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宋太祖趙匡胤共有五兄弟,太祖是老二。老大光濟和老五光贊早夭。老三光義,即宋太宗,比太祖小十二歲。老四廷美,比太祖小二十歲。三人是一胞同母之兄弟,若按其母杜太后的遺囑,太祖應將其皇位傳給弟弟光義,太宗也應將皇位傳給弟弟廷美,再由廷美傳給太祖之子,如此一直保持年長之君在位,趙家江山便能得以永固。

  趙廷美在太祖時,歷任諸地防禦使、節度使,加檢校太保、侍中、京兆尹諸職。太宗即位後,也讓廷美任開封尹兼中書令,封齊王。從征北漢,改秦王,表明沿用太祖時皇弟尹京的舊制,廷美也基本獲得准皇儲的地位。這一情況其實是太宗最為憂慮的心病。

  宋太宗即位才四五年,太祖的兩個正值青春年華的兒子就雙雙離世。秦王廷美見此情景,心中很不是滋味,便忿忿而言太宗“有負兄恩”。此話傳入太宗耳中,加上一班小人在旁又添油加醬,說秦王驕恣跋扈,將有篡位陰謀,不可不防。太宗本有心病和疑惑,如此一來,兄弟間的猜忌日益加深。

  盧多遜,博學多謀,太祖時頗得信任,屢遷官爵,至拜參知政事(副相)。多遜與宰相趙普不和,每在朝中揭發其短,趙普自然記恨在心。多遜老父親也曾在官場沉浮,深知其中三昧,時已退休在家,聽說兒子與宰相趙普為仇,不禁長嘆道:“趙普是開國元勛,小子無知,輕詆先輩,將來恐不能免禍。反正我已不久於人世,能不親歷此難,還算是僥倖的。”然而,趙普不久因不法事被貶官出京。

  太宗即位之初,盧多遜得拜相執政。趙普回京改任太子太保虛職,多遜仍多方阻毀,將趙普妹夫奏調廣西邊陲,戰歿邊事,令趙普恨得咬牙切齒。趙普之子承宗官知潭州(今湖南長沙),娶京城官員之女,來開封完婚,未滿月,多遜又奏遣承宗歸任,趙普敢怒不敢言。兩人至此積怨成仇,彼此恨之入骨,不共戴天。

  太平興國六年(981),趙普密奏“金匱之盟”故事,重獲太宗信任,再度拜相,且官爵地位在秦王廷美之上。趙普仰仗太宗的有所依託,權勢一時更勝太祖當年。趙多次諷言要盧多遜引退,多遜雖覺不安,然終不肯就範。接著,就發生了上述大案。

  “斧聲燭影”的傳說已令太宗有弒兄奪位之嫌疑,太宗即位後,太祖之二子又死得不明不白。此案中廷美被貶死房州,其實也始終未見顯罪確情;都說是幾個官員的密告,而拿不出什麼像樣的證據。有關屬官、小吏和證人也都被斬首,來個死無對證。尤其是連太宗的長子楚王元佐都看不下去,為營救四叔而直接向父王申辯,因為他平時與四叔的關係不錯,廷美的死訊傳來,他受刺激而發瘋,後竟縱火焚燒宮廷。太宗在廷美死後,還對他進行一系列的人身攻擊:如《宋史·杜太后傳》明載杜氏生五子,廷美位序老四。太宗卻對宰相們說,廷美是乳母耿氏所生,以貶低廷美的出身,故意編派出謊言來掩飾自己逼死廷美之行徑,甚至不惜向自己父親的臉上潑髒水。這也讓人懷疑太宗說“廷美自小剛愎,長益兇惡”,諸評價的真實性到底如何?這一連串的問題,絕不是孤立的,因已告訴了人們有關的隱情。

  可以說,宋太宗親自導演了這樁栽贓誣陷親弟弟的冤獄的可能性非常大,《宋史·趙廷美傳》將這一冤獄的主要責任歸咎於趙普,實際上趙普不過是幫凶而已,他乘機除掉了對手盧多遜,終於出了一口惡氣。然而趙廷美是這一獄案的關鍵,廷美不死,太宗就難以傳位給自己的嫡系子孫,元兇應是太宗。然而,史書上依然是趙廷美想搶班奪位,最後自取滅亡的記載,幾乎沒有留下多少冤情的痕跡。在中國歷史上,一些當權者這方面的手段都是相當高明的,使後人根本找不到什麼確鑿的不利於他們的史證,因為其中的關鍵史實早已被篡改,許多事實真相都已隨著歷史的波濤而永遠逝去。

  名相寇準冤獄寇準寇準乃北宋名相,為人豪放而灑脫不拘,為官正直而氣度不俗,敢於犯顏直諫,不畏強權,為世人敬仰。大家知道,北宋澶淵之盟前後,幸虧這位名相處變不驚,力挽狂瀾,堅持真宗親征,宋軍得以略挫遼軍銳氣,最後簽訂城下之盟。百年後就有宋人說:“當年若無寇準,天下已分南北矣!”如此一位功臣,最終卻落得貶死嶺南的下場。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一悲慘結局?寇準自己的行為應承擔多少責任?宋真宗、劉皇后及王欽若、丁謂諸人又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呢?

  太宗朝,寇準已為參知政事(副相)。一天,上朝奏事,寇準所言與太宗之意不合,太宗一怒而起,準備退朝回宮,寇準卻上前牽住御衣,要皇帝冷靜坐下,繼續議事。過後,太宗細細回味其過程,不覺大加讚賞:“朕得寇準,猶李世民(唐太宗)之得魏徵啊!”

  真宗即位後的第七年,即景德元年(1004),寇準拜相執政。適逢遼國二十萬大軍南下侵邊,來勢洶洶,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陽)城下,舉朝驚恐,主守主戰,紛紛不決。寇準力排眾議,堅決主戰。某天早朝,參知政事王欽若提出請皇上駕幸金陵(今江蘇南京)暫避,簽署樞密院事陳堯叟建議皇上避難成都。真宗徵詢寇準意見,寇準厲聲回道:“若採用此二策,則人心崩潰,敵騎深入,天下還能保嗎?何人為陛下畫此策,臣請先斬此人祭旗,然後揮師北伐。”王欽若在一邊聽得面紅耳赤,低頭不敢作聲。寇準又提名王欽若出判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去守前線重鎮,王欽若沒法推辭,只得上路,心中卻記下這筆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