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繆公問公孫支,支曰:“飢穰更事耳,不可不與。”問百里奚,奚曰:“夷吾得罪於君,其百姓何罪?”於是用百里奚、公孫支言,卒與之粟。以船漕車轉,自雍相望至絳。

  兼聽則明,穆公也要問問其他大臣。公孫支說:“饑荒跟豐收是常常輪替的事情,還是應該給晉國糧食。”他的言下之意就是,今天晉國發生饑荒,你拒絕幫忙,萬一以後我們秦國發生饑荒,那又怎麼辦呢?其他國家還會來幫我們嗎?

  百里奚說得更清楚:“夷吾得罪於君,其百姓何罪?”得罪你的是國君夷吾,你真的不給晉國糧食,難道能餓死夷吾嗎?自古以來只聽說有先餓死老百姓的,難道聽說過有先餓死當官的嗎?連官都餓不死,何況是君主?你拒絕援助,最後餓死的只有晉國的老百姓,他們又有什麼罪?

  於是穆公決定聽百里奚、公孫支的話,將秦國的糧食拿去援助晉國。秦國到底援助了多少糧食呢?後面這兩句話,形容得多麼生動,用船和車運輸糧食的隊伍,從秦都雍城一路連綿不斷排到晉都絳城。各位就看看這個運輸的隊伍有多麼長,那裡面運載了數量多麼驚人的糧食。

  請問各位,秦穆公做了一件好事,做好事真的就會有好報嗎?

  十四年,秦飢,請粟於晉。

  後來果然被公孫支這個烏鴉嘴說中了,過了兩年,這次就輪到秦國發生大饑荒了。這次換成秦國向晉國請求幫助,希望晉國能拿出糧食來援助他們。

  各位猜猜看,晉國君臣會怎麼回答?

  晉君謀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飢伐之,可有大功。”晉君從之。

  晉君立刻召開會議,他的臣子虢射建議:“這是大好機會,應該趁秦國饑荒時派兵進攻,可以獲得大功。”這種趁火打劫的建議,夷吾居然立刻就答應了。真是有什麼君主,就有什麼臣子,晉國君臣個個想的都是乘人之危,都是一群什麼貨色?他們所思所言,跟丕豹有什麼兩樣?夷吾、虢射,全是一群恩將仇報的小人。

  十五年,興兵將攻秦。繆公發兵,使丕豹將,自往擊之。

  第二年晉國發動大軍進攻秦國,穆公非常悲憤,他沒想到當初的善念,如今會帶來這樣的結果。於是穆公任命丕豹為將軍,同時親自率軍迎戰。

  這場戰爭的經過極為傳奇,就像後來的淝水之戰一樣,如果寫在小說裡面,大家絕對會以為作者胡扯,但卻是發生過的史實。

  九月壬戌,與晉惠公夷吾合戰於韓地。晉君棄其軍,與秦爭利,還而馬。繆公與麾下馳追之,不能得晉君,反為晉軍所圍。晉擊繆公,繆公傷。

  九月壬戌這一天,兩軍在韓地會戰。會戰開始,晉君就一馬當先,棄主力部隊於不顧,率領了前鋒精銳部隊進攻,殺到最前線去跟秦軍爭利。結果到了前線,發現情況不對,可能會陷入秦軍包圍,只好立刻撤退。

  但就在撤回的時候,晉君騎的馬陷進了泥里。看到晉君的馬不能動,穆公覺得有機可乘,立刻率領軍隊衝上前去,要把夷吾給抓回來。結果沒抓到夷吾,反而陷入晉軍包圍之中。晉軍攻擊穆公,穆公當場受傷,情況已經到了萬分危急的時候。

  於是岐下食善馬者三百人馳冒晉軍,晉軍解圍,遂脫繆公而反生得晉君。

  就在眼看著秦國就要完了的時候,突然有三百個悍不畏死的野人殺出來,居然打破了晉軍的重重包圍。更神奇的是,他們不但解救了穆公,還把夷吾給抓了回來。各位看這場戰爭是不是極富傳奇,穆公莫名其妙就贏了,夷吾莫名其妙就輸了。

  這三百個扭轉戰局的野人,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初,繆公亡善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餘人,吏逐得,欲法之。繆公曰:“君子不以畜產害人。吾聞食善馬肉不飲酒,傷人。”乃皆賜酒而赦之。三百人者聞秦擊晉,皆求從,從而見繆公窘,亦皆推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

  很久以前,穆公不小心丟了一匹好馬,結果被住在城郊外的野人抓住吃掉了。參加這場盛宴,分著吃掉馬肉的一共有三百多人。也不知道那匹馬有多大,居然能供三百多人吃?

  負責追查此事的官吏是個厲害角色,居然把三百多人一個不落地全部抓回來,要對他們依法處刑。這時秦穆公說話了,各位知道他說什麼嗎?他說:“君子怎麼能因為畜生去殺害人呢?我聽說吃了好馬的肉如果不喝酒,對人的身體有害。”於是秦穆公不但釋放了這三百多個野人,還送他們酒喝。

  後來這三百多個野人聽說秦國要跟晉國作戰,都來請求跟隨穆公參戰。等穆公被晉軍包圍,生命垂危之際,三百多人立刻衝上前去,人人“推鋒爭死”。什麼叫“推鋒爭死”?前面有兵器,他們不但不害怕,還爭先恐後地向前沖,希望為穆公去死。為什麼他們如此悍不畏死?就為了回報當年吃了穆公的馬肉,穆公不但沒有怪罪他們,還把他們全部赦免的恩德。

  這場戰爭如此峰迴路轉,聽起來覺得傳奇,但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情呢?其實各位讀先秦兩漢的書,常常會發現古代的中國人和今天很不一樣,他們往往把恥辱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古人會覺得我受你的恩德不回報,就是我的恥辱,所以我無論如何都要報恩,甚至不惜拿我的命去拼。先秦兩漢有許多人都如此,這就是時代風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