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張銓搖頭,慘然說道:“卑職其實也無處可逃。自遼東興兵開戰,朝廷首創遼餉之徵,如今每畝加賦增銀已至九厘,可說是竭盡天下財力以救遼東。卑職自束髮受教,讀聖賢之書,遵孔孟之道。十三為童生,十五進學,二十歲舉孝廉,二十五歲在萬曆皇爺手裡中進士,拿了十八年的俸祿。身為朝廷命官,不能替朝廷分憂,已覺慚愧無地,怎會有苟且偷生之想?文文山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至今而後,庶幾無愧!我要與遼陽共存亡,大人不要再逼卑職了。”

  袁應泰不好再說什麼,含淚連連點頭。

  次日,努爾哈赤命左翼四旗攻打小西門,右翼四旗攻打東門,明軍據守城頭兩面反擊,火箭亂飛,大炮轟鳴,後金軍傷亡極多,努爾哈赤見久攻不克,下令收兵,與眾將商議。皇太極道:“遼陽城垣高大寬厚,遠過瀋陽,更不宜強攻,最好如攻打瀋陽一般,如法炮製。”

  努爾哈赤皺眉道:“一計不可再用,不然就給人家識破了,勞而無功。如今想用計也難了,袁應泰有了瀋陽之鑑,勢必嚴加稽查,進城不易,進去不被發覺更難。”

  李永芳道:“汗王,奴才的兒女親家馬汝龍有個弟弟馬應龍,就住在遼陽城內,可做內應。”

  “那就請貴親家到城內走一趟。若能成功,必有重賞。”努爾哈赤大喜。

  皇太極道:“引袁應泰出城也不難……”他見范文程會心一笑,想是已猜到幾分,“先在城外暗伏精兵,然後高張旗幟,棄城南下,虛張聲勢,進擊山海關、薊鎮,袁應泰必不敢坐視,等他出城追擊,伏兵殺出,一鼓可取遼陽。”

  努爾哈赤聽了大喜,分兵兩路,命碩託帶三千人馬,遍插旌旗,向山海關進發。袁應泰接報大驚,登上城頭遠遠望去,果見後金兵馬拔營而去,離開遼陽城,向西南方疾馳,跺腳道:“後金猝然兵臨山海關,關上將士以為有遼陽可為屏障,必不會加防備,一旦山海關破,後金長驅直入,京師震動,實在百死莫贖。”即刻傳調總兵胡嘉棟、副將劉光祚率青州兵尾追,朱萬良、姜弼、侯世祿與李秉誠、梁仲善、周世祿統帥的兩部兵馬,出城西擺陣接應。

  努爾哈赤揮動軍旗,碩託率先領兵返回衝殺,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等人伏兵殺出,從午時一直殺到傍晚,明軍大敗,梁仲善、朱萬良戰死,士卒潰散,逃入城中。當晚,努爾哈赤分兵攻城,無奈護城河水寬且深,兵馬不得近戰,城上火炮、火箭齊放,後金傷亡慘重,攻城受挫。

  一夜攻城,毫無所獲。晨曦微露,努爾哈赤帶著侍衛沿城查看,見護城河水自東引來太子河水,順著地勢向西流淌,東為入水口,西為閘門。若將入水口封堵,打開西面閘門,護城河內的水便會泄走。他當即命兵卒運石擔土,將東面入水口堵住,工夫不大,河內水勢漸淺,不少地方乾涸見底。努爾哈赤命左右兩翼兵馬,乘機攻城。城上明軍放火箭、擲火罐,奮力抵抗,雙方激戰,互有傷亡。

  城內馬應龍接到哥哥馬汝龍的口信,暗命兒子馬承林與結義兄弟柯汝棟幾人,將侍衛總管阿敦等人接入家中,藏在地窖內,躲過了明軍的巡查。過了兩天,城外攻勢極猛,明軍傷亡極眾,無暇巡查,他們趁著城中混亂,傍晚時分,裝扮成明軍模樣,趕到城內小西門。小西門乃是城中的倉庫,堆放著火藥、器械、糧草等一應物品。幾人將草場點燃,又燒了守軍的窩鋪、火藥庫,登時火光沖天,濃煙四起。明軍見倉庫火起,肝膽俱裂,馬承林、柯汝棟乘機砍翻了城門的守軍,打開西門。守將監司高出、牛維曜、胡嘉棟、戶部督餉郎中傅國等人紛紛縋城而逃,軍卒四散。後金兵馬趁勢登城,沿城追殺。

  袁應泰正在鎮遠樓督戰,見西城已破,樓外喊殺連天,知道大勢已去,佩戴好尚方寶劍,揣上朝廷印信,默默西望京城,跪拜叩首:“萬歲,臣不能守衛疆土,唯有一死以報陛下隆恩了!”解帶懸樑,引頸自縊。一旁流淚的妻弟姚居秀也不阻攔,跟著他自縊而死。家奴唐世明從樓下提刀跑上來,本想護衛著主人離開,見他倆雙雙掛在房樑上,揮刀砍斷繩帶,將二人平放在樓內,伏屍痛哭:“老爺,小的來晚了!救不得老爺,小的也無臉面活在世上,就隨老爺去了。”向外望望後金兵卒舞刀吶喊,蜂擁而來,他將樓門關閉,縱火焚樓,大火熊熊,嗶嗶剝剝,朱漆巨柱的鎮遠樓眨眼間化作了片片瓦礫,一堆灰燼。努爾哈赤望著一縷青煙飄進蒼穹,驚嘆良久:“大明有如此忠臣,非三五年可亡!”命人揀出袁應泰等人的骸骨,用上好棺木殮葬。

  三月二十二日,晴空萬里,鼓樂喧天,在一陣陣禮炮聲中,努爾哈赤威風凜凜地進了遼陽城,街道兩旁官民百姓跪伏迎接。

  遼陽城破,遼、沈西南二百餘里,人民紛紛外逃,民宅一空,經月不見煙火。遼東周圍的金州、海州、復州、蓋州、耀州等大小七十餘城,數日之內,傳檄而定,望風歸降後金。

  遼、沈接連失陷,朝廷大為震恐,天啟皇帝這時想起了熊廷弼,對他的去職深感悔恨,將馮三元、張修德、魏應嘉各降三級,姚宗文除籍去名,永不敘用。下詔再度起用熊廷弼為遼東經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