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同時,又是什麼原因最後使神宗寬恕了蘇東坡?據說此案也驚動了內宮,由於文才與名聲,宮中上下也早知蘇軾之名。尤其是仁宗曹皇后在病重之際還想到此事,神宗原想為了祖母病情的好轉而進行一次大赦,曹太后卻說:“當初仁宗主持科舉,回宮曾高興地說:‘吾今又為子孫得到太平宰相兩人。’就指蘇軾兄弟。現在你難道要把他殺掉嗎?不需赦天下兇惡,但放了蘇軾足矣。”神宗只得聽命。

  或說眾臣的救助與說情,也起了相當的作用。大臣張方平、范鎮曾上書援救。弟弟蘇轍為懇求神宗免哥哥一死,上書乞納在身官職,以贖兄之罪。變法派官員中也有不同態度者,如宰相吳充就對神宗說:“曹操尚能容忍禰衡,陛下為什麼不能容一蘇軾呢?”王安石的弟弟、中書舍人王安禮也勸神宗不要殺蘇軾。據說,連王安石也說了句“豈有盛世而殺才士乎”的話,傳到神宗的耳中,才最後決定寬恕蘇軾。

  或說還是太祖誓碑起了一定作用,神宗不敢開本朝殺士大夫的先例,怕被後人指責。此外,神宗也頗賞識東坡的才華。據說蘇軾在獄中自感凶多吉少,便作《寄子由》二首以囑託後事,其第二首寫道: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人間未了因。

  其兄弟訣別之深情,使人讀了悽然淚下,神宗讀後也大動惻隱之心,加上本來並無殺意,所以最後的處分是:責受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

  這場冤獄雖然結束了,但蘇軾於其中所受的迫害與侮辱應是無法忘懷的。甚或後世士大夫提起這件詩案,都會談虎色變。由於它是王安石變法所引發的,那麼蘇軾與王安石是否進一步勢不兩立了呢?歷史的回答卻是否定的。

  元豐三年(1080)二月,蘇東坡抵達黃州,過起謫居生活。這個富有理想、富有才華、更富事業心的知識分子,在困厄中艱難度日,其文學創作還走出了一個小高潮。四年後,神宗下詔:“蘇軾量移汝州(今河南臨汝)。”蘇軾只得別離黃州,坐船上路。經過江州、高安諸地,道過金陵,通過幾個朋友的斡旋與安排,在那裡會見了王安石。

  這是元豐七年(1084)的七月,艷陽高照,氣候頗熱。蘇東坡在朋友的陪同下,上蔣山謁見王安石,已經六十四歲的王安石也熱情接待了這位比他小十六歲的後輩。有的說是王安石野服乘驢到船上與蘇軾相見,然後相游蔣山。十四年來,兩人各處異地,未曾一晤。朝廷政壇也已今非昔比,主要是兩人在政壇中的地位都已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這兩位過去曾經相互對立的政敵,如今拋卻了從前的不愉快,開始握手言歡。東坡與安石同游數日,共覽江山之勝,盡論文章學術,互作詩詞唱和,甚或談佛說禪,氣氛相當融洽。

  王安石對蘇軾當然不無成見,不過也看好東坡的文學天才,愛讀蘇軾的詩文。如對東坡所作《錢氏表忠觀碑》一文,認為“絕似西漢”,“直須與子長馳騁上下”。在讀到東坡的詩句“峰多巧障日,江遠欲浮天”時,撫幾而嘆:“老夫平生作詩,無此一句。”讀完蘇軾在黃州所作《勝相院藏經記》後,稱讚道:“子瞻,人中龍也!”所以在文壇上,王安石也是當時最了解蘇軾的天份,並能給予高度評價的人物之一。

  蘇軾反對新法,對王安石的一些詩文也時有揶揄,如安石《字說》謂:“坡者,土之皮也。”蘇軾以“滑者,水之骨也”相譏。但通過十幾年來的觀察,對王安石的個人人品,尤其是安石在文章學術方面的成就,還是能實事求是地給予肯定,曾說:“王氏之文未必不佳。”當他讀到王安石的詞《桂枝香·金陵懷古》,也讚嘆道:“此老乃野狐精也。”所以兩人在文章學術方面應是同路人,仍有相當多的共同語言。當時王安石大病初癒,就舍宅作寺,又約蘇軾卜居秦淮河邊,東坡也不無感激地在和安石的《北山》詩中說: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看來此次會見,兩人在感情上有所溝通。王安石曾嘆道:“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東坡在離開金陵後,曾寫給王安石兩封信。王安石也給東坡回了信,勸他“跋涉自愛”。但兩人是否已盡釋前嫌了呢?似乎也未必。王安石謝世後,由蘇軾替朝廷撰寫“制詞”《王安石贈太傅》,南宋還是有人以為:“此雖褒詞,然其言皆有微意。”尤其是制詞中對王安石變法諸事避而不談,說明蘇軾對此問題採取了保留的態度。蘇軾又作“制詞”《呂惠卿責授建寧軍節度副使》,對呂惠卿是持譴責和否定的態度,有人以為也“都是把王安石包括在內加以指斥的。”不過,元祐更化時,司馬光欲全廢新法,而蘇東坡卻又主張對新法“較量利害,參用所長”,如對免役法如何存利去害,與司馬光爭得面紅耳赤。

  總之,蘇、王兩人的關係,確實極為微妙,迷霧不少,令人無法看透。

  史官為何以曹彬為“宋良將第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