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這件事給顧命大臣留下了陰影。此刻皇上伸出五個手指,又加三個手指,頗費思量。而就是在這種“思量”中,史上就有了種種刀光劍影、血雨腥風。大宋帝國,即使“奸佞”如丁謂,也不期望看到這類風景。但是青萍之末已有風起,禍患很可能起於不可測度的某個微末節點。

  劉娥在帷幄之後,看到了這一幕。

  她從大臣們的竊竊私語中,能夠感知到問題的嚴重性。但是我的趙恆兄弟啊,你這是啥意思嘛!忽然,劉娥意識到:無論趙恆啥意思,猜疑骨肉,都是危險信號。一生以“斂天地之殺氣,召天地之和氣”為主訴求的我主趙恆,斷不應打莫測之險牌。於是,她決計要對群臣說清此事,但她起身後,卻發現諸臣已經離開了病榻,到附近便殿去了。於是,她趕緊令近侍追上去,傳諭群臣說:“適才官家展五指,又出三指,只是說‘三五日來,病勢稍退’。除此之外,別無他意。”

  丁謂等人聽後,相信皇后所言,算是當即釋惑,不再深究。

  劉娥深知趙恆如斯。

  劉娥初進入襄王府時,倆人都已二十歲(一說十五歲),正是戀愛的季節,漢語中“如膠似漆”就說男女二人的“黏”度,此際用在他倆身上正好。記錄中甚至說到趙恆因為與劉娥日日在一起,以至於“容貌瘦瘠”。這跡象被太宗看出端倪,就問乳母:“太子近日如此景象,左右都有何人?”這位乳母似也關心太子,認為是劉娥勾引了帝國嗣君,就向太宗說了實話。太宗就下命令,讓劉娥離開趙恆。趙恆不得已,就將劉娥藏在殿侍張耆家中。

  十幾年後,太宗晏駕,趙恆踐祚,當即將劉娥引入宮中。

  這十幾年中,二人不免相思蝕骨,而意有未甘。我相信他倆應該有私密會晤。在這方面,人性的力量遠遠大於禮法的力量。夢裡常有悲悲語,醒來難見痴痴歡。當愛情來臨時,世界,沒有力量可以阻擋。乳母不能阻擋,太宗不能阻擋,玉皇大帝也不能阻擋。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他倆的默契,應該是得到天地神祇保佑的。十幾年難得一見,情不變、愛愈深;一旦緣到時到,不做商量,直接接入宮中,終成眷屬。中國的帝王皇后,他倆的愛,最真摯、最完美。

  也是與趙恆同年出生的潘後,乃是名將潘美的女兒,是趙恆的第一任夫人,婚後六年去世,那時太宗還在,又為趙恆續娶的郭氏女兒。趙恆踐祚,按禮法,確立郭氏為皇后,劉娥則被封為美人,後來一直封為一品德妃。

  劉娥的表哥龔美,賜姓劉,故史稱劉美,成為劉娥的正式兄長,繼承劉氏香火。劉美出居外任,除了家人有“奪人鹽井”一案,其餘不見善惡美醜,一生平安,無功無過。

  真實的《狸貓換太子》

  趙家帝王,似乎特別艱於立嗣,總是很難誕育健康兒子。真宗的兒子有幾個,但大多夭折。景德年初,郭皇后生子,九歲後病逝。前後總五個兒子,都沒有活過十歲。皇后也接連病逝。潘夫人後,郭夫人也早薨。而劉娥,跟了趙恆幾十年,一直也無子。這時她的侍女李氏與真宗有了兒子,劉娥就與李氏商議,將孩子秘密收為己有,將來立為皇上,李氏應允。

  這個兒子就是後來的宋仁宗。

  李氏不敢言,有數的幾個知情人也不敢張揚。

  但事情事實上更為複雜。簡言之,李氏不像時論講述的那樣,似乎是個受害者。事實上不是。一方面,她應該有失去兒子,不能享有天倫之樂的痛苦;另一方面,也有來自博大母愛的安慰:孩子算到皇妃劉娥的門下,地位提高、前途遠大,如能做太子、做皇上,自有真相大白之日,即使不能真相大白,自家兒子能有如此前途,對一個沒有辦法“擠”入皇后位置的女人而言,還有什麼能比這個結果更令做母親的欣慰呢?所以,理解此事,必須理解“母親”。足以告慰李氏的是,她活著看到了兒子做了皇上。宋仁宗於1022年踐祚,李氏病逝於1032年。她看著自己的兒子做了10年皇帝,守口如瓶。這種隱秘的幸福感,讓一個善良的母親心安!

  更足以告慰李氏的是,在她死後,忽然出現了一批“社稷臣”,要為她正名,而且也終於做到了為她正名。宋仁宗終於知道了:原來自己的生母,就是這個平時用一種善良的目光,默默地看著他的“李宸妃”。真正的悲慟之處在這裡——仁宗趙禎明明與親生母親在一起,卻從未喊過她一聲“娘”。

  在傳統京劇以劉娥與李氏為原型講述的《狸貓換太子》故事中,劉娥成為一個邪惡的女人。但這種“坊間”模式,並不真實,事實上,也不動人,其間不見人性的悲劇力量。真實的劉娥,待李氏相當優厚,從未有過虐待,更沒有動過“滅口”的心思。李氏在時,已經被她升職為“順容”。真宗仙駕,起永定陵,她讓李氏去守陵,這等於默認了李氏特殊的身份。

  李氏是一個出身貧寒的女子,幼時只有一個弟弟。而她進入宮中時,才十幾歲,臨別,她用“刻絲”技術,親自製作了一個“鞶囊”,給只有幾歲大的小弟弟,拍著他的肩膀說:“姐就要走了。你以後就是淪落到顛沛流離,也不可以丟棄這個鞶囊!以後,姐姐如果有了好的前程,一定會尋訪你。那時,就以這個東西來找你!”後來她的弟弟在一“鑿紙”小店傭工,這是一個類似於售賣剪紙工藝品的小商店。弟弟在這裡不幸得了病毒性痢疾,似乎沒有治好的希望了,店家狠心,將他遺棄在路邊。這時,劉娥宮中一個宦官看到,很可憐他,將其收養,見他衣服穿得疙疙瘩瘩,胸前卻懸掛著一個精美的鞶囊,一問,才知來龍去脈,不禁大吃一驚。原來,他曾經得到太后劉娥和李氏的旨意,讓他尋找這個小兄弟。宦官拿著鞶囊來見李氏,皇室之中,一片悲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