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頁
關於我婚姻的不幸,這是我最難以啟齒的話題,挺沉重的,我不願意跟別人說。可是我的人生,完全避開它就不完整,而且它在我人生里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就只好把它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1975年時我的兩個女兒相繼結婚,我正在慶幸自己終於走完了苦難的歷程,可以過幾天輕鬆的日子了。誰知就在1976年春天,我竟然又遭受了更為沉重的第三次打擊。我的才結婚不滿三年的長女言言竟然與其夫婿宗永廷在外出旅遊時,不幸發生了車禍,夫妻二人同時遇難。這次打擊到來時,那真是像從天而降的霹靂。我真沒想到我在歷盡憂患的餘生,竟然會遭遇到如此殘酷的不幸。我當時實在是痛不欲生,但因為多年來我一直是我家所有苦難的承擔者,我不得不強忍悲痛立即趕到多倫多去為他們料理喪事。我是一路上流著淚飛往多倫多,又一路上流著淚飛返溫哥華的。回到溫哥華後,我就把自己關在家中,避免接觸一切友人,因為無論任何人的關懷慰問,都只會更加引發我自己的悲哀。我仍然是以詩歌來療治自己的傷痛。我寫了十首哭女詩,其中第四首寫了“萬盼千期一旦空,殷勤撫養付飄風。回思襁褓懷中日,二十七年一夢中”,第九首寫了“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逼人一世來。遲暮天公仍罰我,不令歡笑但余哀”這些詩句。寫詩時的感情,自然是悲痛的,但詩歌之為物確實奇妙,那就是詩歌的寫作,也可以使悲痛的感情得到一種抒發和緩解。不過抒發和緩解還不能使我真正從苦痛中超脫出來,我的整體心態仍然是悲苦而自哀的。其實我從50年代,內心一直是悲苦的,多少年來都是如此。一個人其實也很奇怪,可能一定是真的受到很沉重的打擊,痛苦到了極點的時候,你反而有了一種覺悟,才真正會把自己投向更廣大更高遠的一種人生境界。古人說物必極而後反,也許正因為我的長女言言夫婦的去世給了我一個最沉重的打擊,所以使得我在極痛之餘,才有了一種徹底的覺悟。
我的老師顧隨先生曾經說過:“一個人要以無生之覺悟為有生之事業,以悲觀之體驗過樂觀之生活。”當年我對這兩句話並沒有深刻的了解,如今當我經歷了一生的憂苦不幸之後,現在對這兩句話才有了真正的體會和了解。它使我真的超越了自己的小我,不再只想自己的得失、禍福這些事情,才能使自己的目光投向更廣大、更恆久的嚮往和追求。而且更巧的是,就在我的大女兒1976年去世那一年,“四人幫”倒台,“文革”結束。1977年我再次回國探親,看到了祖國的中興氣象。我在旅行的時候,看到雖然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破壞,還是有那麼多人喜歡中國的古典詩詞。這使我對自己未來的人生有了新的期待和寄託,我發現我還可以回國教我喜歡的詩詞,我還可以把我繼承下來的一些傳統回報給自己的國家。這對我是一個很大的支持和鼓勵,是我從悲苦中走出來的一個心理過程。我不辭勞苦地投身於回國教書,並且把我的退休金拿出來一半設立了“駝庵獎學金”和“永言學術基金”,正是由於這樣的緣故。“駝庵”是我的老師顧隨先生的庵號,“永言”是我的女婿“永廷”和女兒“言言”的名字。前者表示的是我對老師所寄託於我的傳承的願望,後者則表示的是我對青年的繼起者的關懷。我現在已完全超出了個人的得失悲喜。我用自己剩餘的生命做著我終生熱愛的古典詩詞教研的工作,每年春天回到溫哥華,秋天回到南開大學,以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拖著這麼重的行李往返大洋兩岸,我只想為我所熱愛的詩詞做出自己的努力。
回顧我平生走過的道路,是中國的古典詩詞伴隨了我的一生。我從一個童稚天真的詩詞愛好者,首先步入的是古典詩詞創作的道路;後來為了謀生的需要,又步入了古典詩詞教學的道路;而為了教學的需要,我又步入了古典詩詞理論研究的道路。我對於創作、教學和科研本來都有著濃厚的興趣,但一個人的時間精力畢竟有限,何況我還經歷了諸多憂患。首先是為了教學與科研的工作,而荒疏了詩詞的創作,又為了繁重的教學工作,而沒能專心致力於科研。
在創作的道路上,我沒有能夠成為一個很好的詩人,在研究的道路上,我也沒有能夠成為一個很好的學者,那是因為我在這兩條道路上,都沒有做出全身心的投入。但是在教學的道路上,雖然我也未必是一個很好的教師,但我卻確確實實為教學工作,投入了我大部分的生命。
說到講課,我跟別人講的也不一樣。別人講詩是注重知識、背景,我是對於文字裡面所傳達的生命比較重視,而不是那些現實的、外在的東西。當然現實的、外在的東西不是不重要,可是我的注意力不在那邊。我的字也寫得不好,我覺得文字只是一個符號,是外表,而時間是寶貴的。所以我的字寫得很潦草,我不肯花時間一筆一畫地去寫。我也曾經想要改善一下我自己,去年暑假我在溫哥華下決心寫寫書法,我寫書法的時候,是一筆一畫地好好寫。可是我一寫起文章來,就擋不住了,一下就寫得很快了。
我講課從來不寫稿子,你把稿子寫出來了,到課堂上一念,什麼都死了。雖然溫、韋、馮、李這幾家的詞我常講,但我每次講的時候,也都有新鮮的感覺。從這些詞人的作品我所發揮出來的是活的、有生命的東西。我真的覺得,什麼東西你一寫下來,到時候一念,它就沒有一個再成長的過程了。我在講的時候,我不寫出來,雖然這些東西以前也講過,可是到時候它還是在現場新鮮捧出來的,我當時也在感動之中,所以才能帶同學們去感動。
1975年時我的兩個女兒相繼結婚,我正在慶幸自己終於走完了苦難的歷程,可以過幾天輕鬆的日子了。誰知就在1976年春天,我竟然又遭受了更為沉重的第三次打擊。我的才結婚不滿三年的長女言言竟然與其夫婿宗永廷在外出旅遊時,不幸發生了車禍,夫妻二人同時遇難。這次打擊到來時,那真是像從天而降的霹靂。我真沒想到我在歷盡憂患的餘生,竟然會遭遇到如此殘酷的不幸。我當時實在是痛不欲生,但因為多年來我一直是我家所有苦難的承擔者,我不得不強忍悲痛立即趕到多倫多去為他們料理喪事。我是一路上流著淚飛往多倫多,又一路上流著淚飛返溫哥華的。回到溫哥華後,我就把自己關在家中,避免接觸一切友人,因為無論任何人的關懷慰問,都只會更加引發我自己的悲哀。我仍然是以詩歌來療治自己的傷痛。我寫了十首哭女詩,其中第四首寫了“萬盼千期一旦空,殷勤撫養付飄風。回思襁褓懷中日,二十七年一夢中”,第九首寫了“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逼人一世來。遲暮天公仍罰我,不令歡笑但余哀”這些詩句。寫詩時的感情,自然是悲痛的,但詩歌之為物確實奇妙,那就是詩歌的寫作,也可以使悲痛的感情得到一種抒發和緩解。不過抒發和緩解還不能使我真正從苦痛中超脫出來,我的整體心態仍然是悲苦而自哀的。其實我從50年代,內心一直是悲苦的,多少年來都是如此。一個人其實也很奇怪,可能一定是真的受到很沉重的打擊,痛苦到了極點的時候,你反而有了一種覺悟,才真正會把自己投向更廣大更高遠的一種人生境界。古人說物必極而後反,也許正因為我的長女言言夫婦的去世給了我一個最沉重的打擊,所以使得我在極痛之餘,才有了一種徹底的覺悟。
我的老師顧隨先生曾經說過:“一個人要以無生之覺悟為有生之事業,以悲觀之體驗過樂觀之生活。”當年我對這兩句話並沒有深刻的了解,如今當我經歷了一生的憂苦不幸之後,現在對這兩句話才有了真正的體會和了解。它使我真的超越了自己的小我,不再只想自己的得失、禍福這些事情,才能使自己的目光投向更廣大、更恆久的嚮往和追求。而且更巧的是,就在我的大女兒1976年去世那一年,“四人幫”倒台,“文革”結束。1977年我再次回國探親,看到了祖國的中興氣象。我在旅行的時候,看到雖然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破壞,還是有那麼多人喜歡中國的古典詩詞。這使我對自己未來的人生有了新的期待和寄託,我發現我還可以回國教我喜歡的詩詞,我還可以把我繼承下來的一些傳統回報給自己的國家。這對我是一個很大的支持和鼓勵,是我從悲苦中走出來的一個心理過程。我不辭勞苦地投身於回國教書,並且把我的退休金拿出來一半設立了“駝庵獎學金”和“永言學術基金”,正是由於這樣的緣故。“駝庵”是我的老師顧隨先生的庵號,“永言”是我的女婿“永廷”和女兒“言言”的名字。前者表示的是我對老師所寄託於我的傳承的願望,後者則表示的是我對青年的繼起者的關懷。我現在已完全超出了個人的得失悲喜。我用自己剩餘的生命做著我終生熱愛的古典詩詞教研的工作,每年春天回到溫哥華,秋天回到南開大學,以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拖著這麼重的行李往返大洋兩岸,我只想為我所熱愛的詩詞做出自己的努力。
回顧我平生走過的道路,是中國的古典詩詞伴隨了我的一生。我從一個童稚天真的詩詞愛好者,首先步入的是古典詩詞創作的道路;後來為了謀生的需要,又步入了古典詩詞教學的道路;而為了教學的需要,我又步入了古典詩詞理論研究的道路。我對於創作、教學和科研本來都有著濃厚的興趣,但一個人的時間精力畢竟有限,何況我還經歷了諸多憂患。首先是為了教學與科研的工作,而荒疏了詩詞的創作,又為了繁重的教學工作,而沒能專心致力於科研。
在創作的道路上,我沒有能夠成為一個很好的詩人,在研究的道路上,我也沒有能夠成為一個很好的學者,那是因為我在這兩條道路上,都沒有做出全身心的投入。但是在教學的道路上,雖然我也未必是一個很好的教師,但我卻確確實實為教學工作,投入了我大部分的生命。
說到講課,我跟別人講的也不一樣。別人講詩是注重知識、背景,我是對於文字裡面所傳達的生命比較重視,而不是那些現實的、外在的東西。當然現實的、外在的東西不是不重要,可是我的注意力不在那邊。我的字也寫得不好,我覺得文字只是一個符號,是外表,而時間是寶貴的。所以我的字寫得很潦草,我不肯花時間一筆一畫地去寫。我也曾經想要改善一下我自己,去年暑假我在溫哥華下決心寫寫書法,我寫書法的時候,是一筆一畫地好好寫。可是我一寫起文章來,就擋不住了,一下就寫得很快了。
我講課從來不寫稿子,你把稿子寫出來了,到課堂上一念,什麼都死了。雖然溫、韋、馮、李這幾家的詞我常講,但我每次講的時候,也都有新鮮的感覺。從這些詞人的作品我所發揮出來的是活的、有生命的東西。我真的覺得,什麼東西你一寫下來,到時候一念,它就沒有一個再成長的過程了。我在講的時候,我不寫出來,雖然這些東西以前也講過,可是到時候它還是在現場新鮮捧出來的,我當時也在感動之中,所以才能帶同學們去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