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本來是一個完全從舊傳統教育中成長起來的人,從小所受的訓練就是對古典詩文的熟讀和背誦。我父親和我的老師都是老北大的外文系畢業的,經常提醒我學習英文的重要,但是我在初中二年級時,就發生了“七七”事變,學校就把英文課減少到每周只有兩小時了。中學畢業時,我沒有為將來的出路與收入多加考慮,就按自己的興趣考入了輔仁大學國文系,英文課也只上了一年,輔仁大學的中文系就再也沒有英文課了。大學畢業後從中學教到大學,從一般的古文教到詩詞的專著,一直再也沒接觸過英文。完全沒有想到過出國,更別提什麼中西文學理論的結合。

  我後來出國教書,是台灣大學派我去的。我先生因為他被關了那麼多年,不想在台灣待了,非要出去。可是他自己又出不去,所以看到我有機會出去,就堅持讓我把孩子先帶出去,他也就能出去了。而更巧的是那時大陸是封閉的,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沒有來往,歐美的學者想學中文的都得去台灣學,而台灣大學、淡江大學、輔仁大學的中國古典詩詞都是我在教,教育電視台辦的大學國文廣播教學課程也是我在教,他們也別無選擇,就都到我班上來聽課,後來他們又要求把我交換到國外去。那時我本來也不敢去,因為我英文也差不多忘光了,怎麼跟那些洋學生去打交道。

  我們全家都到了北美以後,為了全家的生活,我不得不硬著頭皮接受了加拿大U.B.C.大學用英文教書的工作。我不但每天要查著英文字典來備課,還要查著字典批改作業,看考試卷子和研究生論文。不過儘管就是這樣困難,也沒有影響我對中國古典文學本來的熱愛,我仍然是想把詩歌中的一種感發生命,要盡力傳述和表達出來。我的英語雖然並不高明,但學生的反應很好。所以我覺得人真的要靠逼,逼也就逼出來了。我如果不是被這樣逼著,我的英文肯定早就忘光了。像顧先生對我說的要求,我是絕對做不到的。我就是這樣被逼著非要查生字,時間長了,我的英文水平慢慢提高了。我不但好為人師,也好為人弟子。我就常常去旁聽一些西方文學理論的課程,借一些西方文學理論的書來看,每當我發現西方文學理論中有的說法與中國傳統詩論有暗合之處時,心裡就非常高興;當我面對一些主觀、抽象的傳統詩話而無法向西方學生做出理論上的解釋時,就引用一些西方文學理論的說法,常常收到很好的效果。西方有一位解析符號學女學者克里斯特娃說:“我不跟隨任何一種理論,無論那是什麼理論。”也許克氏所說的不跟隨任何一種理論,是因為她自己足以自創一種理論的緣故;而我不跟隨任何一種理論,是因為我認為“理論”只是一種捕魚的“筌”;而我的目的只是在得“魚”,並不在制“筌”。我在早年讀書時,見到過一首小詩,“彩雲影里神仙現,手把紅羅扇遮面。直須著眼看仙人,莫看仙人手中扇”。我在教書和寫作中引用一些西方文學理論,只不過是因為仙人在彩雲影里,若隱若現,有時一下子看不清楚,我只是借用羅扇的方位來指向仙人而已。

  我小時在家裡讀書,第一本開蒙的讀物就是《論語》。我當時對《論語》中所記述的孔子的仁者與智者的境界,當然沒有什麼真正的體悟,但是我對於書中所記述的有關人生修養的話,卻有一種直觀的感動和好奇,比如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我現在還記得當時聽到這句話時的震動好奇和深深地被吸引,心中有一種很強烈的衝動。我只是想“道”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啊?怎麼有那麼大的力量,怎麼說早上懂了這個東西,晚上死了都不白活?還有“五十而知天命”,那麼知天命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還有“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當時確實不懂,但這些話確實曾給了我一種震撼,引起了我一種強烈的好奇心。當然我自己本是一個平凡的人,真正遇到憂患挫傷的打擊時,我的承擔能力就受到了嚴重的考驗。

  回想我一生,遭遇了三次沉重的打擊。我最早受到的一次打擊就是1941年我母親的去世。那時我的故鄉北平已經淪陷有四年之久,父親遠在後方多年沒有音信。我那時也只有十七歲,身為長姊,我要照顧兩個弟弟,而小弟當時只有九歲,生活在物質條件極為艱苦的淪陷區,困難的程度可想而知。一般說來,我是一個對於精神感情的痛苦感受較深,而對於現實生活的艱苦則並不十分在意的人。母親去世後,我感受最強的是一種突然失去蔭蔽的所謂“孤露”的悲哀,這在我當時所寫的《哭母詩》及《母亡後接父書》等一些詩中有明白的表現。對於當時物質生活的艱苦,我不僅並不在意,而且能夠採取一種以堅強的意志來擔荷苦難的態度。這種態度的形成,我想大約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因為我小時候背誦的《論語》、《孟子》里說的“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那些使人自信和自立的話,在我心裡確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二是因為我的老師顧先生,他自己雖然體弱多病,但在他的講課中所教導我們的,卻是一種堅強的擔荷精神。我當時背誦得最熟的是他的一首《鷓鴣天》:

  說到人生劍已鳴,血花染得戰袍腥。身經大小百餘陣,羞說生前身後名。  心未老,鬢猶青。尚堪鞍馬事長征。秋空月落銀河黯,認取明星是將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