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頁
賀鑄(1052~1125),字方回,衛州(今河南汲縣)人。他身長七尺,面黑如鐵,眉目聳拔,長相十分奇偉。他喜歡談論時事,即使是權貴顯要,只要稍有不合他心意的地方,也會被罵得體無完膚。他曾和一個權貴子弟同事,那人驕傲不倨,賀鑄看不慣他,就拿來盜賊偷東西時用的工具,屏退左右後把他關進了密室里,然後拿棍子指著他說:“你過來!你曾經在某年某月某日偷了某件東西作為某用,你又在某年某月某日偷了某件東西帶回家,是不是?”那人一聽,嚇得連忙說:“是是是”。賀鑄又一下子把他的衣服撕開,拿棍子狠狠地打了他好幾下,那人疼得呼爹喊娘,連連叩頭求饒。賀鑄見他已經被制服了,就哈哈大笑,把他放了。當時,江淮一帶有米芾以魁偉傲岸出名,賀鑄和他不相上下,兩人每次碰見都怒目相視,互相辯駁,誰也說服不了對方。
人們都說賀鑄有俠士之風,但他卻擅長寫纏綿悱惻的詞作,前面提到的《青玉案》就屬於這類作品。又如他在妻子死後寫的《鷓鴣天》:“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原上草,露初曦,舊棲新壟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淮復挑燈夜補衣。”這首悼亡詞和蘇軾寫的同一主題的《江城子》一樣,打動過無數痛失愛侶的人。賀鑄善於化用別人的句子填詞,他曾經說過:“李商隱、溫庭筠的詩句常常為我所用。”他的《石州引》“芭蕉不展丁香結”一句就是李商隱《代贈》中的名句。
賀鑄是個個性奇特的人,他曾把自己的詞作編為《東山樂府》,請好友程俱作序。程俱在序文中生動地描繪了他既有豪俠之氣又具兒女之情的形象。這種個性反映在他的作品裡,就是風格有時柔婉纏綿,有時豪放激越。但是,從總體來看,“賀梅子”的詞作仍以婉約為主。
為什麼說蘇洵文章成就最高蘇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人們把他的兒子蘇軾、蘇轍稱為二蘇,把他稱為老蘇,也以他的號稱他為蘇老泉。
蘇洵名列“唐宋八大家”,是北宋中期重要的散文家。他早年也讀過書、學過詩,但都沒有下過苦功,直到二十七歲時才在妻子程氏的支持下謝絕交遊,發憤苦讀,是歷史上有名的大器晚成的文學家。
蘇洵不擅長聲律對偶,因此多次在科舉中落榜,這使他在古文上用力最勤,取得的成就也最高。蘇洵的文章主要是議論,書翰和雜文,其中《幾策》、《衡論》論政,《權書》論兵,《六經論》談經,都是自成系統的專著。
蘇洵的文章往往針對現實展開議論,能抓住問題的癥結所在。如《六國論》批評六國賄賂秦國,就一針見血地直指宋朝怯敵退讓的政策。又如研究敵情的《幾策·審敵》對敵我態勢作出了具體分析,也能鞭辟入裡,切中實際。
蘇洵的文章以議論見長,文筆老辣,析理精微,常常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例如管仲歷來被認為是一代賢相,蘇洵卻在《管仲論》中批評他臨死前沒能識拔和舉薦人才,導致了後來的權臣亂國,因此應該對齊國大亂負責。這是一篇翻案文章,卻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無懈可擊,充分體現了蘇文筆鋒犀利的特點。
蘇洵作為一位著名的文學家,不是以詩詞而是以散文見長的。
第五十章
李格非父女有何文學成就李格非(生卒不詳),字文叔,濟南(今山東濟南)人。他在熙寧九年(1076)中進士,曾經受到過蘇軾的稱賞,哲宗時官至禮部員外郎,和廖正一、李禧、董榮並稱為“蘇門後四學士”。徽宗時,蔡京專政,打擊元祐黨人,他被列入舊黨遭到了罷免。他有《洛陽名園記》流傳至今。
李清照(1084~11557),自號易安居士,是李格非的女兒,她的母親是名臣王拱辰的孫女,也能詩會文。建炎南渡(1127)以前,李清照的生活幸福美滿,她十八歲時嫁給了趙挺之的兒子趙明誠,夫妻二人情投意合,雖然因為趙明誠做官他們有過離別,但時間都很短暫。靖康元年(1126)的戰亂徹底改變了李清照的生活。先是建炎元年(1127)金兵南下,李清照被迫漂泊江南,緊接著建炎三年趙明誠在金陵病逝,李清照悲痛之下得了一場大病,但形勢危急,她不得不繼續南奔避難。一路上,她歷經艱險,幾經輾轉,直到紹興五年(1135)才在臨安定居下來,直到去世。
李清照是一位才華橫溢、抱負非凡的女作家,她的詩風意境宏闊,筆鋒犀利,像“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夏日絕句》)這樣豪氣逼人的詩句絲毫不讓鬚眉。但是,真正奠定她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的是她的詞作。
李清照有《漱玉詞》,她的詞以靖康之亂為界,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詞作主要表現了一位少女、少婦悠閒適意的生活情趣,如《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人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在人爭渡、鳥齊飛的動態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詞人天真活潑、熱情洋溢的性格特徵。作為一位女詞人,李清照也有多愁善感的時候,流傳千載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作於她和丈夫短暫的離別之後,其中“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在輕緩的嘆息中包含著無限的柔情,是婦孺皆知的名句。
人們都說賀鑄有俠士之風,但他卻擅長寫纏綿悱惻的詞作,前面提到的《青玉案》就屬於這類作品。又如他在妻子死後寫的《鷓鴣天》:“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原上草,露初曦,舊棲新壟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淮復挑燈夜補衣。”這首悼亡詞和蘇軾寫的同一主題的《江城子》一樣,打動過無數痛失愛侶的人。賀鑄善於化用別人的句子填詞,他曾經說過:“李商隱、溫庭筠的詩句常常為我所用。”他的《石州引》“芭蕉不展丁香結”一句就是李商隱《代贈》中的名句。
賀鑄是個個性奇特的人,他曾把自己的詞作編為《東山樂府》,請好友程俱作序。程俱在序文中生動地描繪了他既有豪俠之氣又具兒女之情的形象。這種個性反映在他的作品裡,就是風格有時柔婉纏綿,有時豪放激越。但是,從總體來看,“賀梅子”的詞作仍以婉約為主。
為什麼說蘇洵文章成就最高蘇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人們把他的兒子蘇軾、蘇轍稱為二蘇,把他稱為老蘇,也以他的號稱他為蘇老泉。
蘇洵名列“唐宋八大家”,是北宋中期重要的散文家。他早年也讀過書、學過詩,但都沒有下過苦功,直到二十七歲時才在妻子程氏的支持下謝絕交遊,發憤苦讀,是歷史上有名的大器晚成的文學家。
蘇洵不擅長聲律對偶,因此多次在科舉中落榜,這使他在古文上用力最勤,取得的成就也最高。蘇洵的文章主要是議論,書翰和雜文,其中《幾策》、《衡論》論政,《權書》論兵,《六經論》談經,都是自成系統的專著。
蘇洵的文章往往針對現實展開議論,能抓住問題的癥結所在。如《六國論》批評六國賄賂秦國,就一針見血地直指宋朝怯敵退讓的政策。又如研究敵情的《幾策·審敵》對敵我態勢作出了具體分析,也能鞭辟入裡,切中實際。
蘇洵的文章以議論見長,文筆老辣,析理精微,常常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例如管仲歷來被認為是一代賢相,蘇洵卻在《管仲論》中批評他臨死前沒能識拔和舉薦人才,導致了後來的權臣亂國,因此應該對齊國大亂負責。這是一篇翻案文章,卻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無懈可擊,充分體現了蘇文筆鋒犀利的特點。
蘇洵作為一位著名的文學家,不是以詩詞而是以散文見長的。
第五十章
李格非父女有何文學成就李格非(生卒不詳),字文叔,濟南(今山東濟南)人。他在熙寧九年(1076)中進士,曾經受到過蘇軾的稱賞,哲宗時官至禮部員外郎,和廖正一、李禧、董榮並稱為“蘇門後四學士”。徽宗時,蔡京專政,打擊元祐黨人,他被列入舊黨遭到了罷免。他有《洛陽名園記》流傳至今。
李清照(1084~11557),自號易安居士,是李格非的女兒,她的母親是名臣王拱辰的孫女,也能詩會文。建炎南渡(1127)以前,李清照的生活幸福美滿,她十八歲時嫁給了趙挺之的兒子趙明誠,夫妻二人情投意合,雖然因為趙明誠做官他們有過離別,但時間都很短暫。靖康元年(1126)的戰亂徹底改變了李清照的生活。先是建炎元年(1127)金兵南下,李清照被迫漂泊江南,緊接著建炎三年趙明誠在金陵病逝,李清照悲痛之下得了一場大病,但形勢危急,她不得不繼續南奔避難。一路上,她歷經艱險,幾經輾轉,直到紹興五年(1135)才在臨安定居下來,直到去世。
李清照是一位才華橫溢、抱負非凡的女作家,她的詩風意境宏闊,筆鋒犀利,像“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夏日絕句》)這樣豪氣逼人的詩句絲毫不讓鬚眉。但是,真正奠定她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的是她的詞作。
李清照有《漱玉詞》,她的詞以靖康之亂為界,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詞作主要表現了一位少女、少婦悠閒適意的生活情趣,如《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人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在人爭渡、鳥齊飛的動態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詞人天真活潑、熱情洋溢的性格特徵。作為一位女詞人,李清照也有多愁善感的時候,流傳千載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作於她和丈夫短暫的離別之後,其中“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在輕緩的嘆息中包含著無限的柔情,是婦孺皆知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