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建隆四年(963),宋王朝征伐蜀國,沈倫被任為隨軍水陸轉運使。蜀平後,大將王全斌、崔彥遠進入成都,巧取強奪民家的玉帛子女,沈倫卻獨居佛寺,只吃素食,有人把珍異奇巧的寶物進獻給他,都被他嚴詞拒絕了。還朝,沈倫囊中所有,僅僅是幾捲圖書而已。太祖知道後,於是貶斥了王全斌等,以沈倫為戶部侍郎,樞密副使。

  起初,沈倫居第簡陋,但他淡然處之。當時的權貴大多違犯禁市,買來秦、隴間採伐的高大樹木,營造自己的私人住宅,籌事情敗露後,才向太祖啟奏。沈倫因為母親的緣故,也曾買了這樣的木材營建佛寺,於是也向太祖上奏。太祖笑著說:“你哪兒犯禁令了?”又知道沈倫沒有營造私第,便派遣中使按照指示,給沈倫營建私宅。沈倫又私下對使者說,但願規模狹小一點,使者告訴太祖,太祖也就依從了沈倫的意見。

  沈倫為官“清介醇謹”,還表現在他擔任宰相的時候,如果遇到饑荒歲月,鄉閭鄰居向他借糧的,都會借給他們,累計超過了千斛,一年後,沈倫卻把所有的借券都給焚燒了。

  宋太宗為什麼說“蒙正氣量,我不如”

  呂蒙正,字聖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太平興國二年(977),呂蒙正以進士第一名的成績登第。不久,即升遷為都官郎中,人為翰林學士,又升為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著他譏諷說:“這就是參知政事嗎?”蒙正假裝沒有聽到,便走了過去。同僚為蒙正抱不平,於是詰問那位朝士的姓名,蒙正急忙阻止他們說:“假如一旦知道他的姓名,那麼終身都不能忘懷,倒不如不知道更好。”當時的人由此都非常佩服他的度量。

  李肪罷相,呂蒙正得拜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平章事。蒙正為人平和寬簡,名望很高,以正道為己任,遇事敢言,討論時政時,他認為有不妥處,會堅決地宣稱不可以,太宗於是讚賞他沒有隱諱。趙普作為開國元勛,而蒙正只是後進,二人共同擔任相位,趙普也對蒙正頗為推許。

  太宗曾經設宴,蒙正侍候左右,太宗對他說:“五代以來,生靈塗炭,當時都說再也不會有什麼太平日子了。而我鞠躬盡瘁,日理萬機,達到今天這樣的繁盛,於是知道興衰治亂乃在於人事。”蒙正從席位上站起來說:“皇上所在的地方,各色人馬都聚集在這裡,因此特別繁盛。但我曾看到都城外不出幾里的地方,因為饑寒交迫而死亡的人,實在不少,所以,並不是全國都這麼繁盛。還望皇上更多地體察民情,這才是蒼生的大幸。”太宗神色忽變,沉默了下來。蒙正卻若無其事地回到自己的席位,同僚都讚嘆他直率。

  有一次,太宗打算派遣使節出使契丹,詔諭中書挑選人才,呂蒙正推薦了一人,太宗不許。過了幾天,太宗連續問了蒙正三次,蒙正三次都以這個人作答。太宗說:“您為什麼這樣偏執呢?”蒙正回答說:“我並不是偏執,大概是皇上您沒有理解我。”接下來呂蒙正又說:“這個人可以出使,其他的人都不及他。我不想用諂媚之道,隨便依從皇上您的意願而耽誤國家大事。”同僚都為他捏了一把冷汗。太宗退朝後對左右說:“蒙正氣量,我不如。”於是用蒙正所推薦的那個人出使契丹,果然十分稱職。

  為什麼說溫仲舒與寇準並稱“溫寇”

  溫仲舒(944~1010),字秉陽,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太平興國二年(977),溫仲舒進士及第。端拱三年(989),被拜工部郎中、樞密直學士,知三班院。這年秋天,出現彗星,太宗以為不詳,於是在別殿召見群臣商議。溫仲舒上言,認為這是因為朝廷平定太原以來,戰禍連年,黃河以北農桑廢棄,而賦稅卻不斷增加,因此民生凋敝,戶口銳減。所以溫仲舒勸諫太宗推恩保民。太宗深為讚賞,下令罷免了黃河以北的所有賦稅。

  淳化四年(993),溫仲舒出知秦州。秦州人口雜居,有羌、戎等少數民族,聚居在渭河以南。當時的大洛、小洛門寨出產木質優良的木材,都被這些少數民族所占據。朝廷每年派兵卒到此採伐樹木供給京師,都必須先向這些少數民族獻納錢財,即便如此,還是經常遭到搶奪,甚至殺掠,因此成了大患。溫仲舒到任後,馬上在這些少數民族的關鍵部位部署兵力,並以恩威誠信告諭當地少數民族的首領,因此許多部落紛紛獻地,歸附朝廷。不久,溫仲舒又把他們的部落遷移到了渭河以北,並且創建軍事基地,以限制他們的擴展。當地的民眾很感激他的恩惠,把他繪成畫像加以祭祀。

  溫仲舒為人敏於應酬。少年時與呂蒙正相交很厚,又是同年登第。溫仲舒開始時仕途不暢,廢棄多年,呂蒙正位居中書,極力引薦他。等到溫仲舒被任用後,反而攻擊呂蒙正,因此被人鄙薄。又因為溫仲舒自從被拜右正言開始,到兩度出任樞密使止,都與寇準同進,所以被當時的人並稱為“溫寇”。

  為什麼說陳恕是“宋人能吏之首”

  陳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今江西南昌)人。太平興國二年(977)進士,被任為大理評事,通判洪州。陳恕以洪州為自己家鄉推辭。改任澧州。澧州自從唐末以來,都為節度藩鎮共同管轄,當地官吏因為這種管理體制上的混亂,而大多作奸犯科,違法亂紀。陳恕到任後,除掉了這積澱已久的種種弊端,郡中的人都稱他英明果決,因此以吏才聞於當時。後被召為河北東路營田制置使,太宗問他有關農戰的情況,陳恕回答道:“古代的士兵都出自農民,沒有敵人就耕田,有敵人來了就作戰。現在的士兵都來自於招募,衣食供給都來自官府,如果讓他們既要抵抗敵人,又要耕種田地,萬一有什麼變化,那就後悔莫及了。”太宗於是打消了讓士兵耕作的念頭。不久,陳恕知代州,入判吏部選事,拜鹽鐵使。陳恕很有計謀,將以前的弊病統統去掉,太宗非常器重他,在宮殿的柱壁親筆題詞“真鹽鐵陳恕”。隨即被遷升為給事中、參知政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