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頁
淳熙二年(1175)四月,湖北路茶農、茶販在賴文政領導下,正式舉起義旗,公開與官府進行殊死的戰鬥。這支約幾百人隊伍由湖北突入湖南,多次打敗官軍,六月轉攻江西,在吉州永新縣山區與官軍進行游擊戰,依靠山谷叢林和民眾的支持與官軍周旋。不久又進入廣東,嶺南地區為之大震,朝廷接連派官兵堵截追殺,都遭失敗。起義軍又回兵江西永新山區,因這裡已有民眾基礎,起義軍如魚得水,活動“詭秘莫測”。
七月,朝廷任用辛棄疾為江西提點刑獄,節制諸軍進行鎮壓。辛棄疾派出敢死勁旅,深入山區搜捕,起義軍在軍事上陷於被動,傷亡較大,軍心動搖。辛棄疾乘機派人到義軍中進行勸降,很快把賴文政誘騙到江州,加以殺害,平定了這次起義。
不過,羅大經的《鶴林玉露》卻有與眾不同的說法,他講:“自古盜賊如黃巢、儂智高,敗績之後,皆能脫身。”賴文政起兵時已六十多歲,足智多謀,他早就估計成事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暗中尋訪相貌類己的替身,後得一個靠賣煎油餅為生的劉四,長相酷似自己,便一直帶在身邊執役。辛棄疾率精銳官軍與義軍角斗,義軍力量不支而退敗,賴文政率幾個首領被迫到官軍營壘請降,約定不日束兵投誠。回來後,賴文政對部下說:“看辛提刑的眼色,他必將殺我。”於是想趁夜逃遁,部下不同意。賴文政則說:“難道想割我首級?去投降也是死,不過先後數日罷了。”部下也不忍心下手,於是賴文政斬了劉四的首級,冒充是自己的頭,派人獻給官軍,自己卻乘亂逃走了。最後約有七百餘人向官府投降,而被官軍改編。辛棄疾始終不知其首級是賴文政替身的,以全勝向朝廷報捷。
如果羅大經所說屬實,那麼辛棄疾誘殺的竟是煎油餅的劉四,賴文政最終得以逃脫。古代農民起義軍的首領居然會採用如此詭秘的手段:用替身來避禍,真讓人驚嘆不已。不過,此說也只此孤證,很可能是當地民眾出於對起義軍的懷念而編造出來的,羅大經取於道聽途說而已。歷史的真相到底如何,恐怕只有上帝知道了。大宋王朝的全面解讀趙廷美、盧多遜謀篡案此獄案是繼宋初金匱之盟、斧聲燭影兩大疑案後的延續,到底是趙廷美、盧多遜陰謀篡位,還是宋太宗、趙普刻意謀害,以完成太宗皇位的一脈單傳,從史書上我們已很難找到歷史原本的答案,不過讀者可以自己進行理性的判斷。在這些疑案中,令人深感震撼的是:在皇位權力前面,即使是父子兄弟,人性也已完全泯滅。
據《續資治通鑑長編》和《宋史》有關傳記等史書記載。太平興國七年(982)三月的一天,風和日麗,宮中金明池、水心殿落成,宋太宗正準備召宗室成員泛舟遊覽。突然,有官員密告:秦王趙廷美欲於此時行刺皇上;若不得手,再詐稱病於府第,候太宗車駕臨省,再作亂以篡位。太宗聽罷大怒道:“朕尚強壯,秦王何性急乃爾!”冷靜一想,又不忍暴露其事,以敗壞皇家宗室的名聲。遂下詔罷去廷美的開封府尹官職,出為西京(今河南洛陽)留守。為掩人耳目,還賜給御弟裘衣、犀帶、銀錢、絹彩諸物,差樞密使曹彬代皇上給廷美餞行。同時,褒獎兩位同告秦王陰謀的官員,如京使柴禹錫遷樞密副使,翰林副使楊守一遷樞密都承旨,也貶降了一批與廷美友善的官員。
此事一發,宰相趙普很快上密疏,告宰相盧多遜與秦王暗中交通諸事。太宗覽奏章後,立即下詔將盧多遜及有關屬官、秦王府小吏等統統逮捕入獄,命翰林學士承旨李防等官員組成特別法庭,嚴加審理。案犯很快招供伏罪,盧多遜承認曾多次遣官以中書機要密告秦王府,去年還令屬下傳話給秦王說:“願宮車(指太宗)早晏駕,盡心事大王(指秦王)。”廷美也回告之:“卿言正合我意。”並私贈盧多遜弓箭等物。還有秦王府小吏恣橫不法諸事,法官們一一結案具狀奏上。太宗再召文武大臣集議朝堂,太子太師王溥等74位官員聯名奏議,要求對此大逆不道之案嚴懲不貸,宜行誅滅之刑以正朝章。最後,朝廷定案判決:削奪盧多遜官爵,並同其家屬流放崖州(今海南島)。有關屬官、秦王府小吏數人並斬首於都門之外,籍沒家產,其親屬也流配海島。趙廷美則被勒令歸私第,他的兒女不再稱皇子皇女。朝中凡與廷美、多遜有關係的皇親國戚、各級官員,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刑罰和貶黜,相關的勢力被徹底掃盡。
其後,趙普又唆使知開封府李符上奏,謂廷美雖已謫居西京,但仍不思悔過,怨恨不已,應徙流遠郡,以防他變。太宗見疏,遂降詔貶廷美為涪陵縣公,房州安置。房州位於今湖北房縣,地處大巴山區,不但遠離東京開封,且偏僻荒涼人煙稀少。雍熙元年(984),廷美至房州,太宗還派出親信為房州地方官以日夜監視,廷美被軟禁而沒有行動自由,憂悸成疾而死,時年三十八歲。太宗聽說,嗚咽流涕著說:“廷美自少剛愎,長益兇惡。朕以同胞至親,不忍置之於法,使居房陵,冀其思過。方欲推恩復舊,遽然殞逝,傷痛奈何!”其悲泣之情,感動左右。次年,盧多遜也病卒於海南島,終年五十二歲。
此案從表面上看,有好些個官員一起告密,還有那麼多官員共同審訊和朝堂集議,趙廷美與盧多遜欲政變謀篡似乎已屬實無疑。其實該案有相當複雜的背景故事,絕非上述史書記載的如此簡要和單純。
七月,朝廷任用辛棄疾為江西提點刑獄,節制諸軍進行鎮壓。辛棄疾派出敢死勁旅,深入山區搜捕,起義軍在軍事上陷於被動,傷亡較大,軍心動搖。辛棄疾乘機派人到義軍中進行勸降,很快把賴文政誘騙到江州,加以殺害,平定了這次起義。
不過,羅大經的《鶴林玉露》卻有與眾不同的說法,他講:“自古盜賊如黃巢、儂智高,敗績之後,皆能脫身。”賴文政起兵時已六十多歲,足智多謀,他早就估計成事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暗中尋訪相貌類己的替身,後得一個靠賣煎油餅為生的劉四,長相酷似自己,便一直帶在身邊執役。辛棄疾率精銳官軍與義軍角斗,義軍力量不支而退敗,賴文政率幾個首領被迫到官軍營壘請降,約定不日束兵投誠。回來後,賴文政對部下說:“看辛提刑的眼色,他必將殺我。”於是想趁夜逃遁,部下不同意。賴文政則說:“難道想割我首級?去投降也是死,不過先後數日罷了。”部下也不忍心下手,於是賴文政斬了劉四的首級,冒充是自己的頭,派人獻給官軍,自己卻乘亂逃走了。最後約有七百餘人向官府投降,而被官軍改編。辛棄疾始終不知其首級是賴文政替身的,以全勝向朝廷報捷。
如果羅大經所說屬實,那麼辛棄疾誘殺的竟是煎油餅的劉四,賴文政最終得以逃脫。古代農民起義軍的首領居然會採用如此詭秘的手段:用替身來避禍,真讓人驚嘆不已。不過,此說也只此孤證,很可能是當地民眾出於對起義軍的懷念而編造出來的,羅大經取於道聽途說而已。歷史的真相到底如何,恐怕只有上帝知道了。大宋王朝的全面解讀趙廷美、盧多遜謀篡案此獄案是繼宋初金匱之盟、斧聲燭影兩大疑案後的延續,到底是趙廷美、盧多遜陰謀篡位,還是宋太宗、趙普刻意謀害,以完成太宗皇位的一脈單傳,從史書上我們已很難找到歷史原本的答案,不過讀者可以自己進行理性的判斷。在這些疑案中,令人深感震撼的是:在皇位權力前面,即使是父子兄弟,人性也已完全泯滅。
據《續資治通鑑長編》和《宋史》有關傳記等史書記載。太平興國七年(982)三月的一天,風和日麗,宮中金明池、水心殿落成,宋太宗正準備召宗室成員泛舟遊覽。突然,有官員密告:秦王趙廷美欲於此時行刺皇上;若不得手,再詐稱病於府第,候太宗車駕臨省,再作亂以篡位。太宗聽罷大怒道:“朕尚強壯,秦王何性急乃爾!”冷靜一想,又不忍暴露其事,以敗壞皇家宗室的名聲。遂下詔罷去廷美的開封府尹官職,出為西京(今河南洛陽)留守。為掩人耳目,還賜給御弟裘衣、犀帶、銀錢、絹彩諸物,差樞密使曹彬代皇上給廷美餞行。同時,褒獎兩位同告秦王陰謀的官員,如京使柴禹錫遷樞密副使,翰林副使楊守一遷樞密都承旨,也貶降了一批與廷美友善的官員。
此事一發,宰相趙普很快上密疏,告宰相盧多遜與秦王暗中交通諸事。太宗覽奏章後,立即下詔將盧多遜及有關屬官、秦王府小吏等統統逮捕入獄,命翰林學士承旨李防等官員組成特別法庭,嚴加審理。案犯很快招供伏罪,盧多遜承認曾多次遣官以中書機要密告秦王府,去年還令屬下傳話給秦王說:“願宮車(指太宗)早晏駕,盡心事大王(指秦王)。”廷美也回告之:“卿言正合我意。”並私贈盧多遜弓箭等物。還有秦王府小吏恣橫不法諸事,法官們一一結案具狀奏上。太宗再召文武大臣集議朝堂,太子太師王溥等74位官員聯名奏議,要求對此大逆不道之案嚴懲不貸,宜行誅滅之刑以正朝章。最後,朝廷定案判決:削奪盧多遜官爵,並同其家屬流放崖州(今海南島)。有關屬官、秦王府小吏數人並斬首於都門之外,籍沒家產,其親屬也流配海島。趙廷美則被勒令歸私第,他的兒女不再稱皇子皇女。朝中凡與廷美、多遜有關係的皇親國戚、各級官員,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刑罰和貶黜,相關的勢力被徹底掃盡。
其後,趙普又唆使知開封府李符上奏,謂廷美雖已謫居西京,但仍不思悔過,怨恨不已,應徙流遠郡,以防他變。太宗見疏,遂降詔貶廷美為涪陵縣公,房州安置。房州位於今湖北房縣,地處大巴山區,不但遠離東京開封,且偏僻荒涼人煙稀少。雍熙元年(984),廷美至房州,太宗還派出親信為房州地方官以日夜監視,廷美被軟禁而沒有行動自由,憂悸成疾而死,時年三十八歲。太宗聽說,嗚咽流涕著說:“廷美自少剛愎,長益兇惡。朕以同胞至親,不忍置之於法,使居房陵,冀其思過。方欲推恩復舊,遽然殞逝,傷痛奈何!”其悲泣之情,感動左右。次年,盧多遜也病卒於海南島,終年五十二歲。
此案從表面上看,有好些個官員一起告密,還有那麼多官員共同審訊和朝堂集議,趙廷美與盧多遜欲政變謀篡似乎已屬實無疑。其實該案有相當複雜的背景故事,絕非上述史書記載的如此簡要和單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