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頁
他的加冕禮就在一周多之後的7月16日,星期四。前來倫敦觀摩王室葬禮的人們看到城市變成了充滿光明和希望的軸心。聖戴維斯主教亞當·霍頓在議會演講中稱,理查二世是上帝賜給英格蘭的,正如上帝派遣耶穌基督到世間拯救萬民一樣。都城人頭攢動、熙熙攘攘,以至於在加冕禮前夜,王室從倫敦塔前往威斯敏斯特的途中,岡特的約翰不得不拔劍,才在人群中開出一條路來。在齊普賽大街,即橫亘全城的東西向通衢大道上,一根管道輸送葡萄酒達三天之久,這條暗紫色的河流通向街道西端的一座大型城堡模型處。在城堡模型的塔樓上坐著一些與理查二世年齡相仿的小姑娘,全都身穿白衣,仿佛象徵著半個世紀以來第一位新國王登基所帶來的重生和淨化之感。
理查二世在王室隊伍的中心,沐浴著群眾的頌揚。在他身邊騎行的是他的教師和父親式人物西蒙·伯利爵士,這是一位忠心耿耿的軍人,曾追隨他父親在阿基坦南征北戰,曾在納赫拉建功立業,還參加過血洗利摩日。理查二世自幼便熟識他,而伯利在小國王加冕前的幾年中對他悉心培養和教導。應當就是他輔導理查二世為自己的加冕禮遊行做準備。但他也沒有辦法幫助小國王為大街上人山人海的嘈雜和激動情緒做好心理準備。
十歲的理查二世立在全國人民面前,莊嚴宣誓要維護祖先的法律和風俗習慣,保衛教會,為所有人主持公道,並遵守他的人民“公正而合理地”選擇的法律。然後,他被帶到整個修道院人們面前,接受他們的歡呼。這與慣例顛倒了過來,因為一般的情況是人們在國王宣誓之前為他歡呼。這樣的安排是為了清楚地表明,這位國王是憑藉家族世襲繼位的,而不是由群眾推舉產生的。歡呼平息之後,理查二世接受了塗聖油禮。其間,一塊金線布匹擋住了眾人的視線。他的手、胸膛、雙肩和頭部都接受了聖油,這個儀式將他與所有其他人區分開。他接受了象徵王權的權杖、寶劍和戒指,然後由大主教薩德伯里的西蒙和馬奇伯爵為他加冕。對這個小男孩來說,這是一次令他心生敬畏的儀式。理查二世心中也明確地知曉,他的王權來自神授。他被西蒙·伯利爵士高高地扛在肩膀上,帶出修道院。周圍人潮洶湧,以至於他丟失了一隻鞋。
這是他早期歲月的一個典型事件。在一次又一次的公共場合,人們向他歡呼,尊崇他為基督一般的救世主,要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民。達官貴人多次呼籲國民服從新國王。加冕禮次日,羅切斯特主教布林頓作了布道,要求所有人為了江山穩固,服從理查二世的統治。在內廷,他常常被裝扮成他父親的形象,周圍簇擁著他父親的老友,並被告誡,一定要成為黑太子沒有機會成為的那種英明君主。
儘管國民為了新國王歡欣鼓舞,但對他也有十萬火急的要求。英格蘭處於嚴重的危難之中,安全危機愈演愈烈。被稱為“伊夫舍姆僧人”的編年史家寫道:這一年……與法蘭西的和談徹底破裂;法蘭西人拒絕和平,除非能夠達成對他們特別有利的協定……同一時期,蘇格蘭人燒毀了羅克斯堡……此後,法蘭西人於8月21日在懷特島登陸:他們燒殺搶掠,然後索取1000馬克,作為該島的贖金。然後,他們回到海上,沿著英格蘭海岸持續航行,一直到米迦勒節。他們燒毀了許多地方,殺死了……他們能找得到的所有人……人們相信,這一時期英格蘭遭到的創傷比此前四十年中敵人攻擊造成的損失的總和還要大。(在劉易斯與法蘭西海盜作戰期間)抓獲了一名法蘭西人……他在臨死前宣稱,“如果英格蘭人選擇蘭開斯特公爵做他們的國王,現在就不會遭到法蘭西人這樣的侵犯了。”
孩童國王能做些什麼,來應對這局面?
他能做的實在太少。英格蘭需要一個自治的機制,等待它的救世主長大成人。很自然的一個先例就是亨利三世幼年時,由威廉·馬歇爾攝政。但在1377年,能夠攝政的唯一人選就是岡特的約翰。儘管他與議會的平民代表已經和解,但人們還是很懷疑他的動機和能力。1377年2月,岡特的約翰的門客,激進的學者約翰·威克里夫在倫敦受審。岡特的約翰強硬地插手庭審,在都城引發了暴亂。他的行為令人惱火和恐懼,因此他不適合在新政府中扮演一個官方角色。
英格蘭做了一個糟糕的選擇。理查二世從加冕起便被視為一位親政的國王。大臣們假裝他有能力親政。由十二名權貴組成的一連串御前會議受命輔佐他理政,但是令狀和特許狀都加蓋理查二世本人的御璽。政府以他的名義運作,但權力實際上來自他的內廷。國王最親信的人都是黑太子先前的扈從和僕人,如西蒙·伯利爵士、吉夏爾·德·安格勒爵士(加冕禮之後被擢升為亨廷頓伯爵)和奧布里·德·維爾。這遠遠談不上一個完美的安排,但是南海岸處於危急中,而在法蘭西和阿基坦,英格蘭控制的最重要的兩個海港——加來和波爾多也受到了嚴重威脅。為了保衛英格蘭以及金雀花王朝在歐洲大陸的越來越少的殘存領地,政府必須快速運作起來。一個緊迫需求就是找到足夠的軍費去抵抗法蘭西人。必須向全國徵稅。但不幸的是,這次徵稅激發了英格蘭歷史上最暴烈的一次民變。
理查二世在王室隊伍的中心,沐浴著群眾的頌揚。在他身邊騎行的是他的教師和父親式人物西蒙·伯利爵士,這是一位忠心耿耿的軍人,曾追隨他父親在阿基坦南征北戰,曾在納赫拉建功立業,還參加過血洗利摩日。理查二世自幼便熟識他,而伯利在小國王加冕前的幾年中對他悉心培養和教導。應當就是他輔導理查二世為自己的加冕禮遊行做準備。但他也沒有辦法幫助小國王為大街上人山人海的嘈雜和激動情緒做好心理準備。
十歲的理查二世立在全國人民面前,莊嚴宣誓要維護祖先的法律和風俗習慣,保衛教會,為所有人主持公道,並遵守他的人民“公正而合理地”選擇的法律。然後,他被帶到整個修道院人們面前,接受他們的歡呼。這與慣例顛倒了過來,因為一般的情況是人們在國王宣誓之前為他歡呼。這樣的安排是為了清楚地表明,這位國王是憑藉家族世襲繼位的,而不是由群眾推舉產生的。歡呼平息之後,理查二世接受了塗聖油禮。其間,一塊金線布匹擋住了眾人的視線。他的手、胸膛、雙肩和頭部都接受了聖油,這個儀式將他與所有其他人區分開。他接受了象徵王權的權杖、寶劍和戒指,然後由大主教薩德伯里的西蒙和馬奇伯爵為他加冕。對這個小男孩來說,這是一次令他心生敬畏的儀式。理查二世心中也明確地知曉,他的王權來自神授。他被西蒙·伯利爵士高高地扛在肩膀上,帶出修道院。周圍人潮洶湧,以至於他丟失了一隻鞋。
這是他早期歲月的一個典型事件。在一次又一次的公共場合,人們向他歡呼,尊崇他為基督一般的救世主,要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民。達官貴人多次呼籲國民服從新國王。加冕禮次日,羅切斯特主教布林頓作了布道,要求所有人為了江山穩固,服從理查二世的統治。在內廷,他常常被裝扮成他父親的形象,周圍簇擁著他父親的老友,並被告誡,一定要成為黑太子沒有機會成為的那種英明君主。
儘管國民為了新國王歡欣鼓舞,但對他也有十萬火急的要求。英格蘭處於嚴重的危難之中,安全危機愈演愈烈。被稱為“伊夫舍姆僧人”的編年史家寫道:這一年……與法蘭西的和談徹底破裂;法蘭西人拒絕和平,除非能夠達成對他們特別有利的協定……同一時期,蘇格蘭人燒毀了羅克斯堡……此後,法蘭西人於8月21日在懷特島登陸:他們燒殺搶掠,然後索取1000馬克,作為該島的贖金。然後,他們回到海上,沿著英格蘭海岸持續航行,一直到米迦勒節。他們燒毀了許多地方,殺死了……他們能找得到的所有人……人們相信,這一時期英格蘭遭到的創傷比此前四十年中敵人攻擊造成的損失的總和還要大。(在劉易斯與法蘭西海盜作戰期間)抓獲了一名法蘭西人……他在臨死前宣稱,“如果英格蘭人選擇蘭開斯特公爵做他們的國王,現在就不會遭到法蘭西人這樣的侵犯了。”
孩童國王能做些什麼,來應對這局面?
他能做的實在太少。英格蘭需要一個自治的機制,等待它的救世主長大成人。很自然的一個先例就是亨利三世幼年時,由威廉·馬歇爾攝政。但在1377年,能夠攝政的唯一人選就是岡特的約翰。儘管他與議會的平民代表已經和解,但人們還是很懷疑他的動機和能力。1377年2月,岡特的約翰的門客,激進的學者約翰·威克里夫在倫敦受審。岡特的約翰強硬地插手庭審,在都城引發了暴亂。他的行為令人惱火和恐懼,因此他不適合在新政府中扮演一個官方角色。
英格蘭做了一個糟糕的選擇。理查二世從加冕起便被視為一位親政的國王。大臣們假裝他有能力親政。由十二名權貴組成的一連串御前會議受命輔佐他理政,但是令狀和特許狀都加蓋理查二世本人的御璽。政府以他的名義運作,但權力實際上來自他的內廷。國王最親信的人都是黑太子先前的扈從和僕人,如西蒙·伯利爵士、吉夏爾·德·安格勒爵士(加冕禮之後被擢升為亨廷頓伯爵)和奧布里·德·維爾。這遠遠談不上一個完美的安排,但是南海岸處於危急中,而在法蘭西和阿基坦,英格蘭控制的最重要的兩個海港——加來和波爾多也受到了嚴重威脅。為了保衛英格蘭以及金雀花王朝在歐洲大陸的越來越少的殘存領地,政府必須快速運作起來。一個緊迫需求就是找到足夠的軍費去抵抗法蘭西人。必須向全國徵稅。但不幸的是,這次徵稅激發了英格蘭歷史上最暴烈的一次民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