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頁
這不僅僅是少數人心懷不滿的問題。儘管每一位國王都有權選擇自己的謀臣,但如果他疏離了有權勢且經驗豐富的人,導致公共秩序紊亂、海外喪師失地的話,那麼一定會遭到嚴厲的批評。理查二世的情況就是這樣。1384年在索爾茲伯里召開的議會上,阿倫德爾伯爵批評國王綱紀敗壞,理查二世氣得臉色煞白,(據威斯敏斯特編年史記載),對阿倫德爾伯爵說:“你竟膽敢說,朝綱敗壞是我的錯!一派胡言!滾去見魔鬼吧!”一年後,他又與坎特伯雷大主教考特尼大吵特吵。考特尼批評他治國不力,理查二世當場拔劍要砍殺大主教。幸虧王叔白金漢伯爵托馬斯上前阻攔。
這些行為舉止顯然不符合一位國王的身份。他往往不負責任地對出力極少的親信大加賞賜,令全國各地的許多人憤憤不平。但他的祖先們已經學到,如果國王的親信不至於影響英格蘭的軍事行動,也不曾利用自己的地位攫取其他權貴的財產的話,那麼國人對這些親信還能容忍。但在軍事方面,理查二世非常倒霉。14世紀80年代,戰局不可阻擋地往有利於法蘭西的方向發展。他的宮廷誇耀華麗的排場、新的狐朋狗友濟濟一堂的時候,海峽對岸的戰局一潰千里。
14世紀80年代初,英格蘭在歐洲大陸的地位搖搖欲墜,前景慘澹。與愛德華三世在位時的輝煌相比,如今真是不堪。只有加來和加斯科涅的一小片沿海地區還在英格蘭手中。海峽被法蘭西和卡斯蒂利亞艦船占據,而英格蘭海軍師老兵疲,停在港內慢慢腐朽。海上貿易險象環生,無以為繼,以至於羊毛收入跌入谷底。局勢如此危急,倫敦市民甚至考慮在泰晤士河口建造一條巨大的鐵索,以保護城市免遭敵人縱火劫掠。1380年,查理五世駕崩,查理六世繼位,法蘭西人的擴張暫停了片刻,但新國王同樣決心要將英格蘭人逐出歐洲大陸。沒了愛德華三世那樣的英明君主——他全身心投入戰爭,有能力、有想法去取得勝利,並能團結全國人民——英格蘭的戰爭機器土崩瓦解、亂七八糟。
人們提出了五花八門的戰略。岡特的約翰主張,未來在卡斯蒂利亞。他在1372年娶了殘酷的佩德羅的女兒——卡斯蒂利亞的康斯坦絲,這是納赫拉戰役前盟約的一部分(同時,他的弟弟蘭利的埃德蒙娶了佩德羅的幼女伊莎貝拉)。1379年,佩德羅駕崩無嗣,岡特的約翰立即正式宣示自己擁有繼承權。他相信能夠通過“葡萄牙戰爭”,來幫助英格蘭征服伊比利亞。他的兄弟們都支持他,但這實質上是一場私人的、爭奪王朝繼承權的事業,令岡特的約翰越來越偏離14世紀80年代的政治核心,對英格蘭國家利益沒有任何貢獻。
在大多數英格蘭人看來,戰爭之路在佛蘭德。佛蘭德離家鄉更近,而且歐洲西北部各貿易城市的財富對英格蘭羊毛貿易來說至關重要。羊毛貿易仍然是國家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王室收入的一項關鍵來源。另外,佛蘭德伯爵領地受到了查理六世的叔叔——勃艮第公爵的直接威脅,他打算將這些富庶的貿易城市逐個收入囊中。1383年,尚武的諾里奇主教德斯潘塞(他是愛德華二世的寵臣小休·德斯潘塞的孫子,在鎮壓1381年東安格利亞叛亂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發動了一場遠征佛蘭德的“聖戰”,希望藉助教皇的權威保護這些領土,防止它們落入勃艮第公爵手中。
遺憾的是,儘管資金充裕,而且得到了議會批准,但此次遠征裝備非常糟糕,出師未捷,不得不撤回英格蘭。1385年,佛蘭德陷落了。情勢越來越明顯,逃脫困局的最佳途徑就是與法蘭西議和。重建古老的金雀花帝國——更不要說將法蘭西與英格蘭王室合二為一——的夢想破滅了。
1385年,理查二世十八歲了。他不是和平主義者,但對再次遠征法蘭西實在提不起勁頭來,因為這樣的攻勢必然代價昂貴而徒勞無功。儘管他的三個叔叔——岡特的約翰、白金漢伯爵和劍橋伯爵都敦促他開戰,理查二世傾向於聽取大法官麥可·德·拉·波爾等人的意見:小心謹慎。即便他想要打仗,在農民起義之後如坐針氈的議會也極不可能批准徵稅以籌措軍費。這年夏天,他打算親自率軍將蘇格蘭境內的法蘭西駐軍驅逐出去。這是個務實的選擇。國王可以率領貴族遠征,展示自己的軍事才幹,稍稍鼓舞一點士氣,而不至於花費太多。
然而這場遠征也是個大災禍。理查二世此次北伐率領的軍隊包括幾乎所有貴族、英格蘭的全部方旗騎士和約一萬四千士兵。大軍抵達蘇格蘭邊境時,他為了慶祝這個時節,將蘭利的埃德蒙從劍橋伯爵擢升為約克公爵,將伍德斯托克的托馬斯從白金漢伯爵晉升為格洛斯特公爵。他冊封德·拉·波爾為薩福克伯爵,並授予他的朋友德·維爾一個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頭銜:都柏林侯爵。一夜之間,德·維爾的地位超過了英格蘭的其他所有伯爵,差不多與有王室血統的公爵們平起平坐。“恰如星辰令夜空皎潔明朗,尊嚴使得不僅是王國,還有君王的冠冕熠熠生輝。”理查二世後來對議會如是說。
如此隆重的封官晉爵並沒有為理查二世的軍事行動增添半點彩頭。他的軍隊向前推進,蘇格蘭人不肯迎戰,而是撤入山區,同時對鄉村堅壁清野。這就是1328年令愛德華三世垂淚的那種戰術。蘇格蘭人躲過了進逼的英格蘭軍隊,溜到南方,焚毀了卡萊爾。英格蘭人於8月中旬抵達愛丁堡,但是糧草斷絕,敵人不見蹤影,於是在三周內撤回了威斯敏斯特。這是一次虛弱無力的遠征,毫無建樹。
這些行為舉止顯然不符合一位國王的身份。他往往不負責任地對出力極少的親信大加賞賜,令全國各地的許多人憤憤不平。但他的祖先們已經學到,如果國王的親信不至於影響英格蘭的軍事行動,也不曾利用自己的地位攫取其他權貴的財產的話,那麼國人對這些親信還能容忍。但在軍事方面,理查二世非常倒霉。14世紀80年代,戰局不可阻擋地往有利於法蘭西的方向發展。他的宮廷誇耀華麗的排場、新的狐朋狗友濟濟一堂的時候,海峽對岸的戰局一潰千里。
14世紀80年代初,英格蘭在歐洲大陸的地位搖搖欲墜,前景慘澹。與愛德華三世在位時的輝煌相比,如今真是不堪。只有加來和加斯科涅的一小片沿海地區還在英格蘭手中。海峽被法蘭西和卡斯蒂利亞艦船占據,而英格蘭海軍師老兵疲,停在港內慢慢腐朽。海上貿易險象環生,無以為繼,以至於羊毛收入跌入谷底。局勢如此危急,倫敦市民甚至考慮在泰晤士河口建造一條巨大的鐵索,以保護城市免遭敵人縱火劫掠。1380年,查理五世駕崩,查理六世繼位,法蘭西人的擴張暫停了片刻,但新國王同樣決心要將英格蘭人逐出歐洲大陸。沒了愛德華三世那樣的英明君主——他全身心投入戰爭,有能力、有想法去取得勝利,並能團結全國人民——英格蘭的戰爭機器土崩瓦解、亂七八糟。
人們提出了五花八門的戰略。岡特的約翰主張,未來在卡斯蒂利亞。他在1372年娶了殘酷的佩德羅的女兒——卡斯蒂利亞的康斯坦絲,這是納赫拉戰役前盟約的一部分(同時,他的弟弟蘭利的埃德蒙娶了佩德羅的幼女伊莎貝拉)。1379年,佩德羅駕崩無嗣,岡特的約翰立即正式宣示自己擁有繼承權。他相信能夠通過“葡萄牙戰爭”,來幫助英格蘭征服伊比利亞。他的兄弟們都支持他,但這實質上是一場私人的、爭奪王朝繼承權的事業,令岡特的約翰越來越偏離14世紀80年代的政治核心,對英格蘭國家利益沒有任何貢獻。
在大多數英格蘭人看來,戰爭之路在佛蘭德。佛蘭德離家鄉更近,而且歐洲西北部各貿易城市的財富對英格蘭羊毛貿易來說至關重要。羊毛貿易仍然是國家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王室收入的一項關鍵來源。另外,佛蘭德伯爵領地受到了查理六世的叔叔——勃艮第公爵的直接威脅,他打算將這些富庶的貿易城市逐個收入囊中。1383年,尚武的諾里奇主教德斯潘塞(他是愛德華二世的寵臣小休·德斯潘塞的孫子,在鎮壓1381年東安格利亞叛亂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發動了一場遠征佛蘭德的“聖戰”,希望藉助教皇的權威保護這些領土,防止它們落入勃艮第公爵手中。
遺憾的是,儘管資金充裕,而且得到了議會批准,但此次遠征裝備非常糟糕,出師未捷,不得不撤回英格蘭。1385年,佛蘭德陷落了。情勢越來越明顯,逃脫困局的最佳途徑就是與法蘭西議和。重建古老的金雀花帝國——更不要說將法蘭西與英格蘭王室合二為一——的夢想破滅了。
1385年,理查二世十八歲了。他不是和平主義者,但對再次遠征法蘭西實在提不起勁頭來,因為這樣的攻勢必然代價昂貴而徒勞無功。儘管他的三個叔叔——岡特的約翰、白金漢伯爵和劍橋伯爵都敦促他開戰,理查二世傾向於聽取大法官麥可·德·拉·波爾等人的意見:小心謹慎。即便他想要打仗,在農民起義之後如坐針氈的議會也極不可能批准徵稅以籌措軍費。這年夏天,他打算親自率軍將蘇格蘭境內的法蘭西駐軍驅逐出去。這是個務實的選擇。國王可以率領貴族遠征,展示自己的軍事才幹,稍稍鼓舞一點士氣,而不至於花費太多。
然而這場遠征也是個大災禍。理查二世此次北伐率領的軍隊包括幾乎所有貴族、英格蘭的全部方旗騎士和約一萬四千士兵。大軍抵達蘇格蘭邊境時,他為了慶祝這個時節,將蘭利的埃德蒙從劍橋伯爵擢升為約克公爵,將伍德斯托克的托馬斯從白金漢伯爵晉升為格洛斯特公爵。他冊封德·拉·波爾為薩福克伯爵,並授予他的朋友德·維爾一個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頭銜:都柏林侯爵。一夜之間,德·維爾的地位超過了英格蘭的其他所有伯爵,差不多與有王室血統的公爵們平起平坐。“恰如星辰令夜空皎潔明朗,尊嚴使得不僅是王國,還有君王的冠冕熠熠生輝。”理查二世後來對議會如是說。
如此隆重的封官晉爵並沒有為理查二世的軍事行動增添半點彩頭。他的軍隊向前推進,蘇格蘭人不肯迎戰,而是撤入山區,同時對鄉村堅壁清野。這就是1328年令愛德華三世垂淚的那種戰術。蘇格蘭人躲過了進逼的英格蘭軍隊,溜到南方,焚毀了卡萊爾。英格蘭人於8月中旬抵達愛丁堡,但是糧草斷絕,敵人不見蹤影,於是在三周內撤回了威斯敏斯特。這是一次虛弱無力的遠征,毫無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