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頁
十一月,太宗到國子監,看到大儒孫奭,就讓他講《尚書。說命》。
《說命》總三篇,也是“梅賾偽書”,但也流行了一千六百年之久,至少,太宗時期相信它的真實性。這一篇《尚書》文獻,講述了殷商第二十二代君王武丁時的大臣傅說(二字讀音“副越”,不是“傳說”)的思想。太宗天性中似乎存有願意效法古人的傾向,更對殷商曆代明君有嚮往。《說命》中有言: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
這是傅說的名言,大意是:做事不效法古典經驗,而能夠長久立世,還沒有聽說過。
儒者孫奭講《尚書》,就重點講述了這句話。
趙炅聽後,甚為激賞,讚嘆道:
“此至言也!羨慕殷商的君王武丁能得到這麼優秀的賢相!”說罷,嘆賞了好久。還有一種記錄說:太宗有意要激勵臣輔,於是對跟從他的輔臣們說:“天以良弼賚商,朕獨不得邪!”上天以優秀的宰輔佐治殷商,朕怎麼就獨獨得不到這樣的人呢!
效法古人,在政治論域內,以儒學為思想資源的說法就是“法先王”。這是傳統中國政制治理的非常重要的政治價值觀。
“先王”,狹義指堯舜,廣義指堯舜以來的所有聖王,包括本朝逝去的聖王。在後世看來,殷商的湯王就是三代時期的聖王之一。趙炅曾經祈雨,甚至“欲自焚”,就是一種自覺的“法先王”行為。
“法先王”,與現代政治哲學中的保守主義理念相近,都是承認人類政治經驗具有積累的價值,值得回顧。在中國,這類經驗曾長久地得到朝野肯認,直到近代以來流行種種激進思潮,才對“法先王”說法有了敵意十足的痛貶。
太宗在國子監,聽孫奭講解武丁和傅說的故實,意味深長,具有“大宋家法”的性質,所以真宗要仿效,仁宗要仿效,後代帝王紛紛仿效,都要聽取“師傅”的儒學義理講述,於是形成了制度化的“經筵”。
但不止於此。細細閱讀這一段記錄,也可以約略考見太宗當下心境的蒼涼,他也意識到大宋此際,不僅沒有可以輔佐他“達致三代之治”的人才,似乎也沒有可以輔佐他“恢復漢唐疆域”的人才。他對大臣們有點失望……
求才
就在這個月,天降大雪,似有瑞雪豐年之兆,近臣開始向太宗稱賀。但他似乎一點也不高興。他想的還是人才。他說:“多士盈朝,求一材堪轉運使、三司判官者,了不可得。”這麼多士大夫在朝廷,朕想求一個勝任轉運使、三司判官的人才,居然都得不到!於是,下詔,要宰輔呂蒙正以下直到知制誥,都要舉薦可以任事的人才,每人要舉薦一個人。
太宗晚年,求才若渴。
呂蒙正上奏說:“臣備位宰相,以進退百官;今獨舉一二人,恐示天下不廣也。”臣,作為宰相,主要是在百官中建議推薦和建議罷免,現在只推舉一二人,恐怕在向天下顯示宰輔之量不夠廣大。
呂蒙正的意思是:舉薦一二人,這活不是宰相干的。
呂相一生做事,此事最無格局。略通邏輯,即可明了他這種塞責之語,連自圓其說都沒有可能。春秋責備賢者,呂蒙正此際大約昏了頭,往日的明斷一絲不見,仿佛說此話的幾乎就不是那個隨身帶著“夾袋”,準備推薦人才的呂蒙正。史上這類記錄,往往令人慨嘆:人的複雜性遠不是標籤可以界定的。
太宗很溫和地說:“前代亦合有宰相舉官故事,可令史館檢討之。”前代各朝,也應該有宰相推舉官員的案例,可讓史館官員到史冊中去找一找。
於是史館將歷代宰相推舉官員的案例拿來給太宗。
太宗再次召呂蒙正等人說:“虞丘子舉孫叔敖,崔祐甫舉吏八百,狄仁傑自舉其子光嗣,何謂無也?”昔日楚國宰臣虞丘子推舉了孫叔敖,大唐宰臣崔祐甫推舉了各級官吏近八百人,另一個宰輔狄仁傑還推舉了自己的兒子狄光嗣,等等,很多宰輔推舉人才的故實,怎麼能說沒有呢?
然後,太宗還書寫了一幅文字給呂蒙正等人。文字內容是當年楚國清官孫叔敖死後,兒子清貧,表揚藝術家優孟扮演孫叔敖,感動楚王,賞賜孫叔敖後人的故實。
於是呂蒙正等人開始各自舉薦人才給朝廷。
舉薦人才,在《宋史》中,凡有必書。這個故實也可以看出,不是人人都願意,並有能力舉薦人才的。這事一方面源於舉薦者確實沒有發現的眼光,另一方面,大宋有制度性規定:被舉薦的人才如果一旦有罪,舉薦者要有連帶責任,有時處罰還很嚴重。這就使舉薦者心懷畏懼,多一事實在不如少一事。大宋,以及歷朝歷代,持此姿態者,太多。
太宗晚年,對此有感覺。但如何解決,終大宋一朝,沒有有效措施。不能,或不願意舉薦人才,是傳統中至為沉悶、平庸之流弊。但惟其如此,對比中,更可以見出能夠並願意舉薦人才,不計個人得失,敢以天下為己任者的聖賢氣象。
到了轉年,至道元年(995)八月,太宗更以開封尹壽王趙元侃為皇太子,改名趙恆,大赦天下。大宋如何對付契丹這個北方的強敵?使命已經開始向繼任者真宗大帝轉移。
《說命》總三篇,也是“梅賾偽書”,但也流行了一千六百年之久,至少,太宗時期相信它的真實性。這一篇《尚書》文獻,講述了殷商第二十二代君王武丁時的大臣傅說(二字讀音“副越”,不是“傳說”)的思想。太宗天性中似乎存有願意效法古人的傾向,更對殷商曆代明君有嚮往。《說命》中有言: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
這是傅說的名言,大意是:做事不效法古典經驗,而能夠長久立世,還沒有聽說過。
儒者孫奭講《尚書》,就重點講述了這句話。
趙炅聽後,甚為激賞,讚嘆道:
“此至言也!羨慕殷商的君王武丁能得到這麼優秀的賢相!”說罷,嘆賞了好久。還有一種記錄說:太宗有意要激勵臣輔,於是對跟從他的輔臣們說:“天以良弼賚商,朕獨不得邪!”上天以優秀的宰輔佐治殷商,朕怎麼就獨獨得不到這樣的人呢!
效法古人,在政治論域內,以儒學為思想資源的說法就是“法先王”。這是傳統中國政制治理的非常重要的政治價值觀。
“先王”,狹義指堯舜,廣義指堯舜以來的所有聖王,包括本朝逝去的聖王。在後世看來,殷商的湯王就是三代時期的聖王之一。趙炅曾經祈雨,甚至“欲自焚”,就是一種自覺的“法先王”行為。
“法先王”,與現代政治哲學中的保守主義理念相近,都是承認人類政治經驗具有積累的價值,值得回顧。在中國,這類經驗曾長久地得到朝野肯認,直到近代以來流行種種激進思潮,才對“法先王”說法有了敵意十足的痛貶。
太宗在國子監,聽孫奭講解武丁和傅說的故實,意味深長,具有“大宋家法”的性質,所以真宗要仿效,仁宗要仿效,後代帝王紛紛仿效,都要聽取“師傅”的儒學義理講述,於是形成了制度化的“經筵”。
但不止於此。細細閱讀這一段記錄,也可以約略考見太宗當下心境的蒼涼,他也意識到大宋此際,不僅沒有可以輔佐他“達致三代之治”的人才,似乎也沒有可以輔佐他“恢復漢唐疆域”的人才。他對大臣們有點失望……
求才
就在這個月,天降大雪,似有瑞雪豐年之兆,近臣開始向太宗稱賀。但他似乎一點也不高興。他想的還是人才。他說:“多士盈朝,求一材堪轉運使、三司判官者,了不可得。”這麼多士大夫在朝廷,朕想求一個勝任轉運使、三司判官的人才,居然都得不到!於是,下詔,要宰輔呂蒙正以下直到知制誥,都要舉薦可以任事的人才,每人要舉薦一個人。
太宗晚年,求才若渴。
呂蒙正上奏說:“臣備位宰相,以進退百官;今獨舉一二人,恐示天下不廣也。”臣,作為宰相,主要是在百官中建議推薦和建議罷免,現在只推舉一二人,恐怕在向天下顯示宰輔之量不夠廣大。
呂蒙正的意思是:舉薦一二人,這活不是宰相干的。
呂相一生做事,此事最無格局。略通邏輯,即可明了他這種塞責之語,連自圓其說都沒有可能。春秋責備賢者,呂蒙正此際大約昏了頭,往日的明斷一絲不見,仿佛說此話的幾乎就不是那個隨身帶著“夾袋”,準備推薦人才的呂蒙正。史上這類記錄,往往令人慨嘆:人的複雜性遠不是標籤可以界定的。
太宗很溫和地說:“前代亦合有宰相舉官故事,可令史館檢討之。”前代各朝,也應該有宰相推舉官員的案例,可讓史館官員到史冊中去找一找。
於是史館將歷代宰相推舉官員的案例拿來給太宗。
太宗再次召呂蒙正等人說:“虞丘子舉孫叔敖,崔祐甫舉吏八百,狄仁傑自舉其子光嗣,何謂無也?”昔日楚國宰臣虞丘子推舉了孫叔敖,大唐宰臣崔祐甫推舉了各級官吏近八百人,另一個宰輔狄仁傑還推舉了自己的兒子狄光嗣,等等,很多宰輔推舉人才的故實,怎麼能說沒有呢?
然後,太宗還書寫了一幅文字給呂蒙正等人。文字內容是當年楚國清官孫叔敖死後,兒子清貧,表揚藝術家優孟扮演孫叔敖,感動楚王,賞賜孫叔敖後人的故實。
於是呂蒙正等人開始各自舉薦人才給朝廷。
舉薦人才,在《宋史》中,凡有必書。這個故實也可以看出,不是人人都願意,並有能力舉薦人才的。這事一方面源於舉薦者確實沒有發現的眼光,另一方面,大宋有制度性規定:被舉薦的人才如果一旦有罪,舉薦者要有連帶責任,有時處罰還很嚴重。這就使舉薦者心懷畏懼,多一事實在不如少一事。大宋,以及歷朝歷代,持此姿態者,太多。
太宗晚年,對此有感覺。但如何解決,終大宋一朝,沒有有效措施。不能,或不願意舉薦人才,是傳統中至為沉悶、平庸之流弊。但惟其如此,對比中,更可以見出能夠並願意舉薦人才,不計個人得失,敢以天下為己任者的聖賢氣象。
到了轉年,至道元年(995)八月,太宗更以開封尹壽王趙元侃為皇太子,改名趙恆,大赦天下。大宋如何對付契丹這個北方的強敵?使命已經開始向繼任者真宗大帝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