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頁
一直到了1993年秋天,在馬來西亞舉行了一次漢學的會議,主辦人是林水檺。林水檺原來是我在台大的學生,後來他申請到U.B.C.大學念了一個碩士,還是我的學生,畢業後就到馬來西亞去教書。這次會議邀請了我,也邀請了馮其庸先生,我跟馮先生就又見面了。那時北京已經有了我老家察院胡同的房子要拆遷的說法。因為我曾經參觀過廬山的白鹿洞書院,那裡都是四合院式的小房子,有學生住的地方,有講課的地方,很幽靜;所以我一直想把我的老家辦成一個像白鹿洞那樣的書院。那時我已經在南開了,我也希望南開的研究所在北京設個辦事處,有這麼一個聯絡的地方,因為我畢竟在北京有老家呀。我打算跟國家交涉,希望國家在拆遷我的老家時,能夠給我們另一個地方,重新蓋起一個院子來。就是在這次會議的一次宴會上,很多人都問我們老家房子的事情,當時馮先生也在場,他聽到了我們的談話,馮先生很熱心,回來以後,他就跟我聯繫,幫助我聯繫找地方。
馮先生介紹我認識了當時西城區的區長趙重清、書記李雅清,給我們在什剎海那裡找到一個地方,就是宋慶齡故居的對面,中間隔著後海,是非常好的一塊地方。我回來就跟南開大學說了,南開大學說很好,可以去看一看。可是南開大學沒有去辦,一直拖了下來。後來聽說那塊地被別人買走了,開了飯店。馮先生還是很熱心,他說這塊地沒有了,還有別的地方,他又陸續介紹我們看了很多地方,都是非常好的地點。那時南開大學有一個專門管建設方面的人,可能覺得我們這事不是他能賺錢的買賣,所以就一直不熱心,使我們錯失了很多機會。這個人我也不記得名字了,聽說後來他逃跑了。馮其庸先生、趙重清先生、李雅清先生這些朋友幫了很多忙,陳洪先生也見過他們,一起看過一些地方。南開大學那個管建設的人也去看了,但是都沒有給回音,最終都沒有辦成功。馮先生真的是非常熱心,為了保存我家察院胡同的房子、幫忙尋找新的地方盡了很大的力量。
雖然這件事沒有辦成,我卻跟馮先生成了很熟的朋友。他送給我很多本他自己的書,我也寫過《七絕三首》贈馮其庸先生:
威州高會記相逢,三絕清才始識公。妙手丹青蒙繪贈,朱藤數筆見高風。(注一)
研紅當代仰宗師,早歲艱辛世莫知。惠我佳篇時展讀,秋風一集耐人思。(注二)
一編圖影取真經,瀚海流沙寫性靈。七上天山奇志偉,定隨玄奘史留名。(注三)
注一:寬堂馮其庸先生與余初識於1978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所主辦之國際紅樓夢會議中。馮公對紅學之研究固早為當世所共仰,而在會議期中馮公更曾以其親筆所繪之紫藤一幅相惠贈,於是始識其詩書畫三絕之妙詣。
注二:1993年冬又得與馮公在北京再度相晤,馮公復以其大著多種相贈。其中《秋風集·往事回憶》一文,曾備敘其早年生活之艱苦,而馮公能有今日多方面之成就,則其資秉之高、用力之勤,固可想見矣。
注三:2001年返國與馮公又得相晤,馮公又以其近日在上海展出之《馮其庸發現考實玄奘取經路線暨大西部圖影集》一冊相示,既嘆其七上天山之探奇考古精神之卓偉,更賞其攝影取景之藝術境界之高妙,欽賞之餘因寫為小詩三首相贈。
馮其庸先生從上世紀80年代起,用了近二十年的時間,先後九次到西部考察玄奘取經之路和絲綢之路。1998年8月馮其庸先生以七十六歲的高齡親自上了帕米爾高原,發現了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經過的古道——明鐵蓋達坂山口。2005年8月馮其庸先生隨“玄奘之路”文化考察團再上帕米爾高原,在明鐵蓋達坂山口立起一座1.4米的石碑,以紀念玄奘追求真理、傳播文化的偉大功績。馮先生的攝影水平非常高,他拍了很多照片,而且上面還有他的題詩。
讓我感動的不僅僅是他對我家祖宅的關心,他還非常關心我這邊工作的情況。比如說我在南開大學圖書館發現了清代手寫本的陳維崧的《迦陵詞》,我請馮先生親來看過;我還請他給我的學生們講過課等等,馮先生總是非常熱情地答應我的邀請;前不久他還讓一個雕塑家紀峰先生跑來給我塑像。多年來馮先生對我的關心和幫助,讓我感念不已。
十、饒宗頤先生與陳邦炎先生
饒宗頤先生是當今的一位大師。他的學問真是淵博,不管是中國的學問、外國的學問、文學的學問、史學的學問、甲骨文的學問,他的學識絕對是淵博,而且是根底深厚。饒先生是廣東潮州人,出身於一個世家。他的父親饒鍔先生熱心購書做學問,有著名藏書樓“天嘯樓”。饒宗頤先生年輕時就追隨他的父親,十八歲就續編了他的父親饒鍔先生的《潮州藝文志》,發表在《嶺南學報》上。他編撰的《楚辭地理考》開闢了楚辭研究的新領域,這部書在上海的出版使二十九歲的饒宗頤先生一舉成名,從此他就專攻文史而且一發不可收拾,最終成為漢學界的泰斗級人物。中國的國學真是從小學習很重要,因為中國的國學浩如煙海,如果不是從小就背就念,根本沒辦法掌握。後來饒先生移居香港,1982年香港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的學位,最近香港大學一些饒先生的晚輩,成立了一個饒宗頤學術館。
馮先生介紹我認識了當時西城區的區長趙重清、書記李雅清,給我們在什剎海那裡找到一個地方,就是宋慶齡故居的對面,中間隔著後海,是非常好的一塊地方。我回來就跟南開大學說了,南開大學說很好,可以去看一看。可是南開大學沒有去辦,一直拖了下來。後來聽說那塊地被別人買走了,開了飯店。馮先生還是很熱心,他說這塊地沒有了,還有別的地方,他又陸續介紹我們看了很多地方,都是非常好的地點。那時南開大學有一個專門管建設方面的人,可能覺得我們這事不是他能賺錢的買賣,所以就一直不熱心,使我們錯失了很多機會。這個人我也不記得名字了,聽說後來他逃跑了。馮其庸先生、趙重清先生、李雅清先生這些朋友幫了很多忙,陳洪先生也見過他們,一起看過一些地方。南開大學那個管建設的人也去看了,但是都沒有給回音,最終都沒有辦成功。馮先生真的是非常熱心,為了保存我家察院胡同的房子、幫忙尋找新的地方盡了很大的力量。
雖然這件事沒有辦成,我卻跟馮先生成了很熟的朋友。他送給我很多本他自己的書,我也寫過《七絕三首》贈馮其庸先生:
威州高會記相逢,三絕清才始識公。妙手丹青蒙繪贈,朱藤數筆見高風。(注一)
研紅當代仰宗師,早歲艱辛世莫知。惠我佳篇時展讀,秋風一集耐人思。(注二)
一編圖影取真經,瀚海流沙寫性靈。七上天山奇志偉,定隨玄奘史留名。(注三)
注一:寬堂馮其庸先生與余初識於1978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所主辦之國際紅樓夢會議中。馮公對紅學之研究固早為當世所共仰,而在會議期中馮公更曾以其親筆所繪之紫藤一幅相惠贈,於是始識其詩書畫三絕之妙詣。
注二:1993年冬又得與馮公在北京再度相晤,馮公復以其大著多種相贈。其中《秋風集·往事回憶》一文,曾備敘其早年生活之艱苦,而馮公能有今日多方面之成就,則其資秉之高、用力之勤,固可想見矣。
注三:2001年返國與馮公又得相晤,馮公又以其近日在上海展出之《馮其庸發現考實玄奘取經路線暨大西部圖影集》一冊相示,既嘆其七上天山之探奇考古精神之卓偉,更賞其攝影取景之藝術境界之高妙,欽賞之餘因寫為小詩三首相贈。
馮其庸先生從上世紀80年代起,用了近二十年的時間,先後九次到西部考察玄奘取經之路和絲綢之路。1998年8月馮其庸先生以七十六歲的高齡親自上了帕米爾高原,發現了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經過的古道——明鐵蓋達坂山口。2005年8月馮其庸先生隨“玄奘之路”文化考察團再上帕米爾高原,在明鐵蓋達坂山口立起一座1.4米的石碑,以紀念玄奘追求真理、傳播文化的偉大功績。馮先生的攝影水平非常高,他拍了很多照片,而且上面還有他的題詩。
讓我感動的不僅僅是他對我家祖宅的關心,他還非常關心我這邊工作的情況。比如說我在南開大學圖書館發現了清代手寫本的陳維崧的《迦陵詞》,我請馮先生親來看過;我還請他給我的學生們講過課等等,馮先生總是非常熱情地答應我的邀請;前不久他還讓一個雕塑家紀峰先生跑來給我塑像。多年來馮先生對我的關心和幫助,讓我感念不已。
十、饒宗頤先生與陳邦炎先生
饒宗頤先生是當今的一位大師。他的學問真是淵博,不管是中國的學問、外國的學問、文學的學問、史學的學問、甲骨文的學問,他的學識絕對是淵博,而且是根底深厚。饒先生是廣東潮州人,出身於一個世家。他的父親饒鍔先生熱心購書做學問,有著名藏書樓“天嘯樓”。饒宗頤先生年輕時就追隨他的父親,十八歲就續編了他的父親饒鍔先生的《潮州藝文志》,發表在《嶺南學報》上。他編撰的《楚辭地理考》開闢了楚辭研究的新領域,這部書在上海的出版使二十九歲的饒宗頤先生一舉成名,從此他就專攻文史而且一發不可收拾,最終成為漢學界的泰斗級人物。中國的國學真是從小學習很重要,因為中國的國學浩如煙海,如果不是從小就背就念,根本沒辦法掌握。後來饒先生移居香港,1982年香港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的學位,最近香港大學一些饒先生的晚輩,成立了一個饒宗頤學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