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幾個月以後,太宗與陳恕談論,提到了戶部使樊知古玩忽職守,不能完成本職工作。陳恕與樊知古交好,因此在聊天的時候,就把這件事告訴了樊知古,想讓其嚴格履行他的職責。樊知古卻向太宗陳訴,太宗知道是陳恕泄露了機密,盛怒之下,罷免了陳恕的官職,並出貶江陵府。在江陵府,陳恕大力揭發當地貪官污吏,而且流放、罷免了氣節相當惡劣者,江陵府因此得到大治。

  淳化四年(933),太宗聽從魏羽、段惟一的請求,把三司分為十道,召陳恕為工部侍郎,充總計使,判左右計事,所有事務都令陳恕參預。陳恕認為這些部門過於龐雜,政令不能統一,肯定堅持不了多久,因此極力上言太宗。實踐一年多後,果然證明陳恕的看法是正確的,太宗只好停罷了把三司分為十道的做法。真宗即位,加封陳恕戶部侍郎,命他儘快把府庫中有關錢物的數目呈交上去,陳恕卻久不進獻,真宗多次催促他,陳恕才加以進獻,並對真宗解釋說:“皇上年紀還輕,如果知道府庫充實,擔心會讓您產生奢侈之心,我因此不敢進獻。”真宗聽後,對陳恕頗為嘉賞。

  陳恕精通歷史,頗識典故,精於吏治,並且為政深刻,別人不敢私下求他幫忙。他前後掌管國家的經濟權柄十多年,忠於職守,強力幹事,同僚畏服,有稱職的美譽,因此被前史官人評為“宋人能吏之首”。

  “楊無敵”說的是誰楊業,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年少時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歡打獵,所獲獵物常常是同伴的數倍。他曾經對同伴說:“我將來為將用兵,也會像老鷹、獵犬追擊兔子、野雞一樣。”二十歲時事奉劉崇,被任為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於當時。被升遷為建雄軍節度使,又屢立戰功,所向披靡,因此被稱為“無敵”。

  宋太宗征伐太原,很早就聽說他的威名,打算用高價聘求他。不久,太原陷入危險境地,楊業勸諫他的主帥繼元投降,以免生靈塗炭。繼元投降後,太宗立即派人召見楊業。入見後,太宗特別高興,任命他為右領軍衛大將軍。太宗以楊業素來熟悉邊境事務,因此又遷升他為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有一次,契丹派兵侵入雁門關,楊業帶領幾千騎兵從西陘出發,沿著小路來到雁門關北邊的關口,從背後勐擊契丹兵卒,契丹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楊業因為戰功又被升為雲州觀察使,仍判鄭州、代州。從此以後,契丹只要望見楊業的旌旗,就會主動引退。戍邊的主要將領大多忌妒他,有的甚至暗地裡向太宗上疏指斥楊業的不是,太宗看後都不予理睬,把它們封好後一同交付給楊業本人。

  雍熙三年(986),宋王朝大舉北征,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雲、應路行營都部署,楊業為潘美的副將,又以王侁、劉文裕率兵加以接濟。各路軍馬相繼攻下了雲、應、寰、朔四州。不久,太宗下詔讓四州的民眾內遷,並令潘美等用軍隊護送。當時,契丹的國母蕭氏,與大臣耶律漢寧等率兵十多萬,再次攻陷了寰州。楊業於是對主帥潘美等說:“現在遼軍氣勢很盛,應該避其鋒銳。朝廷只是命令爭取這幾個州郡的民眾,只要領兵從大石路出來,先派人秘密地告訴雲州、朔州的守將,等到大軍離開代州的時候,讓雲州的民眾先出來。然後我們的軍隊進駐應州,契丹肯定會來阻擋,這樣便可讓朔州的民眾出城。之後我們的軍隊直奔石碣谷,並派遣一千多名弓箭手守住谷口,用騎兵從中路支持,這樣,三州的民眾,便可萬無一失了。”王優當即反對說:“率領幾萬精兵而如此懼怕敵人,肯定會遭人笑話,倒不如從雁門關的北川直接向敵方發動進攻。”劉文裕對王侁的意見表示贊同。楊業堅持認為這樣不可以。王優便挑釁地說:“您向來被稱為無敵,現在看見敵人氣勢囂張,您卻逗留不戰,是不是有反叛之心呢?”楊業迫不得已,只好違背自己的意願,主動請纓,擔任前鋒。將要出征的時候,流著眼淚對潘美說:“這次出戰肯定會不利,不過既然各位將領都以為我是貪生怕死而避讓敵人,那麼我就請求擔任先鋒,以表達我對朝廷的忠心。”接著又指著陳家谷口說:“您和各位將領應當在那個地方部署步兵和弓箭手,作為支持,等到我轉戰到這個地方,您就下令夾擊敵人而營救我們,否則,我方將會全軍覆沒。”

  潘美和王優於是率領士兵部署在陳家谷口。過了幾個時辰,王倪派人登上托邏台瞭望,契丹佯裝敗走,王優想爭戰功,隨即率領部下離開谷口。潘美不能制止,於是也令部隊沿著灰河的西南方向行進了二十里。頃刻,王倪聽說楊業戰敗,馬上又揮兵逃遁。楊業孤軍奮戰,從中午戰到傍晚,果然來到陳家谷口。楊業一看谷口空蕩無人,撫膺大哭。只好率領部下再次全力出擊,在自己身上有幾十處傷口,士卒將盡的情況下,楊業還親手殺了百來個敵人。後來,因為戰馬遭受重傷,不能前進而被敵人俘獲,楊業的兒子延玉也英勇戰死。楊業於是嘆息說:“我為奸臣所追,以致戰敗,還有什麼臉面活著呢?”因此絕食三天而死。楊業死後,太宗深為痛惜,並下詔褒獎。王優、劉文裕則受到了嚴厲的處罰。

  楊業為將忠烈武勇,頗有智謀,又能和士卒同甘苦,所以深受部下的愛戴。朔州戰敗後,他的部下還殘存一百多人,楊業對他們說:“你們都有父母妻子,和我一同戰死也於事無補,倒不如各自逃命去吧。”部下淚流沾襟,卻沒有一個肯離去,因此沒有一個生還的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