨大的道德風險。當這種遺製作為天下已知的規則已經出台,再試圖破毀這種規則,就要承擔更大的道德風險。事後看,王繼恩試圖改變太宗遺制,擁立宋真宗趙元侃以外的親王入繼大統,那是絕大的政治冒險,同時也是對天下、對士庶、對社稷、對皇室、對趙元侃與趙元佐,都缺乏責任擔當的悖逆之舉。

  此案,王繼恩很愚蠢。

  他以為當初可以決定由誰出任第二代帝王,也就能夠決定由誰來出任第三代帝王。他不明白的是:第三代帝王已經由宋太宗趙炅、社稷臣寇準,君臣商議決出,已經昭告天下,已經行使了冊立太子的大典,已經經由程序規則告知天地宗廟神靈士庶,形勢與當初太祖留下權力空白全然不同。勢變,而伎倆不變,利慾薰心下的程序變更,必是禍及自身的愚蠢。

  趙元侃被冊立太子之前,還在做襄王時,已經有不低的“人望”。像太祖太宗踐祚前後,坊間開始流布神奇傳說一樣,趙元侃也有自己的傳說。

  “來和天尊”的神秘流言

  有一位屯田員外郎名叫楊礪,幾十年前,曾夢見一位“來和天尊”。端拱元年(988)二月,楊礪又為庫部員外郎,併到襄王府做記室參軍。他初到襄王府吃了一驚,原來他看到的襄王趙元侃很像幾十年前他夢中所見的那位“來和天尊”。

  楊礪乃是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大宋建國第一年的第一個狀元。由此人來推演宋真宗的“神跡”,在士庶中,影響頗大。

  此人很像太祖時“善天文占候之術”的神秘家苗訓。陳橋兵變前的黃昏,苗訓仰觀天象,發現“日上復有一日,久相摩盪”。太陽上邊還有一個太陽,久久地互相疊加搖盪。軍中“權反在下”的“陰謀擁戴”開始時,“天有二日”成為一種蠱惑力量。

  楊礪關於“來和天尊”的神秘流言,在真宗皇帝做襄王時就有了江湖傳聞,楊礪是始作俑者。這類說法固然有“創作”的可能,但也預表了士庶對真宗的期待和擁戴。所以,真宗一朝待楊礪很優厚,猶如太祖一朝待苗訓很優厚一樣。

  但真宗皇帝並不了解楊礪的履歷,他做了皇帝後,有一次問楊礪:“愛卿你是哪年及第的啊?”楊礪“唯唯”不回答。後來知道他是大宋帝國開國以來的第一名狀元,真宗不免有點“自悔”,認為不應有此一問。但對楊礪不願意自吹自擂也甚為欽佩,所以,對他更為敬重。

  楊礪年六十九歲時,病逝,真宗甚為哀痛,他對群臣說:“楊礪耿直廉介而又清苦,朕正要大用,不料忽然謝世。”於是冒雨前往楊礪家中弔唁。到了他家住的小胡同,車駕沒法進入,真宗就下車,踩著泥濘小道,曲里拐彎地進入楊礪家中,嘆息哀悼了很久。

  太宗要冊立太子,也是經由了反覆斟酌。但是有人提議早立太子時,他又發怒。很多人以為他留戀皇權,不願讓渡。但事實是,斯事體大,他在從諸王中慎重選擇,還沒有最後拿定主意。淳化二年(991),他曾與近臣說:“總是有人上疏討論建立皇儲之事。朕還是很讀了一些書的,又親眼見到前代的治亂興衰,怎麼會不將這麼重要的大事放在心上呢?不過是因為近世以來,世風澆漓,人心難測,如果建立太子,那必須要讓百官認同,太子從東宮到踐祚,要有程序,就像百官升遷。現在諸子年輕,還沒有成人的性情。所以我給他們各自安排了良善之士作為輔佐,乃至於他們的僚屬,我都要親自揀選,目的就是不讓奸巧險佞之輩在皇子左右。他們的讀書、聽講,都有課程安排。等到他們成長起來,朕自有裁製。為何討論這個事的人就不懂我這番心思呢?”

  三年後,有一位崇儀副使名王得一,他是一位道士,常到禁中與太宗討論國事,往往就到夜半。他敢說話,說到外面的輿情,有一次就讚譽襄王有“人望”,請太宗立他為太子。太宗心動,不久,又與寇準一番話,定下太子。於是以襄王趙元侃為開封尹,改封壽王,這就是帝制時代,大宋由皇子升遷為帝王的一道程序:改封王,做京師令尹,以此歷練從政經驗。

  到了至道元年(995)八月,正式冊封趙元侃為皇太子,改名趙恆。

  從唐代天祐年間以來,中原多故,亂世中,沒有來得及施行冊立皇儲,於是這個大禮停廢幾乎有一百年了。太子禮施行隆重而又簡捷。太子趙恆處處守禮,甚至在做了太子後,還上書要求一如既往地與諸兄弟一起朝見父皇。諸臣參賀時,趙恆也總是走下台階答禮。溫文爾雅,謙遜沖和,他的做派為人所讚賞,史稱“中外胥悅”,朝廷內外都很欣慰。

  王繼恩試圖改變“人望”如此之高的皇位繼承人,等於在做一件他做不到的事,實屬於“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

  呂端大事不糊塗

  至道三年(997)二月,太宗病重,文武百官都到崇政殿問候起居,從皇太子、親王,到諸臣,都到佛寺去修齋,為太宗祈福。

  就在這個期間,宣政使王繼恩決計謀立太宗長子趙元佐。他實在擔心現任皇太子趙恆的“英明”。於是找到參知政事李昌齡、知制誥胡旦來商議“大事”。幾個人就經常說一些太子的壞話。恰巧太宗的李皇后也不怎麼喜歡太子,而喜歡趙元佐。趙元佐和太子趙恆都不是她的親生兒子,而是李賢妃的親生兒子,李賢妃已經死去,李皇后大約是看到趙元佐的瘋癲,動了女人家家的惻隱之心,所以心理天平總是傾向於趙元佐。這個微妙的情感被王繼恩捕捉到,他以為這也許就是一個機會。於是在太宗病重期間,與李皇后故意不安排趙恆在太宗身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