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頁
我這個人天生對現實的東西不大注意,這可能是一種缺陷。我看過林海音的書,她在北京只住了短短的幾年,可是她把北京的大街小巷風土人情都寫得栩栩如生。我在北京生長了二十幾年,那些街道我也都走過,可是好像我什麼都沒有看到,而林海音看到那麼多東西,所以我就覺得我對現實的東西感覺不那麼敏銳。我所感覺敏銳的是詩歌裡面的東西,詩歌裡面的每一個字那種非常微妙的作用我都能感覺到。還不止是詩歌里文字,是詩歌透過文字所表現的生命裡面的感受。我常常關在我那個小研究室裡面,人家都覺得很悶很無聊。而我由於對於詩歌的喜愛,只要打開書本,書本里所反映的古人,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精神、他們的品格一下子真的都活起來了,我就可以沉沒其中,真是自得其樂。
我現在每天做的事情都是與詩詞有關係的,不管是講課、看書還是寫稿子,都是與詩詞有關的。詩詞真的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我在想,等我老得跑不動了,就留在大陸養老。我的小女兒說溫哥華醫療保健、設備都很好,生活環境也好,應該留在溫哥華養老。可是我覺得,留在那裡,沒有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我留在這裡,有很多喜歡詩詞的學生,我們之間有很多共鳴和感應。這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我還可以跟學生在一起,整理我那上千盤的講課錄音。這裡有跟隨我三十年的學生。三十年的師生保持聯繫,這天下還有很多;可是三十年來,我每次講課,這些學生居然還都來聽,我覺得這是很難得的一件事情。我常常問她們,我講的你們都聽過了,可是怎麼還來聽呀?一般來說,教書都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而我這鐵打的營盤還有鐵打的兵!
我在多年前所編寫的《詩馨篇》一書的序言裡說過:“在中國的詩詞中,確實存在有一條綿延不已的感發之生命的長流。”我們一定要有青少年的不斷加入,“來一同沐泳和享受這條活潑的生命之流”,“才能使這條生命之流永不枯竭”。一個人的生命總有走完的一天,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命脈,要依靠年輕一代繼續傳承。
近年來,常常有人問我這些古典的詩詞,對我們現代人有什麼意義?我認為,詩歌的價值在於精神和文化方面。這不是由眼前現實物慾的得失所能夠衡量的。近世紀以來西方資本主義過分重視物質的結果,也已經引起了西方人的憂慮。1987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一位名叫布魯姆(Allen Bloom)的教授,曾經出版了一本轟動一時的著作,題目是《美國心靈的封閉》(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這本書的作者認為,美國今日的學生在學識和思想方面已經陷入了一種極為貧乏的境地,其結果是對一切事情都缺乏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見解。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實在是令人憂慮的。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可喜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萬萬不能丟失了自己民族最淳樸的文化傳統。現在有些人,只會數銀行的存款有多少,房子有幾間;只注重外表的美,爭先恐後去做美容手術;卻不知道,“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只有內心的美才是恆久的。還有一些人,只知道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丟失了最起碼的文明、道德。殊不知情操、品格是自己的操守,不是為別人守的。一個人不能只活在物質世界,那樣的人經不住任何打擊,也經不住任何誘惑。渾渾噩噩一輩子,無法盡到一代人的責任,只是白白浪費了糧食。學人文學科的,更應該擔當起把民族精神命脈傳承下去的責任,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責任,我們要承前啟後,各自負起自己的責任來。不能讓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在我們這一代損毀、丟失。
有人說我在國外生活,溫哥華的氣候又是那麼好,你跑回中國去幹什麼?雖然我在加拿大也有我喜愛的工作,可是在國外工作,不足以完成一個中國古典詩歌教師的使命。因為我們中國文化的根基、傳統是在我們自己本國,要把這個根基和傳統延續下去,必須回到中國,去教中國的學生。人生各有自己的意義和價值,我追求的不是享受安逸的生活,我要把我對於詩歌中之生命的體會,告訴下一代的年輕人。我親自體會到了古典詩歌裡邊美好、高潔的世界,而現在的年輕人,他們進不去,找不到一扇門。我希望能把這一扇門打開,讓大家能走進去,把不懂詩的人接引到裡面來。這就是我一輩子不辭勞苦所要做的事情。
孔子晚年總結自己思想歷程時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七十三歲就死了,他沒有說八十以後怎麼樣,最近有些訪問者常提出這個問題來問我,我的回答是:孔子雖然沒有說過八十以後如何,但我自幼誦讀《論語》,深感其中有一句話似乎可以終身行之者,那就是:“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張候萍按:先生的訪談寫到這裡,我倒是很想引用先生的一首詞,來總結我多年跟隨先生學習訪談後對先生的整體印象,那就是先生在1980年所寫的一首《踏莎行》:
一世多艱,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里。炎天流火劫燒余,藐姑初識真仙子。 谷內青松,蒼然若此,歷盡冰霜偏未死。一朝鯤化欲鵬飛,天風吹動狂波起。
我現在每天做的事情都是與詩詞有關係的,不管是講課、看書還是寫稿子,都是與詩詞有關的。詩詞真的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我在想,等我老得跑不動了,就留在大陸養老。我的小女兒說溫哥華醫療保健、設備都很好,生活環境也好,應該留在溫哥華養老。可是我覺得,留在那裡,沒有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我留在這裡,有很多喜歡詩詞的學生,我們之間有很多共鳴和感應。這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我還可以跟學生在一起,整理我那上千盤的講課錄音。這裡有跟隨我三十年的學生。三十年的師生保持聯繫,這天下還有很多;可是三十年來,我每次講課,這些學生居然還都來聽,我覺得這是很難得的一件事情。我常常問她們,我講的你們都聽過了,可是怎麼還來聽呀?一般來說,教書都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而我這鐵打的營盤還有鐵打的兵!
我在多年前所編寫的《詩馨篇》一書的序言裡說過:“在中國的詩詞中,確實存在有一條綿延不已的感發之生命的長流。”我們一定要有青少年的不斷加入,“來一同沐泳和享受這條活潑的生命之流”,“才能使這條生命之流永不枯竭”。一個人的生命總有走完的一天,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命脈,要依靠年輕一代繼續傳承。
近年來,常常有人問我這些古典的詩詞,對我們現代人有什麼意義?我認為,詩歌的價值在於精神和文化方面。這不是由眼前現實物慾的得失所能夠衡量的。近世紀以來西方資本主義過分重視物質的結果,也已經引起了西方人的憂慮。1987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一位名叫布魯姆(Allen Bloom)的教授,曾經出版了一本轟動一時的著作,題目是《美國心靈的封閉》(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這本書的作者認為,美國今日的學生在學識和思想方面已經陷入了一種極為貧乏的境地,其結果是對一切事情都缺乏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見解。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實在是令人憂慮的。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可喜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萬萬不能丟失了自己民族最淳樸的文化傳統。現在有些人,只會數銀行的存款有多少,房子有幾間;只注重外表的美,爭先恐後去做美容手術;卻不知道,“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只有內心的美才是恆久的。還有一些人,只知道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丟失了最起碼的文明、道德。殊不知情操、品格是自己的操守,不是為別人守的。一個人不能只活在物質世界,那樣的人經不住任何打擊,也經不住任何誘惑。渾渾噩噩一輩子,無法盡到一代人的責任,只是白白浪費了糧食。學人文學科的,更應該擔當起把民族精神命脈傳承下去的責任,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責任,我們要承前啟後,各自負起自己的責任來。不能讓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在我們這一代損毀、丟失。
有人說我在國外生活,溫哥華的氣候又是那麼好,你跑回中國去幹什麼?雖然我在加拿大也有我喜愛的工作,可是在國外工作,不足以完成一個中國古典詩歌教師的使命。因為我們中國文化的根基、傳統是在我們自己本國,要把這個根基和傳統延續下去,必須回到中國,去教中國的學生。人生各有自己的意義和價值,我追求的不是享受安逸的生活,我要把我對於詩歌中之生命的體會,告訴下一代的年輕人。我親自體會到了古典詩歌裡邊美好、高潔的世界,而現在的年輕人,他們進不去,找不到一扇門。我希望能把這一扇門打開,讓大家能走進去,把不懂詩的人接引到裡面來。這就是我一輩子不辭勞苦所要做的事情。
孔子晚年總結自己思想歷程時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七十三歲就死了,他沒有說八十以後怎麼樣,最近有些訪問者常提出這個問題來問我,我的回答是:孔子雖然沒有說過八十以後如何,但我自幼誦讀《論語》,深感其中有一句話似乎可以終身行之者,那就是:“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張候萍按:先生的訪談寫到這裡,我倒是很想引用先生的一首詞,來總結我多年跟隨先生學習訪談後對先生的整體印象,那就是先生在1980年所寫的一首《踏莎行》:
一世多艱,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里。炎天流火劫燒余,藐姑初識真仙子。 谷內青松,蒼然若此,歷盡冰霜偏未死。一朝鯤化欲鵬飛,天風吹動狂波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