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頁
第四十六章
宋太宗為什麼說“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
寇準(961~1023),字平準,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寇準年少英邁,通曉《春秋》三傳,十九歲中進士第。太宗取士有一個習慣,中進士者必須當面考核,年紀太小的人往往會被斥退。寇準進士及第前,有人便教寇準增加年齡,寇準憤怒地說:“我正處進取之際,怎麼能夠欺君罔上呢?”中第後,被太宗授為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不久,擢為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寇準曾在宮殿中上奏陳事,言語不合太宗的旨意,太宗憤怒地站了起來,寇準拉住太宗的龍袍,讓太宗重新坐了下來,事情解決了,才讓太宗離去。太宗事後非常嘉賞他,曾對左右說:“我得寇準,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樣。”
淳化二年(991)春天,大鬧旱災,太宗召見近臣談論時政得失,其他大臣都認為這是天命,唯獨寇準認為這是刑罰不公平導致的。太宗極為生氣,拂袖進入禁宮。頃刻,又召見寇準問其不平具體表現在哪裡?寇準說:“陛下如果把二府之官召來,我便把這件事說出來。”太宗即令二府官員王沔入殿,寇準於是說:“不久前祖吉、王淮都違法受賄,祖吉受賄少而被誅,王淮因為是參知政事王沔的弟弟,受賄至千萬,只是杖打一頓,仍然恢復了他的官職,這難道還公平嗎?”太宗責問王沔,王沔叩頭謝罪,因此太宗知道寇準可以大用。隨即便拜寇準為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寇準與張遜一向不和。有一天,寇準與溫仲舒同行,在路上碰到一位狂夫高呼寇準萬歲,判左金吾王賓與張遜相友善,所以把這件事告訴了張遜,張遜立即向太宗稟奏。寇準讓溫仲舒作證,張遜則讓王賓啟奏,爭執特別激烈,互揭短處,太宗發怒,貶謫了張遜,寇準也罷知青州。太宗素來器重寇準,寇準外任後,太宗頗為想念,常常鬱鬱不樂,曾對左右說:“寇準在青州還好嗎?”左右回答道:“青州是一個好地方,應該不會很苦。”過了幾天,又問這個同樣的問題。左右揣知太宗想召還寇準,於是對太宗說:“陛下時刻不忘寇準,聽說寇準每天縱酒,不知是否也在想念陛下?”太宗不語。第二年,仍拜寇準為參知政事。
至道元年(995),太宗又加封寇準給事中。當時太宗在位已經很久,馮拯等上疏乞立儲君,太宗頗為惱火,把馮拯貶斥到嶺南,朝廷內外再也沒有誰敢議論這事。寇準剛從青州召還,入見太宗,太宗便迫不及待地詢問寇準:“我的諸多兒子中到底哪一位可以繼承皇位?”寇準回答道:“陛下為天下選擇未來的君主,與婦人、宦官謀議,這不可以;與親信的大臣謀議,也不可以;這件事只有陛下您自己單獨決定。”太宗沉思了許久,屏退左右,對寇準說:“襄王可以嗎?”寇準說:“知子莫如父,陛下既然認為可以,願立即決定。”太宗於是立襄王為皇太子。廟祭回來的路上,京師的人們夾道歡慶,說:“真是少年天子。”太宗聽後不高興,召見寇準說:“人心忽然之間全都歸屬太子,我將處於怎樣的位置?”寇準稱賀道:“這才是國家的福祉。”太宗才高興起來。
至道二年(996),太宗在南郊祭天,朝廷內外的官員都得加官晉爵。寇準平時看中的官員,大多得到了請要的官職。馮拯憤怒,上奏太宗寇準擅權專任,又上陳嶺南官吏升遷不平的事實。廣東轉運使康戩也上言說呂端、張洎、李昌齡都是寇準引薦,因此寇準得以胡作非為,敗亂朝政。太宗於是引見寇準,並說到馮拯的上奏,寇準自我辯解。太宗說:“如果是廷辯,那麼你便有失執政的大體。”寇準仍然力爭不已,又拿了中書省的判決來到太宗面前,太宗更加不高興,因而嘆道:“鼠雀都能知道人的意思,何況是人呢?”因此謫寇準知鄧州。
為什麼說丁謂“幾敗國家”
丁謂(966~1037),字謂之,蘇州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丁謂年少時與孫何友善一同拿著文章去拜謁當時的文壇盟主王禹偁,王禹偁大為驚賞,認為自唐韓愈、柳宗元後,二百年間始有此作。所以當時人將他與孫何並稱“孫丁”。淳化三年(992),丁謂登進士甲科,被任為大理評事、通判饒州。景德五年(1008),丁謂因防河有功,被封為權三司使,掌管財政大權。
大中祥符初(1008),真宗商議封禪泰山,未作出決定,真宗問丁謂經費是否夠用,丁謂回答說有餘,因此封禪之事得以最終確定。接著,真宗又準備修建玉清昭應宮,以存放“天書”。對此,許多官員上諫反對。真宗召見丁謂詢問,丁謂說:“陛下擁有天下之富,建築一宮侍奉上帝,用來祈禱陛下的後代。如果群臣中還有誰反對,就這樣回答他。”宰相王旦秘密上疏勸諫,真宗如法回答,王旦再也不敢議論了。後來,祭祀汾陰,修建會靈觀,再建景靈宮等,丁謂都擔任了主要的角色,浪費了不少朝廷的財政開支。
真宗天禧三年(1019)六月,王欽若因事罷相,寇準再次入相。丁渭本來是寇準的門生,這時已當上參知政事,並且事奉寇準非常謹慎。有一次,同僚會餐,羹湯沾到了寇準的鬍鬚上,丁謂立刻起身,來到寇準跟前仔細地把它擦乾淨。寇準很厭惡他的為人,便譏笑他說:“參知政事是朝廷的重臣,怎麼能夠為上司擦鬍鬚呢?”丁謂因此懷恨在心,伺機報復。天禧四年(1120),寇準欲以太子監國,由於計劃不太周密,被丁謂等告發寇準試圖謀反,寇準因此被貶到嶺南,丁謂最終爬上宰相的位置。
宋太宗為什麼說“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
寇準(961~1023),字平準,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寇準年少英邁,通曉《春秋》三傳,十九歲中進士第。太宗取士有一個習慣,中進士者必須當面考核,年紀太小的人往往會被斥退。寇準進士及第前,有人便教寇準增加年齡,寇準憤怒地說:“我正處進取之際,怎麼能夠欺君罔上呢?”中第後,被太宗授為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不久,擢為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寇準曾在宮殿中上奏陳事,言語不合太宗的旨意,太宗憤怒地站了起來,寇準拉住太宗的龍袍,讓太宗重新坐了下來,事情解決了,才讓太宗離去。太宗事後非常嘉賞他,曾對左右說:“我得寇準,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樣。”
淳化二年(991)春天,大鬧旱災,太宗召見近臣談論時政得失,其他大臣都認為這是天命,唯獨寇準認為這是刑罰不公平導致的。太宗極為生氣,拂袖進入禁宮。頃刻,又召見寇準問其不平具體表現在哪裡?寇準說:“陛下如果把二府之官召來,我便把這件事說出來。”太宗即令二府官員王沔入殿,寇準於是說:“不久前祖吉、王淮都違法受賄,祖吉受賄少而被誅,王淮因為是參知政事王沔的弟弟,受賄至千萬,只是杖打一頓,仍然恢復了他的官職,這難道還公平嗎?”太宗責問王沔,王沔叩頭謝罪,因此太宗知道寇準可以大用。隨即便拜寇準為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寇準與張遜一向不和。有一天,寇準與溫仲舒同行,在路上碰到一位狂夫高呼寇準萬歲,判左金吾王賓與張遜相友善,所以把這件事告訴了張遜,張遜立即向太宗稟奏。寇準讓溫仲舒作證,張遜則讓王賓啟奏,爭執特別激烈,互揭短處,太宗發怒,貶謫了張遜,寇準也罷知青州。太宗素來器重寇準,寇準外任後,太宗頗為想念,常常鬱鬱不樂,曾對左右說:“寇準在青州還好嗎?”左右回答道:“青州是一個好地方,應該不會很苦。”過了幾天,又問這個同樣的問題。左右揣知太宗想召還寇準,於是對太宗說:“陛下時刻不忘寇準,聽說寇準每天縱酒,不知是否也在想念陛下?”太宗不語。第二年,仍拜寇準為參知政事。
至道元年(995),太宗又加封寇準給事中。當時太宗在位已經很久,馮拯等上疏乞立儲君,太宗頗為惱火,把馮拯貶斥到嶺南,朝廷內外再也沒有誰敢議論這事。寇準剛從青州召還,入見太宗,太宗便迫不及待地詢問寇準:“我的諸多兒子中到底哪一位可以繼承皇位?”寇準回答道:“陛下為天下選擇未來的君主,與婦人、宦官謀議,這不可以;與親信的大臣謀議,也不可以;這件事只有陛下您自己單獨決定。”太宗沉思了許久,屏退左右,對寇準說:“襄王可以嗎?”寇準說:“知子莫如父,陛下既然認為可以,願立即決定。”太宗於是立襄王為皇太子。廟祭回來的路上,京師的人們夾道歡慶,說:“真是少年天子。”太宗聽後不高興,召見寇準說:“人心忽然之間全都歸屬太子,我將處於怎樣的位置?”寇準稱賀道:“這才是國家的福祉。”太宗才高興起來。
至道二年(996),太宗在南郊祭天,朝廷內外的官員都得加官晉爵。寇準平時看中的官員,大多得到了請要的官職。馮拯憤怒,上奏太宗寇準擅權專任,又上陳嶺南官吏升遷不平的事實。廣東轉運使康戩也上言說呂端、張洎、李昌齡都是寇準引薦,因此寇準得以胡作非為,敗亂朝政。太宗於是引見寇準,並說到馮拯的上奏,寇準自我辯解。太宗說:“如果是廷辯,那麼你便有失執政的大體。”寇準仍然力爭不已,又拿了中書省的判決來到太宗面前,太宗更加不高興,因而嘆道:“鼠雀都能知道人的意思,何況是人呢?”因此謫寇準知鄧州。
為什麼說丁謂“幾敗國家”
丁謂(966~1037),字謂之,蘇州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丁謂年少時與孫何友善一同拿著文章去拜謁當時的文壇盟主王禹偁,王禹偁大為驚賞,認為自唐韓愈、柳宗元後,二百年間始有此作。所以當時人將他與孫何並稱“孫丁”。淳化三年(992),丁謂登進士甲科,被任為大理評事、通判饒州。景德五年(1008),丁謂因防河有功,被封為權三司使,掌管財政大權。
大中祥符初(1008),真宗商議封禪泰山,未作出決定,真宗問丁謂經費是否夠用,丁謂回答說有餘,因此封禪之事得以最終確定。接著,真宗又準備修建玉清昭應宮,以存放“天書”。對此,許多官員上諫反對。真宗召見丁謂詢問,丁謂說:“陛下擁有天下之富,建築一宮侍奉上帝,用來祈禱陛下的後代。如果群臣中還有誰反對,就這樣回答他。”宰相王旦秘密上疏勸諫,真宗如法回答,王旦再也不敢議論了。後來,祭祀汾陰,修建會靈觀,再建景靈宮等,丁謂都擔任了主要的角色,浪費了不少朝廷的財政開支。
真宗天禧三年(1019)六月,王欽若因事罷相,寇準再次入相。丁渭本來是寇準的門生,這時已當上參知政事,並且事奉寇準非常謹慎。有一次,同僚會餐,羹湯沾到了寇準的鬍鬚上,丁謂立刻起身,來到寇準跟前仔細地把它擦乾淨。寇準很厭惡他的為人,便譏笑他說:“參知政事是朝廷的重臣,怎麼能夠為上司擦鬍鬚呢?”丁謂因此懷恨在心,伺機報復。天禧四年(1120),寇準欲以太子監國,由於計劃不太周密,被丁謂等告發寇準試圖謀反,寇準因此被貶到嶺南,丁謂最終爬上宰相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