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頁
在法蘭西,人們情緒低沉。約翰二世國王於1360年12月5日獲釋返回法蘭西,去籌措他的贖金,為此鑄造了史上第一種金法郎。但是國家哀鴻遍野,到處是英格蘭僱傭兵,他們被愛德華三世的軍隊解散,現在需要新的活計。他們的主要謀生手段是繼續摧殘布列塔尼和西南部的居民,奪取村莊和城堡,然後將它們賣給不幸的原主人。英格蘭沐浴在勝利的光輝中,而法蘭西飽經蹂躪。為了籌集約翰二世的贖金,整整一代人掏空了腰包,而且領土也遭到了肢解。這是金雀花王朝歷史的一個巔峰。令人震驚的是,命運之輪迅速逆轉,光榮的年代突然間灰飛煙滅。
惡人查理是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世的外孫。約翰二世是法蘭西國王腓力六世的兒子。腓力六世是路易十世的堂弟。
第七部
革命的年代
(1360-1399)
我的上帝啊。這是一個怪異又反覆無常的國度。
——理查二世(據阿斯克的亞當記載)
家事
1362年11月13日,愛德華三世慶祝了他的五十大壽。年事漸高的他有資格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他掌握著海量的財富,是一位強大而聞名遐邇的國王,以自己的形象塑造了英格蘭,無論是在法律上、文化上、軍事上,還是審美上。他正在奔向自己的暮年——金雀花王朝歷代君主的預期壽命是約六十歲——但是走得瀟灑而矯健。
他和菲利帕王后過著光輝燦爛、奢侈華麗的生活。有了大量戰利品和從法蘭西人那裡徵收的巨額贖金,愛德華三世享受的的確是帝王的富麗堂皇。1360年,國王與王后的內廷合二為一,因為在《布雷蒂尼條約》之後,國王再也不需要在歐洲大陸四處奔走、居住在臨時營地中。國王在比武大會、珠寶首飾、飛鷹走犬、精美服飾和奢侈的生活條件上揮金如土。他的登基四十周年紀念日快要到了,宮廷縱情享受許久以來第一次較長的和平時期,無休無止地狂歡宴飲。
王室巨大財富的很大一部分被用於整修國王的居所。溫莎城堡是其中的典範。在出身平民但才華橫溢的新大臣——威克姆的威廉主持下,國王斥巨資(14世紀60年代中期每年耗資8500鎊)去重新設計溫莎,將它變成一座軍事王政和宮廷愛情的紀念碑。舊建築被拆除,在其舊址建造了龐大而奢華的嶄新廳堂、小教堂和房間。穹頂和大理石迴廊將美麗的各套房間連接起來(菲利帕王后一個人就擁有四個正在施工的私人房間):一個是臥房,一個祈禱用的小教堂,一個裝飾著鏡子的房間,還有一個舞廳。這還只是王室的一處居所而已。國王夫婦在泰晤士河流域和新森林還擁有許多星羅棋布的華美宮殿與獵苑。
愛德華三世並非沉溺於尋歡作樂。他非常關心民眾,關注自己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1361~1364年,又一輪嚴重的黑死病重返歐洲,對兒童的致死性特別強。在普遍受苦受難的環境下,國王努力去緩解臣民的痛苦、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因此,他的生日的公共慶祝活動主要是議會的磋商,與會者包括騎士、自治市民和其他公民;王室慷慨解囊。議會聽取了數量極多的請願,盡力去解決儘可能多的問題。議會通過了《徵發條例》,極大限制了危害極大的戰時物資徵用政策,將強征糧食和物資的權限僅限於國王、王后與太子所有。從此刻起,王室的物資徵用官吏被稱為“收購官”,並且遵照嚴格的規章辦事。當然,在和平時期,愛德華三世更容易做出這樣的讓步,但是他能制定這樣的法律,說明他理解和同情臣民的艱難困苦。
在愛德華三世在位期間,英格蘭王國的生活發生了一個重大變化。王國的語言逐漸從法語變成了英語。本土的英語一度被認為是粗魯野蠻的方言,不適合出身高貴的人士或官吏使用,現在卻大大普及了。國王本人說英語。當時所有的貴族都懂英語。雲遊四方的歌手們用英語吟唱新編的時髦的“羅賓漢”歌謠。在高等學府聲名鵲起的約翰·威克里夫在14世紀60年代初令牛津大學的同僚刮目相看,他將《聖經》翻譯成了英語,這又導致了羅拉德派的興起。這是一個異端運動,鼓吹個人對《聖經》和教會訓誡進行解讀。《聖經》等材料被翻譯成英語,大大有助於羅拉德派運動的發展。第一批偉大的英語詩人(傑弗里·喬叟、威廉·郎蘭、約翰·高爾和《珍珠》與《高文爵士與綠騎士》的作者)的時代降臨了。愛德華三世認識到了這一點,利用自己五十大壽期間的議會,引領了英語的新時代。《申辯條例》正式將議會發言和王家法庭辯論的語言從法語改為英語(書面檔案仍然用拉丁文)。這是又一項頗得民心的法令,旨在改正這樣的局面,即“在國王的法庭……申辯的人們……聽不懂他們的律師或其他申訴人支持或反對他們所用的語言”。
最後,愛德華三世將注意力轉向自己的家人。他已經五十歲了,是時候為自己的子嗣做些安排了。在五十大壽期間的議會上,他的最後舉措是為自己已經成年的兒子們授予高貴的新頭銜和角色,鞏固他們的地位,以便自己百年之後兒子們能夠掌控英格蘭這個偉大國家。他一共有十二個兒女,其中九個長大成人。到1362年還有六個兒女在世。年輕的瓊死於黑死病。1361年,第二波瘟疫襲擊英格蘭時,她的兩個姐妹被奪去生命。兒童疫病殺死了英格蘭四分之一的青少年,包括十七歲的瑪麗公主和十五歲的瑪格麗特公主。國王只剩下了一個女兒:快要過三十歲生日的伊莎貝拉。愛德華三世曾打算把她嫁給一位加斯科涅領主,但被她急躁地拒絕。她堅持除非找到真愛,否則絕不結婚,徹底退出了愛德華三世外交聯姻的計劃。
惡人查理是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世的外孫。約翰二世是法蘭西國王腓力六世的兒子。腓力六世是路易十世的堂弟。
第七部
革命的年代
(1360-1399)
我的上帝啊。這是一個怪異又反覆無常的國度。
——理查二世(據阿斯克的亞當記載)
家事
1362年11月13日,愛德華三世慶祝了他的五十大壽。年事漸高的他有資格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他掌握著海量的財富,是一位強大而聞名遐邇的國王,以自己的形象塑造了英格蘭,無論是在法律上、文化上、軍事上,還是審美上。他正在奔向自己的暮年——金雀花王朝歷代君主的預期壽命是約六十歲——但是走得瀟灑而矯健。
他和菲利帕王后過著光輝燦爛、奢侈華麗的生活。有了大量戰利品和從法蘭西人那裡徵收的巨額贖金,愛德華三世享受的的確是帝王的富麗堂皇。1360年,國王與王后的內廷合二為一,因為在《布雷蒂尼條約》之後,國王再也不需要在歐洲大陸四處奔走、居住在臨時營地中。國王在比武大會、珠寶首飾、飛鷹走犬、精美服飾和奢侈的生活條件上揮金如土。他的登基四十周年紀念日快要到了,宮廷縱情享受許久以來第一次較長的和平時期,無休無止地狂歡宴飲。
王室巨大財富的很大一部分被用於整修國王的居所。溫莎城堡是其中的典範。在出身平民但才華橫溢的新大臣——威克姆的威廉主持下,國王斥巨資(14世紀60年代中期每年耗資8500鎊)去重新設計溫莎,將它變成一座軍事王政和宮廷愛情的紀念碑。舊建築被拆除,在其舊址建造了龐大而奢華的嶄新廳堂、小教堂和房間。穹頂和大理石迴廊將美麗的各套房間連接起來(菲利帕王后一個人就擁有四個正在施工的私人房間):一個是臥房,一個祈禱用的小教堂,一個裝飾著鏡子的房間,還有一個舞廳。這還只是王室的一處居所而已。國王夫婦在泰晤士河流域和新森林還擁有許多星羅棋布的華美宮殿與獵苑。
愛德華三世並非沉溺於尋歡作樂。他非常關心民眾,關注自己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1361~1364年,又一輪嚴重的黑死病重返歐洲,對兒童的致死性特別強。在普遍受苦受難的環境下,國王努力去緩解臣民的痛苦、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因此,他的生日的公共慶祝活動主要是議會的磋商,與會者包括騎士、自治市民和其他公民;王室慷慨解囊。議會聽取了數量極多的請願,盡力去解決儘可能多的問題。議會通過了《徵發條例》,極大限制了危害極大的戰時物資徵用政策,將強征糧食和物資的權限僅限於國王、王后與太子所有。從此刻起,王室的物資徵用官吏被稱為“收購官”,並且遵照嚴格的規章辦事。當然,在和平時期,愛德華三世更容易做出這樣的讓步,但是他能制定這樣的法律,說明他理解和同情臣民的艱難困苦。
在愛德華三世在位期間,英格蘭王國的生活發生了一個重大變化。王國的語言逐漸從法語變成了英語。本土的英語一度被認為是粗魯野蠻的方言,不適合出身高貴的人士或官吏使用,現在卻大大普及了。國王本人說英語。當時所有的貴族都懂英語。雲遊四方的歌手們用英語吟唱新編的時髦的“羅賓漢”歌謠。在高等學府聲名鵲起的約翰·威克里夫在14世紀60年代初令牛津大學的同僚刮目相看,他將《聖經》翻譯成了英語,這又導致了羅拉德派的興起。這是一個異端運動,鼓吹個人對《聖經》和教會訓誡進行解讀。《聖經》等材料被翻譯成英語,大大有助於羅拉德派運動的發展。第一批偉大的英語詩人(傑弗里·喬叟、威廉·郎蘭、約翰·高爾和《珍珠》與《高文爵士與綠騎士》的作者)的時代降臨了。愛德華三世認識到了這一點,利用自己五十大壽期間的議會,引領了英語的新時代。《申辯條例》正式將議會發言和王家法庭辯論的語言從法語改為英語(書面檔案仍然用拉丁文)。這是又一項頗得民心的法令,旨在改正這樣的局面,即“在國王的法庭……申辯的人們……聽不懂他們的律師或其他申訴人支持或反對他們所用的語言”。
最後,愛德華三世將注意力轉向自己的家人。他已經五十歲了,是時候為自己的子嗣做些安排了。在五十大壽期間的議會上,他的最後舉措是為自己已經成年的兒子們授予高貴的新頭銜和角色,鞏固他們的地位,以便自己百年之後兒子們能夠掌控英格蘭這個偉大國家。他一共有十二個兒女,其中九個長大成人。到1362年還有六個兒女在世。年輕的瓊死於黑死病。1361年,第二波瘟疫襲擊英格蘭時,她的兩個姐妹被奪去生命。兒童疫病殺死了英格蘭四分之一的青少年,包括十七歲的瑪麗公主和十五歲的瑪格麗特公主。國王只剩下了一個女兒:快要過三十歲生日的伊莎貝拉。愛德華三世曾打算把她嫁給一位加斯科涅領主,但被她急躁地拒絕。她堅持除非找到真愛,否則絕不結婚,徹底退出了愛德華三世外交聯姻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