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穆公立刻答應幫忙,派百里奚率領軍隊送夷吾回國。為什麼呢?原因不過四個字:“有機可乘。”
於是繆公許之,使百里奚將兵送夷吾。
因為穆公如果能夠扶植一個晉國的國君,讓他對秦國感恩戴德,將來豈不是對秦國大有好處嗎?更何況,夷吾還許諾了實際的利益。
夷吾謂曰:“誠得立,請割晉之河西八城與秦。”
夷吾為了讓秦國答應幫助他回去,他就開出條件,假如他能夠成為國君,就把原屬晉國在黃河以西的八座城池統統割讓給秦國。你看夷吾多麼大方,八座城池啊,說割讓就割讓!
當然了,你不讓出實際的利益,他國勢力怎麼會來幫助你?講得更透徹一點,你不出賣自己的國家,他國怎麼會願意讓他的軍隊為你流血?沒有好處人家為什麼要來幫你打仗,人家軍隊是白死的嗎?
秦穆公打得好算盤,不過這個夷吾更厲害。
及至,已立,而使丕鄭謝秦,背約不與河西城,而殺里克。
等夷吾回到晉國被立為國君後,立刻當場翻臉,決定說話不算話。他悍然撕毀了對秦國的承諾,派丕鄭出使秦國跟穆公說,晉國群臣不同意,河西八城一座也不給。說實話,這不是要丕鄭去送死嗎?
趁丕鄭出使不在國內,夷吾接著又以殺害奚齊、卓子和荀息為罪名,誅殺里克。幫助夷吾登基的關鍵,就是秦國和里克,結果夷吾這人翻臉比翻書還快。
如果你是秦穆公,碰到這樣的一個人,你該怎麼辦?
當年和里克合謀的丕鄭,聽說夷吾把里克給殺了,非常害怕。因為害死前面兩位國君他也有份,就算穆公這次不因晉國背信而殺他,夷吾將來也可能會秋後算帳把他殺掉。
丕鄭聞之,恐,因與繆公謀曰:“晉人不欲夷吾,實欲重耳。……”繆公許之,使人與丕鄭歸,……呂、郄等疑丕鄭有間,乃言夷吾殺丕鄭。
結果出使秦國的丕鄭跟穆公說:“晉人其實想要的國君不是夷吾,而是重耳。”言下之意就是希望秦國幫忙改立重耳,他可以在晉國做內應。穆公心中也怨恨夷吾的背約,於是答應丕鄭的要求,兩人一拍即合。
不過丕鄭回國後,夷吾的兩位臣子呂甥、郄芮懷疑他必然和秦國勾結了,否則怎能安然回來,就建議夷吾把丕鄭給殺了。丕鄭死後,他的兒子丕豹就投奔秦國。到了秦國後,各位猜他跟穆公說什麼?
丕鄭子丕豹奔秦,說繆公曰:“晉君無道,百姓不親,可伐也。”
丕豹居然說:“晉國國君無道,百姓都不支持,秦國可以去征伐晉國。”丕豹是哪國人?他是晉國人。他為了報自己的家仇,居然要勾結外國去進攻自己的國家,殺戮自己的同胞,真是個赤裸裸的晉奸!
如果你是秦穆公,面對夷吾的背信,看到丕豹帶來的機會,請問你會不會出兵攻打晉國?
穆公的答案是,不會。
因為他是明白人,出兵是國之大事,《孫子兵法》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當然不能隨便答應。穆公又不是身在深宮不知外事的君王,他都親自上陣多少次了,打仗是怎麼回事,他比誰都清楚。
繆公曰:“百姓苟不便,何故能誅其大臣?能誅其大臣,此其調也。”不聽,而陰用豹。
穆公就問了丕豹一個問題:“如果百姓都不支持夷吾,他又怎能剷除這麼多大臣而安然無事呢?能夠殺掉大臣們而國家居然沒有亂,這就證明上下是調和的。”換句話說,秦國無機可乘,根本不能夠進攻晉國。
《孫子兵法》說得好:“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一個合格的領袖絕對不能因為情緒而開戰,決定是否開戰的關鍵永遠只有一個,就是我們能不能打贏?和情緒無關,和仇恨無關。想要成功,就請你永遠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
穆公不聽丕豹的建議,可是有沒有把丕豹趕走呢?有沒有從此厭惡這個賣國的小人?沒有。他決定“陰用豹”。什麼叫“陰用”?就是表面上不聽丕豹的計策,實際上暗地裡重用這個人。
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秦穆公不是不想進攻晉國,更不是不想報復夷吾,只是時機不對。晉是大國,秦是小國,秦怎麼能夠在時機不對的時候貿然進攻。他要等待時機,只要時機一到,到時熟悉晉國內情的丕豹就能發揮莫大的作用。歷史上凡是大國多半都要收留一堆小國的政治失敗者,原因也正在於此。
十二年,齊管仲、隰朋死。
有人可能會覺得奇怪,《史記?秦本紀》為什麼要記兩個齊國人死掉的事情?這又關秦國什麼事?因為本紀體所記載的必然是天下的大事,管仲、隰朋雖是齊國的臣子,但卻是齊桓公成就霸業的關鍵。這兩個人活著足以撼動天下,死後足以讓天下的局勢為之改變,這種人才有資格叫作歷史人物,所以《史記?秦本紀》一定要大書特書。
晉旱,來請粟。丕豹說繆公勿與,因其飢而伐之。
就在這一年,晉國發生了嚴重的旱災,於是夷吾向秦國求援,希望秦國拿糧食出來幫助他們。
丕豹聽到晉國發生饑荒,立刻勸說穆公不但要拒絕援助,還要趁火打劫,派兵進攻晉國。各位看到這裡就知道,丕豹心中根本沒有晉國百姓的死活,我前面罵丕豹絕對沒罵錯,他就是個晉奸!
於是繆公許之,使百里奚將兵送夷吾。
因為穆公如果能夠扶植一個晉國的國君,讓他對秦國感恩戴德,將來豈不是對秦國大有好處嗎?更何況,夷吾還許諾了實際的利益。
夷吾謂曰:“誠得立,請割晉之河西八城與秦。”
夷吾為了讓秦國答應幫助他回去,他就開出條件,假如他能夠成為國君,就把原屬晉國在黃河以西的八座城池統統割讓給秦國。你看夷吾多麼大方,八座城池啊,說割讓就割讓!
當然了,你不讓出實際的利益,他國勢力怎麼會來幫助你?講得更透徹一點,你不出賣自己的國家,他國怎麼會願意讓他的軍隊為你流血?沒有好處人家為什麼要來幫你打仗,人家軍隊是白死的嗎?
秦穆公打得好算盤,不過這個夷吾更厲害。
及至,已立,而使丕鄭謝秦,背約不與河西城,而殺里克。
等夷吾回到晉國被立為國君後,立刻當場翻臉,決定說話不算話。他悍然撕毀了對秦國的承諾,派丕鄭出使秦國跟穆公說,晉國群臣不同意,河西八城一座也不給。說實話,這不是要丕鄭去送死嗎?
趁丕鄭出使不在國內,夷吾接著又以殺害奚齊、卓子和荀息為罪名,誅殺里克。幫助夷吾登基的關鍵,就是秦國和里克,結果夷吾這人翻臉比翻書還快。
如果你是秦穆公,碰到這樣的一個人,你該怎麼辦?
當年和里克合謀的丕鄭,聽說夷吾把里克給殺了,非常害怕。因為害死前面兩位國君他也有份,就算穆公這次不因晉國背信而殺他,夷吾將來也可能會秋後算帳把他殺掉。
丕鄭聞之,恐,因與繆公謀曰:“晉人不欲夷吾,實欲重耳。……”繆公許之,使人與丕鄭歸,……呂、郄等疑丕鄭有間,乃言夷吾殺丕鄭。
結果出使秦國的丕鄭跟穆公說:“晉人其實想要的國君不是夷吾,而是重耳。”言下之意就是希望秦國幫忙改立重耳,他可以在晉國做內應。穆公心中也怨恨夷吾的背約,於是答應丕鄭的要求,兩人一拍即合。
不過丕鄭回國後,夷吾的兩位臣子呂甥、郄芮懷疑他必然和秦國勾結了,否則怎能安然回來,就建議夷吾把丕鄭給殺了。丕鄭死後,他的兒子丕豹就投奔秦國。到了秦國後,各位猜他跟穆公說什麼?
丕鄭子丕豹奔秦,說繆公曰:“晉君無道,百姓不親,可伐也。”
丕豹居然說:“晉國國君無道,百姓都不支持,秦國可以去征伐晉國。”丕豹是哪國人?他是晉國人。他為了報自己的家仇,居然要勾結外國去進攻自己的國家,殺戮自己的同胞,真是個赤裸裸的晉奸!
如果你是秦穆公,面對夷吾的背信,看到丕豹帶來的機會,請問你會不會出兵攻打晉國?
穆公的答案是,不會。
因為他是明白人,出兵是國之大事,《孫子兵法》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當然不能隨便答應。穆公又不是身在深宮不知外事的君王,他都親自上陣多少次了,打仗是怎麼回事,他比誰都清楚。
繆公曰:“百姓苟不便,何故能誅其大臣?能誅其大臣,此其調也。”不聽,而陰用豹。
穆公就問了丕豹一個問題:“如果百姓都不支持夷吾,他又怎能剷除這麼多大臣而安然無事呢?能夠殺掉大臣們而國家居然沒有亂,這就證明上下是調和的。”換句話說,秦國無機可乘,根本不能夠進攻晉國。
《孫子兵法》說得好:“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一個合格的領袖絕對不能因為情緒而開戰,決定是否開戰的關鍵永遠只有一個,就是我們能不能打贏?和情緒無關,和仇恨無關。想要成功,就請你永遠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
穆公不聽丕豹的建議,可是有沒有把丕豹趕走呢?有沒有從此厭惡這個賣國的小人?沒有。他決定“陰用豹”。什麼叫“陰用”?就是表面上不聽丕豹的計策,實際上暗地裡重用這個人。
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秦穆公不是不想進攻晉國,更不是不想報復夷吾,只是時機不對。晉是大國,秦是小國,秦怎麼能夠在時機不對的時候貿然進攻。他要等待時機,只要時機一到,到時熟悉晉國內情的丕豹就能發揮莫大的作用。歷史上凡是大國多半都要收留一堆小國的政治失敗者,原因也正在於此。
十二年,齊管仲、隰朋死。
有人可能會覺得奇怪,《史記?秦本紀》為什麼要記兩個齊國人死掉的事情?這又關秦國什麼事?因為本紀體所記載的必然是天下的大事,管仲、隰朋雖是齊國的臣子,但卻是齊桓公成就霸業的關鍵。這兩個人活著足以撼動天下,死後足以讓天下的局勢為之改變,這種人才有資格叫作歷史人物,所以《史記?秦本紀》一定要大書特書。
晉旱,來請粟。丕豹說繆公勿與,因其飢而伐之。
就在這一年,晉國發生了嚴重的旱災,於是夷吾向秦國求援,希望秦國拿糧食出來幫助他們。
丕豹聽到晉國發生饑荒,立刻勸說穆公不但要拒絕援助,還要趁火打劫,派兵進攻晉國。各位看到這裡就知道,丕豹心中根本沒有晉國百姓的死活,我前面罵丕豹絕對沒罵錯,他就是個晉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