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頁
蘇塞克斯郡城鎮,亨利三世曾在此與西蒙·德·孟福爾大戰,詳見前文。英格蘭群情激憤
大叛亂,或者用歷史學家們更常用的說法,農民起義,是英格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民變。起義的源頭是1381年5月底和6月初在艾賽克斯和肯特郡發生的一系列農民暴動。1380年11月,議會宣布徵收一筆人頭稅,次年春天開始執行,但收穫甚微。王室稅吏和法官在各郡對此展開調查的時候,遭到了激烈的反抗。有王室官吏被殺死,而艾賽克斯和肯特的郡長被綁架。
抵抗力量越來越聲勢浩大,成群起義軍聚集起來,開始騎馬掃蕩肯特郡的主要城鎮,搶掠和燒毀梅德斯通、羅切斯特和坎特伯雷的政府檔案。起義軍的來源是鄉村的普通農民,領導人則是“地位較高”的自耕農——教區神父、鄉村警官和富農。起義軍以律師、王室官吏,尤其是地主惡霸為敵,但其行動有節,有政治意識。據一位編年史家記載,起義軍發布了一道命令,“居住在離海岸12里格範圍之內的人不准參加他們的隊伍,而須留在海岸,準備抵禦敵人”。
到6月中旬,肯特郡起義軍有了一位領袖,瓦特·泰勒。後來有傳聞說,他曾是法蘭西戰爭的老兵,但我們對他的真實生平幾乎一無所知。泰勒的副手是來自約克郡的叛教神父約翰·鮑爾,他與羅拉德派運動有聯繫,對教會權威和教條極其不滿。鮑爾曾因在星期日在教堂之外鼓吹異端和煽動性教義而多次被薩德伯里大主教囚禁。他用朗朗上口的歌謠和通俗易懂的口號來宣揚一種無階級的理想社會:廢除領主地位,土地和財富由全民共享。他最有名的一句口號是:“亞當耕種、夏娃織布的時候,哪有什麼貴族?”
肯特和艾賽克斯的起義軍劫掠自己的地區時,也與倫敦城的一些心懷不滿的群體建立了聯繫。14世紀7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裡,倫敦城一直處於派系鬥爭和宿怨世仇的血雨腥風之中。互相競爭的商人團體和行會之間不共戴天;本土商人與外國商人互相敵視;牛津學者約翰·威克里夫(在很多方面,他算得上是羅拉德派之父)的支持者和敵對者之間讎隙極深;更普遍的是,學徒階層和他們的富裕師傅之間也有莫大矛盾。在倫敦人的邀請下,起義軍於6月11日向倫敦進發。肯特郡起義軍取道格林尼治和布萊克希思,從東南方進軍;艾賽克斯起義軍則途經麥爾安德,從東北方前往倫敦。
在此期間,理查二世一直在威斯敏斯特。圍繞在他身邊的有他的內廷謀士、好幾位伯爵和商人,以及他的一些親人,包括他的母親瓊、他的同母異父哥哥托馬斯和約翰·霍蘭,和他的堂弟——博林布羅克的亨利(岡特的約翰的年幼兒子)。在起義的初始階段,國王的謀臣向各郡派遣了武士,企圖通過威嚇令起義軍屈服。武士們被起義軍逐退,有的武士甚至被殺。政府終於認識到了起義的規模之大,但已經晚了。薩德伯里大主教驚慌失措,辭去了大法官的職位,交出了大印。王室躲進倫敦塔以求自保。他們向起義軍發出消息,要與他們會談。6月12日,來自肯特郡的數萬名起義軍抵達布萊克希思,在那裡紮營過夜。當晚,十四歲的國王乘船沿泰晤士河而下,去羅瑟海斯與他的部下磋商,但他的謀臣看到河岸上起義軍的龐大人群,手足無措,於是帶著國王原路返回了。
瓦特·泰勒和他的部下為此憤怒不已,他們聲稱自己對國王忠心不貳,目的是除奸臣、清君側。“平民之間有一句英語的暗號,”《阿諾尼瑪萊編年史》的作者寫道,“那就是‘你站在哪一邊?’回答是:‘站在理查國王和真正的平民那邊。’答不出暗號的人就被斬首……”起義軍被剝奪了與他們愛戴的國王會談的機會,惱羞成怒,當晚縱火燒了薩瑟克。次日,即6月13日,星期四,他們說服了倫敦城內的同情者,讓他們放下倫敦橋處的吊橋。他們歡呼雀躍地蜂擁進城,開進河岸街。此處是倫敦與威斯敏斯特之間的富庶郊區,星羅棋布著宮殿和豪宅。最雄偉奢侈的宮殿是薩伏依宮,即岡特的約翰在倫敦的宅邸。起義軍紛紛越過這座宮殿的圍牆,縱火焚燒其附屬建築,然後開始破壞宮殿。他們在宮殿內奔來跑去,搗毀能夠找到的一切東西,將貴重物品拖到大街上,投入篝火中。他們在地窖內發現了成桶的火藥,於是將宮殿徹底炸毀了。
同一天,聖殿區域(都城許多律師的住宿地和大本營)遭到市民洗劫,成堆的法律檔案被燒毀在大街上。全城的監獄都被打開,曾經逍遙法外的臭名昭著的惡棍被群眾揪住,在群眾自發組成的法庭上被斬首。白天的暴亂是有目標的,到了晚上,就蛻變成了恣意放蕩和酗酒鬧事,火舌舔著夜空,搶來的葡萄酒桶被滾到大街上,隨意潑灑。
在暴亂的第一夜,理查二世鬱悶地站在倫敦塔的一座塔樓上,俯視著在要塞城牆下原野上宿營的這支烏七八糟的大軍,那些人都是他的子民。倫敦在燃燒的時候,他和他的謀臣們事實上就是戰戰兢兢的囚徒,被圈禁在倫敦塔內。儘管14世紀下半葉歐洲爆發了一些類似的起義——1358年法蘭西的扎克雷起義是其中最糟糕的例子——但國王的謀臣們還是沒有想到,倫敦和東南部的普通百姓竟然會如此凶暴地犯上作亂。遙遠的約克和薩默塞特也發生了暴動,情況最嚴重的是劍橋郡、赫特福德郡、薩福克郡和諾福克郡。僅僅四年前還異口同聲地支持新國王的英格蘭人民現在似乎是陷入了目無法紀的無政府狀態。
大叛亂,或者用歷史學家們更常用的說法,農民起義,是英格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民變。起義的源頭是1381年5月底和6月初在艾賽克斯和肯特郡發生的一系列農民暴動。1380年11月,議會宣布徵收一筆人頭稅,次年春天開始執行,但收穫甚微。王室稅吏和法官在各郡對此展開調查的時候,遭到了激烈的反抗。有王室官吏被殺死,而艾賽克斯和肯特的郡長被綁架。
抵抗力量越來越聲勢浩大,成群起義軍聚集起來,開始騎馬掃蕩肯特郡的主要城鎮,搶掠和燒毀梅德斯通、羅切斯特和坎特伯雷的政府檔案。起義軍的來源是鄉村的普通農民,領導人則是“地位較高”的自耕農——教區神父、鄉村警官和富農。起義軍以律師、王室官吏,尤其是地主惡霸為敵,但其行動有節,有政治意識。據一位編年史家記載,起義軍發布了一道命令,“居住在離海岸12里格範圍之內的人不准參加他們的隊伍,而須留在海岸,準備抵禦敵人”。
到6月中旬,肯特郡起義軍有了一位領袖,瓦特·泰勒。後來有傳聞說,他曾是法蘭西戰爭的老兵,但我們對他的真實生平幾乎一無所知。泰勒的副手是來自約克郡的叛教神父約翰·鮑爾,他與羅拉德派運動有聯繫,對教會權威和教條極其不滿。鮑爾曾因在星期日在教堂之外鼓吹異端和煽動性教義而多次被薩德伯里大主教囚禁。他用朗朗上口的歌謠和通俗易懂的口號來宣揚一種無階級的理想社會:廢除領主地位,土地和財富由全民共享。他最有名的一句口號是:“亞當耕種、夏娃織布的時候,哪有什麼貴族?”
肯特和艾賽克斯的起義軍劫掠自己的地區時,也與倫敦城的一些心懷不滿的群體建立了聯繫。14世紀7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裡,倫敦城一直處於派系鬥爭和宿怨世仇的血雨腥風之中。互相競爭的商人團體和行會之間不共戴天;本土商人與外國商人互相敵視;牛津學者約翰·威克里夫(在很多方面,他算得上是羅拉德派之父)的支持者和敵對者之間讎隙極深;更普遍的是,學徒階層和他們的富裕師傅之間也有莫大矛盾。在倫敦人的邀請下,起義軍於6月11日向倫敦進發。肯特郡起義軍取道格林尼治和布萊克希思,從東南方進軍;艾賽克斯起義軍則途經麥爾安德,從東北方前往倫敦。
在此期間,理查二世一直在威斯敏斯特。圍繞在他身邊的有他的內廷謀士、好幾位伯爵和商人,以及他的一些親人,包括他的母親瓊、他的同母異父哥哥托馬斯和約翰·霍蘭,和他的堂弟——博林布羅克的亨利(岡特的約翰的年幼兒子)。在起義的初始階段,國王的謀臣向各郡派遣了武士,企圖通過威嚇令起義軍屈服。武士們被起義軍逐退,有的武士甚至被殺。政府終於認識到了起義的規模之大,但已經晚了。薩德伯里大主教驚慌失措,辭去了大法官的職位,交出了大印。王室躲進倫敦塔以求自保。他們向起義軍發出消息,要與他們會談。6月12日,來自肯特郡的數萬名起義軍抵達布萊克希思,在那裡紮營過夜。當晚,十四歲的國王乘船沿泰晤士河而下,去羅瑟海斯與他的部下磋商,但他的謀臣看到河岸上起義軍的龐大人群,手足無措,於是帶著國王原路返回了。
瓦特·泰勒和他的部下為此憤怒不已,他們聲稱自己對國王忠心不貳,目的是除奸臣、清君側。“平民之間有一句英語的暗號,”《阿諾尼瑪萊編年史》的作者寫道,“那就是‘你站在哪一邊?’回答是:‘站在理查國王和真正的平民那邊。’答不出暗號的人就被斬首……”起義軍被剝奪了與他們愛戴的國王會談的機會,惱羞成怒,當晚縱火燒了薩瑟克。次日,即6月13日,星期四,他們說服了倫敦城內的同情者,讓他們放下倫敦橋處的吊橋。他們歡呼雀躍地蜂擁進城,開進河岸街。此處是倫敦與威斯敏斯特之間的富庶郊區,星羅棋布著宮殿和豪宅。最雄偉奢侈的宮殿是薩伏依宮,即岡特的約翰在倫敦的宅邸。起義軍紛紛越過這座宮殿的圍牆,縱火焚燒其附屬建築,然後開始破壞宮殿。他們在宮殿內奔來跑去,搗毀能夠找到的一切東西,將貴重物品拖到大街上,投入篝火中。他們在地窖內發現了成桶的火藥,於是將宮殿徹底炸毀了。
同一天,聖殿區域(都城許多律師的住宿地和大本營)遭到市民洗劫,成堆的法律檔案被燒毀在大街上。全城的監獄都被打開,曾經逍遙法外的臭名昭著的惡棍被群眾揪住,在群眾自發組成的法庭上被斬首。白天的暴亂是有目標的,到了晚上,就蛻變成了恣意放蕩和酗酒鬧事,火舌舔著夜空,搶來的葡萄酒桶被滾到大街上,隨意潑灑。
在暴亂的第一夜,理查二世鬱悶地站在倫敦塔的一座塔樓上,俯視著在要塞城牆下原野上宿營的這支烏七八糟的大軍,那些人都是他的子民。倫敦在燃燒的時候,他和他的謀臣們事實上就是戰戰兢兢的囚徒,被圈禁在倫敦塔內。儘管14世紀下半葉歐洲爆發了一些類似的起義——1358年法蘭西的扎克雷起義是其中最糟糕的例子——但國王的謀臣們還是沒有想到,倫敦和東南部的普通百姓竟然會如此凶暴地犯上作亂。遙遠的約克和薩默塞特也發生了暴動,情況最嚴重的是劍橋郡、赫特福德郡、薩福克郡和諾福克郡。僅僅四年前還異口同聲地支持新國王的英格蘭人民現在似乎是陷入了目無法紀的無政府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