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頁
終有一日,你也會如我一般。
我還在人世之時,
何曾想過死亡的時刻。
如今我是個可憐的俘虜,
深埋地下,長眠於此。
我的雄偉壯美,已經消逝,
我的肉體業已化作枯骨。
黑太子的去世對愛德華三世的統治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黑太子死後,金雀花王朝的末代君主,一個叫作波爾多的理查的九歲男童被推到了英格蘭政治舞台的中心。
貝里公爵的頭銜常被封給法蘭西王室幼支。當時的貝里公爵是約翰,法蘭西國王約翰二世的第三子。費邊·馬克西穆斯(約前280~前203),古羅馬政治家、軍事家、傑出的統帥。費邊以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採用拖延戰術對抗漢尼拔,挽救羅馬於危難之中而著稱於史冊。所謂費邊戰術,就是避開強敵的鋒芒,不與其正面交鋒,利用己方地利,拖延交戰,零敲碎打,襲擾敵人補給線,將敵人拖垮。這是德語,不過是縮略形式,完整寫法應當是Ich diene。黑太子的這句箴言來源不詳,有兩種說法,不過都沒有確鑿證據。第一種說法是,這原是波西米亞國王盲人約翰的箴言,他在克雷西戰役英勇陣亡,黑太子為紀念他,借用了他的箴言。第二種說法是,英軍在克雷西戰役得勝,立下大功的是威爾斯長弓手。威爾斯語“Eich Dyn”(意思是“你的人”)發音接近Ich dien。新的國王,老的問題
在好議會上,波爾多的理查來到雲集於此的貴族和平民議員們面前。數百人為他歡呼,要求賞賜他頭銜和榮譽。四面八方都端坐著衣著華麗的權貴、莊重威嚴的主教與修道院院長、身穿錦衣佩戴珠寶的商人,以及各郡的騎士。他們全都充滿希冀地看著這個孩子。這裡有的是老人、智者和富人。小理查一定會意識到,這些人是在為他一個人而歡呼。對王位的新繼承人來說,開始公共生活的方式非同尋常。
這一天是1376年6月25日,距他父親辭世僅過去了兩周多一點時間。好議會的議程仍然在進行中,在努力剷除奸佞、清君側,法辦那些把戰爭搞得一團糟的罪魁禍首。彼得·德·拉·梅爾爵士勇敢地將改革鬥爭直接推到岡特的約翰面前。黑太子去世了,鬥爭面臨著一個新的緊迫問題:若是老國王隨著自己的長子撒手人寰,那麼該怎麼辦?誰能保障金雀花王位安全地傳承下去?
愛德華王子死後,他的長子波爾多的理查是王位的第一順序繼承人。這一點是很明確的。但問題是,他會不會被允許和平地繼承王位。這孩子年僅九歲。愛德華三世多次中風,現在臥床不起,神志不清,所以幾乎可以肯定,未來的國王要過很長時間才能親政。自諾曼征服以來,孩童當政的情況只出現過一次。了解英格蘭王室歷史的人都知道,在亨利三世沖齡期間,英格蘭橫遭法蘭西侵犯,還發生了漫長而損害極大的內戰。此外,愛德華三世1327年至1330年也是幼年執政,大權旁落,朝政被貪婪的羅傑·莫蒂默和伊莎貝拉太后把持,造成了災難性後果。
國民,尤其是倫敦市民,普遍擔心岡特的約翰會圖謀不軌、攫取王位。這種看法是很不公平的。岡特的約翰雖然缺乏政治智慧,而且是個殘忍無情而雄心勃勃的權貴,卻幾乎沒有篡位的念頭。他內心深處是個保王黨人。但在1376年,在威斯敏斯特開會的許多人可不是這麼想的。平民議員們要求將波爾多的理查帶到他們面前,以便(按照官方檔案的說法)“貴族和平民議員可以面見並禮拜理查,尊他為王國的真正當然繼承人”。理查在他未來的子民面前登場的時候,空氣中一定瀰漫著焦慮和絕望的氣氛。
他站在議員面前時,花甲之年的坎特伯雷大主教——薩德伯里的西蒙向在座的貴族和平民代表發表了講話。他告訴眾人,國王已經授意他代表國王講話。根據議會檔案記載,他說:“儘管前任威爾斯親王,尊貴而強大的愛德華王子已經與世長辭,魂歸上蒼,但他仿佛還在我們身邊,因為他身後留下了如此高貴而優秀的兒子,與父親一模一樣,如同鏡像。”
西蒙話音剛落,平民代表便大聲疾呼,“一致要求國王陛下將威爾斯親王的頭銜和榮譽賞賜給理查”,就像曾冊封他的父親那樣。代表們得知,只有國王一個人才有權冊封如此崇高的頭銜。但理查就像簇擁在他身邊的其他人一樣,一定知道,他很快就會享有與他的新地位相稱的所有頭銜和榮譽。
差不多整整一年之後,被一連串中風摧殘得頭腦昏聵的愛德華三世駕崩了,臨終前身邊只有一名神父。托馬斯·沃爾辛厄姆記載道,艾麗斯·佩勒斯在最後一次離開國王之前,將他手上的戒指偷走了。他最後一次在公共場合露面是接見一群倫敦市民代表。他們從泰晤士河上來到位於西恩的王宮,卻發現國王羸弱不堪,只能用金線織物捆縛著身體,才能在椅子上坐起身來。1377年6月21日,國王終於與世長辭,得年六十四歲,享國五十年有餘。
7月5日,老國王入土為安,他的葬禮是英格蘭歷史上最奢華的葬儀之一。葬禮為期三天,耗資數千鎊。幾乎整個倫敦城和威斯敏斯特都以黑布裝點,數千名身著黑衣的火炬手照亮了城市。大主教薩德伯里的西蒙主持葬禮。國王的遺體穿著紅色錦緞,飾有白色十字,被安放在棺木內,埋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長眠於妻子菲利帕王后身側。在下葬時,一名騎士走進修道院教堂,呈上一支劍和一面盾牌,作為供奉。在溫莎,另一支儀式寶劍被放置在聖喬治小教堂的王室專用座位上方。隨後,英格蘭和金雀花王朝的命運被託付給了他的孫子。整個國家將目光投向理查二世。
我還在人世之時,
何曾想過死亡的時刻。
如今我是個可憐的俘虜,
深埋地下,長眠於此。
我的雄偉壯美,已經消逝,
我的肉體業已化作枯骨。
黑太子的去世對愛德華三世的統治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黑太子死後,金雀花王朝的末代君主,一個叫作波爾多的理查的九歲男童被推到了英格蘭政治舞台的中心。
貝里公爵的頭銜常被封給法蘭西王室幼支。當時的貝里公爵是約翰,法蘭西國王約翰二世的第三子。費邊·馬克西穆斯(約前280~前203),古羅馬政治家、軍事家、傑出的統帥。費邊以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採用拖延戰術對抗漢尼拔,挽救羅馬於危難之中而著稱於史冊。所謂費邊戰術,就是避開強敵的鋒芒,不與其正面交鋒,利用己方地利,拖延交戰,零敲碎打,襲擾敵人補給線,將敵人拖垮。這是德語,不過是縮略形式,完整寫法應當是Ich diene。黑太子的這句箴言來源不詳,有兩種說法,不過都沒有確鑿證據。第一種說法是,這原是波西米亞國王盲人約翰的箴言,他在克雷西戰役英勇陣亡,黑太子為紀念他,借用了他的箴言。第二種說法是,英軍在克雷西戰役得勝,立下大功的是威爾斯長弓手。威爾斯語“Eich Dyn”(意思是“你的人”)發音接近Ich dien。新的國王,老的問題
在好議會上,波爾多的理查來到雲集於此的貴族和平民議員們面前。數百人為他歡呼,要求賞賜他頭銜和榮譽。四面八方都端坐著衣著華麗的權貴、莊重威嚴的主教與修道院院長、身穿錦衣佩戴珠寶的商人,以及各郡的騎士。他們全都充滿希冀地看著這個孩子。這裡有的是老人、智者和富人。小理查一定會意識到,這些人是在為他一個人而歡呼。對王位的新繼承人來說,開始公共生活的方式非同尋常。
這一天是1376年6月25日,距他父親辭世僅過去了兩周多一點時間。好議會的議程仍然在進行中,在努力剷除奸佞、清君側,法辦那些把戰爭搞得一團糟的罪魁禍首。彼得·德·拉·梅爾爵士勇敢地將改革鬥爭直接推到岡特的約翰面前。黑太子去世了,鬥爭面臨著一個新的緊迫問題:若是老國王隨著自己的長子撒手人寰,那麼該怎麼辦?誰能保障金雀花王位安全地傳承下去?
愛德華王子死後,他的長子波爾多的理查是王位的第一順序繼承人。這一點是很明確的。但問題是,他會不會被允許和平地繼承王位。這孩子年僅九歲。愛德華三世多次中風,現在臥床不起,神志不清,所以幾乎可以肯定,未來的國王要過很長時間才能親政。自諾曼征服以來,孩童當政的情況只出現過一次。了解英格蘭王室歷史的人都知道,在亨利三世沖齡期間,英格蘭橫遭法蘭西侵犯,還發生了漫長而損害極大的內戰。此外,愛德華三世1327年至1330年也是幼年執政,大權旁落,朝政被貪婪的羅傑·莫蒂默和伊莎貝拉太后把持,造成了災難性後果。
國民,尤其是倫敦市民,普遍擔心岡特的約翰會圖謀不軌、攫取王位。這種看法是很不公平的。岡特的約翰雖然缺乏政治智慧,而且是個殘忍無情而雄心勃勃的權貴,卻幾乎沒有篡位的念頭。他內心深處是個保王黨人。但在1376年,在威斯敏斯特開會的許多人可不是這麼想的。平民議員們要求將波爾多的理查帶到他們面前,以便(按照官方檔案的說法)“貴族和平民議員可以面見並禮拜理查,尊他為王國的真正當然繼承人”。理查在他未來的子民面前登場的時候,空氣中一定瀰漫著焦慮和絕望的氣氛。
他站在議員面前時,花甲之年的坎特伯雷大主教——薩德伯里的西蒙向在座的貴族和平民代表發表了講話。他告訴眾人,國王已經授意他代表國王講話。根據議會檔案記載,他說:“儘管前任威爾斯親王,尊貴而強大的愛德華王子已經與世長辭,魂歸上蒼,但他仿佛還在我們身邊,因為他身後留下了如此高貴而優秀的兒子,與父親一模一樣,如同鏡像。”
西蒙話音剛落,平民代表便大聲疾呼,“一致要求國王陛下將威爾斯親王的頭銜和榮譽賞賜給理查”,就像曾冊封他的父親那樣。代表們得知,只有國王一個人才有權冊封如此崇高的頭銜。但理查就像簇擁在他身邊的其他人一樣,一定知道,他很快就會享有與他的新地位相稱的所有頭銜和榮譽。
差不多整整一年之後,被一連串中風摧殘得頭腦昏聵的愛德華三世駕崩了,臨終前身邊只有一名神父。托馬斯·沃爾辛厄姆記載道,艾麗斯·佩勒斯在最後一次離開國王之前,將他手上的戒指偷走了。他最後一次在公共場合露面是接見一群倫敦市民代表。他們從泰晤士河上來到位於西恩的王宮,卻發現國王羸弱不堪,只能用金線織物捆縛著身體,才能在椅子上坐起身來。1377年6月21日,國王終於與世長辭,得年六十四歲,享國五十年有餘。
7月5日,老國王入土為安,他的葬禮是英格蘭歷史上最奢華的葬儀之一。葬禮為期三天,耗資數千鎊。幾乎整個倫敦城和威斯敏斯特都以黑布裝點,數千名身著黑衣的火炬手照亮了城市。大主教薩德伯里的西蒙主持葬禮。國王的遺體穿著紅色錦緞,飾有白色十字,被安放在棺木內,埋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長眠於妻子菲利帕王后身側。在下葬時,一名騎士走進修道院教堂,呈上一支劍和一面盾牌,作為供奉。在溫莎,另一支儀式寶劍被放置在聖喬治小教堂的王室專用座位上方。隨後,英格蘭和金雀花王朝的命運被託付給了他的孫子。整個國家將目光投向理查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