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頁
鄭樵(1104~1162),字漁仲,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自號溪西遺民,人們稱他為夾漈(jì)先生。他家境貧寒,在家鄉夾漈山建築住屋,謝絕親友,專心苦讀。學成之後,他開始遊覽名山大川,增長見識,碰到藏書豐富的人家,就千方百計地請求人家把書借給他讀。他的興趣十分廣泛,對經史之學、禮樂、文學、天文、地理、蟲魚、草木等各門各類的學問都有研究。
由於得到侍講王綸、賀允中的推薦,鄭樵得到高宗的召見。後來他監潭州南嶽廟,高宗下令給筆札資助他抄寫《通志》。紹興三十二年(1162)高宗命令鄭樵進獻《通志》,三月鄭樵病逝,終年五十九歲。
鄭樵編著的《通志》共二百卷,是我國現存繼《史記》之後的又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體例分為本紀、列傳、年譜(即年表)、略(即志)、世家、載記,上起三皇,大部分內容下限到五代。《通志》的精華主要在二十略上,這二十略依次是氏族、六書、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禮、諡、器服、樂、職官、選舉、刑法、食貨、藝文、校仇(chóu)、圖譜、金石、災祥、昆蟲草木。二十略可以被視為一部廣義的文化史,受到了後人的重視。
真德秀為何被“內外交頌”
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後改希元,號西山,世稱西山先生,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他四歲開始讀書,過目不忘,十五歲父親去世,同郡的楊圭見他器宇不凡,就讓他和自己的兒子一起學習,還把女兒嫁了給他。
真德秀於慶元五年(1199)中進士,開禧元年(1205)中博學宏詞科,嘉定元年(1208)升太學博士。他對奸臣史彌遠的降金政策十分不滿,指出對金唯唯諾諾,每年獻上“歲幣”,只會使金國日益富強而宋朝日益衰敗。
嘉定六年(1213)十月,真德秀任金國賀登位使,行至盱眙(xúyí,今江蘇盱眙)邊城時金國發生了內亂,不能過界。他一直等到第二年年初,但還是無法到中都(今北京)慶賀金宣宗即位,只好返回京師。他一再上奏陳述宋金形勢,但宋朝偏安江南,根本沒有收復中原的打算。同時,史彌遠專權擅國,籠絡天下名士,真德秀悲憤地說:“我一定要離開朝廷,讓權臣知道這世上還有不阿附權貴的人!”於是極力要求外調。
真德秀出任江東路轉運副使時,江東地區正在鬧旱災蝗害,他到任後奏罷貪官,並在自己分管的災區廣德(今安徽廣德)、太平(今安徽當塗)兩地開倉賑災,政績卓著。賑災結束後,數千百姓自發地為他送行,並指著路旁的荒墳說:“這裡埋的都是往年餓死的人。要是沒有您,我們也早就進墳墓了。”以前都司胡槻(龜)、薛拯常常譏誚真德秀過於迂腐,沒有實際才幹,從江東賑災以後真德秀的政譽才逐漸顯著起來。
真德秀又被調任知泉州(今福建泉州)。泉州是重要的外貿港口,但外商苦於苛稅繁重,一年只有三四艘商船進港。真德秀上任後,寬待外商,並組織民兵剿滅海盜,進港的外國商船一下子就增加到了三十六艘。
嘉定十七年(1224)寧宗去世,史彌遠扶植理宗即位。理宗下詔已經成為著名理學家的真德秀入朝,並在真德秀還未到位以前連續為他升官。真德秀對史彌遠廢立國君非常不滿,堅持不任直學士院,只任禮部侍郎,並多次為濟王趙竑(hóng)辯白。趙竑原本是皇位繼承人,被史彌遠害死,當時朝廷內外沒人敢公開為他申冤,真德秀的這一行為大大觸怒了史彌遠。正好王堲(jì)、盛章、莫澤、朱端常先後彈劾真德秀,真德秀被罷。監察御史梁成大又彈劾真德秀,請求把他加以貶竄,但理宗沒有這樣做。史彌遠被誅後,真德秀重新得到了重用,但他已經疾病纏身,不久就逝世了。
真德秀是朱熹的再傳弟子,是當時名望非常高的理學家,雖然遭到奸相嫉恨而不被任用,但他的名聲反而因此更加顯著。他在朝內任官不到十年,卻寫了數十萬字的奏疏,直指朝政,任地方官時政績卓著,深得民心,因此被“內外交頌”。
魏了翁去世,理宗為何“有用才不盡之恨”
魏了翁(1178~1237),字華父,邛(qióng)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他年齡很小時就和哥哥們一起讀書,悟性極高,過目不忘,被鄉里人視為神童。十五歲的時候,他寫了一篇《韓愈論》,抑揚頓挫,已經和成熟的文風相去不遠了。慶元五年(1199)他以第三名中了進士。
開禧元年(1205),魏了翁被召試學士院。當時韓侂胄積極準備北伐,想以此來鞏固自己的地位,朝中很多大臣都認為時機還不成熟,擔心北伐失敗,損耗國力,但沒有人敢公開反對韓侂胄。於是,魏了翁在策論中指出“國家紀綱不立,國是不定”,而“金地廣勢強”,如果不顧宋金之間的力量對比,貿然出兵,那就只會孤注一擲,後果不堪設想。魏了翁的策論一出,朝內一片譁然。
開禧北伐失敗,史彌遠秘密害死了韓侂胄。他為了改善形象,開始起用名士,崇奉理學,理學家魏了翁也在收召之列。但魏了翁一開始就覺察到史彌遠專斷國事,於是極力推辭。不久父親去世,魏了翁辭官守喪,在白鶴山(在今四川蒲江縣北)下建成了鶴山書院,著書立說,開門授徒,積極宣揚理學,土子們爭著從各地趕來求學。
由於得到侍講王綸、賀允中的推薦,鄭樵得到高宗的召見。後來他監潭州南嶽廟,高宗下令給筆札資助他抄寫《通志》。紹興三十二年(1162)高宗命令鄭樵進獻《通志》,三月鄭樵病逝,終年五十九歲。
鄭樵編著的《通志》共二百卷,是我國現存繼《史記》之後的又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體例分為本紀、列傳、年譜(即年表)、略(即志)、世家、載記,上起三皇,大部分內容下限到五代。《通志》的精華主要在二十略上,這二十略依次是氏族、六書、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禮、諡、器服、樂、職官、選舉、刑法、食貨、藝文、校仇(chóu)、圖譜、金石、災祥、昆蟲草木。二十略可以被視為一部廣義的文化史,受到了後人的重視。
真德秀為何被“內外交頌”
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後改希元,號西山,世稱西山先生,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他四歲開始讀書,過目不忘,十五歲父親去世,同郡的楊圭見他器宇不凡,就讓他和自己的兒子一起學習,還把女兒嫁了給他。
真德秀於慶元五年(1199)中進士,開禧元年(1205)中博學宏詞科,嘉定元年(1208)升太學博士。他對奸臣史彌遠的降金政策十分不滿,指出對金唯唯諾諾,每年獻上“歲幣”,只會使金國日益富強而宋朝日益衰敗。
嘉定六年(1213)十月,真德秀任金國賀登位使,行至盱眙(xúyí,今江蘇盱眙)邊城時金國發生了內亂,不能過界。他一直等到第二年年初,但還是無法到中都(今北京)慶賀金宣宗即位,只好返回京師。他一再上奏陳述宋金形勢,但宋朝偏安江南,根本沒有收復中原的打算。同時,史彌遠專權擅國,籠絡天下名士,真德秀悲憤地說:“我一定要離開朝廷,讓權臣知道這世上還有不阿附權貴的人!”於是極力要求外調。
真德秀出任江東路轉運副使時,江東地區正在鬧旱災蝗害,他到任後奏罷貪官,並在自己分管的災區廣德(今安徽廣德)、太平(今安徽當塗)兩地開倉賑災,政績卓著。賑災結束後,數千百姓自發地為他送行,並指著路旁的荒墳說:“這裡埋的都是往年餓死的人。要是沒有您,我們也早就進墳墓了。”以前都司胡槻(龜)、薛拯常常譏誚真德秀過於迂腐,沒有實際才幹,從江東賑災以後真德秀的政譽才逐漸顯著起來。
真德秀又被調任知泉州(今福建泉州)。泉州是重要的外貿港口,但外商苦於苛稅繁重,一年只有三四艘商船進港。真德秀上任後,寬待外商,並組織民兵剿滅海盜,進港的外國商船一下子就增加到了三十六艘。
嘉定十七年(1224)寧宗去世,史彌遠扶植理宗即位。理宗下詔已經成為著名理學家的真德秀入朝,並在真德秀還未到位以前連續為他升官。真德秀對史彌遠廢立國君非常不滿,堅持不任直學士院,只任禮部侍郎,並多次為濟王趙竑(hóng)辯白。趙竑原本是皇位繼承人,被史彌遠害死,當時朝廷內外沒人敢公開為他申冤,真德秀的這一行為大大觸怒了史彌遠。正好王堲(jì)、盛章、莫澤、朱端常先後彈劾真德秀,真德秀被罷。監察御史梁成大又彈劾真德秀,請求把他加以貶竄,但理宗沒有這樣做。史彌遠被誅後,真德秀重新得到了重用,但他已經疾病纏身,不久就逝世了。
真德秀是朱熹的再傳弟子,是當時名望非常高的理學家,雖然遭到奸相嫉恨而不被任用,但他的名聲反而因此更加顯著。他在朝內任官不到十年,卻寫了數十萬字的奏疏,直指朝政,任地方官時政績卓著,深得民心,因此被“內外交頌”。
魏了翁去世,理宗為何“有用才不盡之恨”
魏了翁(1178~1237),字華父,邛(qióng)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他年齡很小時就和哥哥們一起讀書,悟性極高,過目不忘,被鄉里人視為神童。十五歲的時候,他寫了一篇《韓愈論》,抑揚頓挫,已經和成熟的文風相去不遠了。慶元五年(1199)他以第三名中了進士。
開禧元年(1205),魏了翁被召試學士院。當時韓侂胄積極準備北伐,想以此來鞏固自己的地位,朝中很多大臣都認為時機還不成熟,擔心北伐失敗,損耗國力,但沒有人敢公開反對韓侂胄。於是,魏了翁在策論中指出“國家紀綱不立,國是不定”,而“金地廣勢強”,如果不顧宋金之間的力量對比,貿然出兵,那就只會孤注一擲,後果不堪設想。魏了翁的策論一出,朝內一片譁然。
開禧北伐失敗,史彌遠秘密害死了韓侂胄。他為了改善形象,開始起用名士,崇奉理學,理學家魏了翁也在收召之列。但魏了翁一開始就覺察到史彌遠專斷國事,於是極力推辭。不久父親去世,魏了翁辭官守喪,在白鶴山(在今四川蒲江縣北)下建成了鶴山書院,著書立說,開門授徒,積極宣揚理學,土子們爭著從各地趕來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