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經過幾年大力改革,後周已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國家,歷史的發展讓柴榮開始了統一中國的征程。

  柴榮採納先攻江淮以及江左南唐的主張。

  公元955年,柴榮任命李谷為淮南道行軍都部署,王彥超為副部署,統率禁軍進攻壽州(今安徽壽縣〕,隨後又於公元956年親自指揮這一重大戰役。後周的軍隊一路高奏凱歌,占有了江淮大量土地,但還是沒有攻陷壽州。柴榮於是回到開封,開始編練水軍。並於公元957年再次奔赴前線,親自督戰。經過一場血戰,後周軍隊全殲南唐援助壽州的軍隊,共消滅和俘虜了四萬多人,繳獲戰船、兵器不計其數,隨後又逼迫壽州守軍投降,終於占領了這一戰略要地,獲得了輝煌的勝利。

  經過幾個月的休整,柴榮又在同年第三次親征南唐,柴榮水陸大軍進抵長江,直接威脅到南唐的江南地區,南唐政權幾乎無力抵抗,已面臨崩潰了。李璟不得不再次派使臣向柴榮請和,盡獻江北之地,表示願將廬、舒、新、黃四州送給後周,劃長江為界。周軍已在江淮作戰經年,若再下江南,恐契丹在後方乘虛來攻,於是接受了南唐的投降,和南唐簽訂了城下之盟。

  公元959年,柴榮在取得江南大片土地,並逼迫南唐稱臣後,又親自統軍北伐。後周大軍沿途受到老百姓的歡迎,契丹的地方官吏紛紛投降或棄城逃跑,後周大軍先後奪取了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三個重要關隘,以及莫州、瀛州、易州和固安縣等城市和地區。正當攻勢凌厲、進軍順利的關頭,柴榮突然患病,攻勢不得不停下來,北伐就此停止了。

  公元959年,回到開封的柴榮病勢越來越重,口裡念叨著出師北伐死去,年僅39歲。

  公元959年,柴榮病逝,柴宗訓即位。柴宗訓即位後,百官均得以加官晉爵,趙匡胤被任命為宋州節度使,進封開國侯,掌握禁軍兵權。

  公元960年,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入侵,趙匡胤率軍出戰,部隊剛到陳橋,將士們就將黃袍批到了趙匡胤身上。於是,當了皇帝的趙匡胤率軍開回開封,逼迫柴宗訓禪位,後周遂亡。

  做了皇帝的趙匡胤將7歲的柴宗訓封為鄭王,並於公元962年,命柴宗訓離開開封,出居房州。到了公元973年,年滿20歲的柴宗訓就去世了,死因不明。

  黃袍加身,趙匡胤建大宋

  能夠位列“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中,趙匡胤確實是有些本事,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即位前是職業軍人的皇帝,這與北宋注重技術,企圖在中國歷史打開出路,不因襲前朝作風的趨向有很大的關係。但這個以武功起家的皇帝,即位後卻採取的是重文抑武的治國之策,這與他個人的經歷和所處的時代不無關係。

  本為後周大將的趙匡胤,在陳橋將黃袍披到自己的身上而建立北宋,當皇帝後,自然會害怕握有兵權的大將再度黃袍加身,這當然是他不願看到的;而趙匡胤建立北宋前的約二百年時間裡,唐王朝擁有重兵的各藩鎮在唐朝衰亡後,便紛紛擁兵自立,建立一個個割據政權,想創立不世之功的趙匡胤也不希望看到這種局面在他所創立的北宋王朝上重演。思來想去,還是重用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好。但這樣一來,這些封建文人倒是能在安定的環境裡面做御用文人,做點治國之事,一旦有戰亂發生,他們首先想到的是以和為貴,自然對主戰派百般阻撓,這也就是兩宋何以在少數民族政權面前不得不低頭的原因。為了給他們的投降找個理由,於是便有了“大丈夫能屈能伸”這話。

  趙匡胤年幼時就文武雙全,不但書讀得不錯,而且習武方面也表現出天賦,幾年下來,已是一個弓馬嫻熟,小有名氣的騎手。

  由於家道中落,新婚不久的趙匡胤不得不離家出走,前去投奔父親舊時好友。但世態炎涼,他不但沒有從這些有權有勢的前輩那裡得到關懷和幫助,反而受了不少的白眼和冷遇。

  公元948年,郭威廣羅人才,21歲的趙匡胤投奔郭威,成為郭的部屬。公元951年,掌握後漢軍權的郭威,謊稱遼軍南犯後漢,率軍北上抗遼。軍至澶州(河南濮陽),將士將黃袍披在郭威身上,擁立郭威為帝。郭威率軍回後漢京師汴京(河南開封),即皇帝位,國號周(後周)。趙匡胤因戰功被提拔為禁軍東西班行首,負責宮廷禁衛。

  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病逝,柴榮即位稱帝,是為周世宗。周世宗柴榮即位後,趙匡胤被調到中央禁軍任職,並於同年二月隨周世宗北上抗擊前來進犯的北漢。北周和北漢在高平(今山西晉城東北)展開大戰。戰鬥開始不久,人多勢眾的北漢軍隊就占了上風,後周大將樊愛能、何徽見陣勢不好,嚇得臨陣逃脫。主將一走,士兵也跟著後退,一時間後周軍隊陣腳大亂。在此緊要關頭,趙匡胤對部下高喊:“主危臣死,拼死效忠的時候到了!”隨後持戟跨馬,率先沖入敵陣,其部下的兩千騎兵抖擻精神,跟隨趙匡胤沖入敵陣。北漢軍隊受不住這突如其來的衝擊,紛紛敗退,後周軍隊轉敗為勝。

  高平之戰後,周世宗立即嚴肅軍紀,將逃跑的大將樊愛能、何徽嚴厲處罰,擢升趙匡胤為殿前都虞侯,並委以整頓禁軍的重任。在趙匡胤的主持下,後周禁軍完成了汰除老弱、調選精壯和組建殿前司諸軍三項工作。趙匡胤利用主持整頓的機會,發展自己的勢力,將心腹羅彥環、郭延贇、田重進,潘美,米信、張瓊、王彥升等人安插到殿前司諸軍各重要部門,同時又主動與其他中高級將領交結,並同石守信、王審琦、韓重斌、李繼勛、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王政忠,楊光義等高級將領結拜為義社十兄弟,趙匡胤逐漸擁有了自己的勢力。之後,伴隨著後周世宗不斷地南征北戰,趙匡胤因功逐漸升遷,被提升為忠武軍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此後,趙匡胤不但交結武將,也與趙普、王仁瞻、楚昭輔、李處耘等文人來往,並羅致到麾下,成為心腹幕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