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頁
荔尾是廣東的一個地名,石聲漢先生曾經在那裡教過書,所以他給自己的詞集起名《荔尾詞存》。《荔尾詞存》是差點從我們這個世界消失的一本書,因為“文化大革命”的時候,石聲漢先生的書都被沒收了,《荔尾詞存》的手稿也被沒收。石聲漢先生去世八年以後,1979年,西北農學院在清理“文革”棄物的時候,被他的學生薑義安先生看見,把這一本手稿搶救回來,交給了他的子女。
石聲漢先生的子女想把他父親的這一本詞集出版,他們找到了吳大任先生。吳大任先生說,你們要出版這本詞集,最好找一個研究詞的人寫一篇序言,證明他的詞是果然在文學、在詞學方面是有價值的,是值得出版的,值得流傳的,你們就去找葉嘉瑩給寫一篇序吧。那一年我從加拿大回到北京的老家,石聲漢先生的兒子,清華大學的石定機教授就到北京我的老家來看我,希望我為他父親的詞集寫一篇序言。石定機先生在跟我弟弟談話的時候,我打開了這本詞集的手稿一看,我就折服了。這麼好的學者,寫這麼好的書法,填了這麼好的詞作,勝過我們多少研究古典詩歌的人!我當時就對石定機先生說,我一定給令尊大人寫這篇序。
石聲漢先生寫的詞勝過了我們一般研究古典詩詞的人的創作,為什麼?就是因為他是研究古生物學、古農業的,他不像我一輩子就是在古典詩詞裡邊打圈子。我的腦子裡邊所背誦的都是古人的詩詞,我拿起筆來填詞:寫春天,我腦子裡邊就跑出來很多古人寫的春天;寫秋天,我腦子裡邊也跑出來很多古人寫的秋天。於是我的筆下寫出來的,就有很多是古人的感情、古人的語言,我就被它圈套住了,不能跳躍出來。而石聲漢先生之所以了不起,是因為他既有這麼好的古典修養,而他並不以詩詞名世。他是研究科學的,他既有古典的修養,但是他又不受古典的約束。一個人能夠深入進去,而又能夠跳躍出來,沒有被它圈套住,真的是了不起。
石聲漢教授是一位為科學獻身的科學家,一生留下近六百萬字的科學著作,是我國植物生理學和農史學科的開拓者和創始人之一。1936年獲倫敦大學植物生理學博士學位。他兩度執教於西北農學院,把一生都獻給了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深受師生愛戴。石聲漢先生在科研方面的成就,受到世界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博士的重視,在他撰寫的《中國科技史》中,多次引用石聲漢先生的論著,共同的事業使得他們之間從40年代就成為知己的好友。1958年李約瑟博士訪華,曾經向中國科學院提出要求,請石聲漢先生到英國三年,與他合作完成《中國科技史》中的生物卷、農學卷。可惜在當時的背景下,沒能實現。
石聲漢
石聲漢先生勤於筆耕,在“文革”期間被批鬥、抄家,所有的書都被抄走、被封存的那樣惡劣環境下,他也沒有停止工作,直到1971年病逝。石聲漢先生終身從事古生物學跟古農學的研究,他在短短的三年之內就寫了《〈齊民要術〉今釋》、《〈氾勝之書〉今釋》、《從〈齊民要術〉看我國古代的農業科學知識》、《〈農政全書〉校注》、《〈農桑輯要〉校注》、《中國農業遺產要略》、《中國古代農書的評介》、《輯徐衷〈南方草物狀〉》等多種著作。他留給我們最後的文稿甚至是寫在報紙邊上和煙盒紙上面的,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石聲漢先生花了多少時間和生命去寫作,我們不能夠想像他所花的時間是什麼樣的時間,他所花的生命是什麼樣的生命。當石先生寫這些書的時候,患有嚴重的哮喘病,而且正在受迫害之中。白天把他拉出去批鬥,晚上點著燈繼續寫作,他不甘心放棄,因為他知道他所研究的這個學問的價值和意義。他是怎樣寫的稿子呢?看一看他寫的一首《浣溪沙》:
驟雨驚傳屋下泉,短檠持向傘邊燃,明朝講稿待重編。室靜自聞腸轆轆,風搖時見影懸懸,半枝燒剩什邡煙。
這是說他的屋子是漏雨的,外面下大雨,屋子裡下小雨。所以他要撐起傘,把油燈放到傘邊才能寫稿子。聽著自己飢腸轆轆的聲音,風吹來時,燈影搖搖晃晃,手裡拿著半枝什邡那個地方出產的一種廉價的香菸。——他就是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寫稿子的。
中國古代雖然沒有現代意義上的科學,但是我們的祖先從生活體驗之中,對於真正現實的農業耕種的各種情況,有非常詳盡的記載,有很多值得現在借鑑之處。石聲漢先生之所以有能力翻譯、介紹這些中國古代農業的書,需要兩方面的根底:一個是他的生物學、農學方面的根底,還有一個就是他的古典文化修養。他是從小就讀了中國不少的古書,他的詩詞、文章、書法、篆刻,都有相當的成績。
我之所以動筆為石聲漢先生的詞集寫序,除了被吳大任校長與石聲漢先生的這一份知己相交、生死不渝的情意所感動以外,更是由於這本詞集所表現的石聲漢先生的品格情操和他深厚的古典學養所給我的一種直接的感動。這是一本不平凡的詞集,我為自己有機會讀到這一本不平凡的詞集而感到幸運,也對吳大任校長夫婦的推介而心懷感謝。
我是一個終生從事古典詩詞研讀與教學的工作者,平常讀過的古今詞人的作品可以說不少,無論是婉約豪放,無論是典雅俚俗,無論是正統新變,各種風格中都不乏令人賞愛和感動的佳作,然而石聲漢先生的《荔尾詞存》卻有著與眾不同的不平凡之處。石聲漢先生作品中所表現的,可以說是纖柔善感的詞人心性與詞體的美感的一種自然的結合,這是他的不平凡之處的一個方面。石聲漢先生的作品之所以使人感動和欣賞,實在還在於他在題材的選擇與表達方式方面,也有一些不平凡之處。
石聲漢先生的子女想把他父親的這一本詞集出版,他們找到了吳大任先生。吳大任先生說,你們要出版這本詞集,最好找一個研究詞的人寫一篇序言,證明他的詞是果然在文學、在詞學方面是有價值的,是值得出版的,值得流傳的,你們就去找葉嘉瑩給寫一篇序吧。那一年我從加拿大回到北京的老家,石聲漢先生的兒子,清華大學的石定機教授就到北京我的老家來看我,希望我為他父親的詞集寫一篇序言。石定機先生在跟我弟弟談話的時候,我打開了這本詞集的手稿一看,我就折服了。這麼好的學者,寫這麼好的書法,填了這麼好的詞作,勝過我們多少研究古典詩歌的人!我當時就對石定機先生說,我一定給令尊大人寫這篇序。
石聲漢先生寫的詞勝過了我們一般研究古典詩詞的人的創作,為什麼?就是因為他是研究古生物學、古農業的,他不像我一輩子就是在古典詩詞裡邊打圈子。我的腦子裡邊所背誦的都是古人的詩詞,我拿起筆來填詞:寫春天,我腦子裡邊就跑出來很多古人寫的春天;寫秋天,我腦子裡邊也跑出來很多古人寫的秋天。於是我的筆下寫出來的,就有很多是古人的感情、古人的語言,我就被它圈套住了,不能跳躍出來。而石聲漢先生之所以了不起,是因為他既有這麼好的古典修養,而他並不以詩詞名世。他是研究科學的,他既有古典的修養,但是他又不受古典的約束。一個人能夠深入進去,而又能夠跳躍出來,沒有被它圈套住,真的是了不起。
石聲漢教授是一位為科學獻身的科學家,一生留下近六百萬字的科學著作,是我國植物生理學和農史學科的開拓者和創始人之一。1936年獲倫敦大學植物生理學博士學位。他兩度執教於西北農學院,把一生都獻給了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深受師生愛戴。石聲漢先生在科研方面的成就,受到世界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博士的重視,在他撰寫的《中國科技史》中,多次引用石聲漢先生的論著,共同的事業使得他們之間從40年代就成為知己的好友。1958年李約瑟博士訪華,曾經向中國科學院提出要求,請石聲漢先生到英國三年,與他合作完成《中國科技史》中的生物卷、農學卷。可惜在當時的背景下,沒能實現。
石聲漢
石聲漢先生勤於筆耕,在“文革”期間被批鬥、抄家,所有的書都被抄走、被封存的那樣惡劣環境下,他也沒有停止工作,直到1971年病逝。石聲漢先生終身從事古生物學跟古農學的研究,他在短短的三年之內就寫了《〈齊民要術〉今釋》、《〈氾勝之書〉今釋》、《從〈齊民要術〉看我國古代的農業科學知識》、《〈農政全書〉校注》、《〈農桑輯要〉校注》、《中國農業遺產要略》、《中國古代農書的評介》、《輯徐衷〈南方草物狀〉》等多種著作。他留給我們最後的文稿甚至是寫在報紙邊上和煙盒紙上面的,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石聲漢先生花了多少時間和生命去寫作,我們不能夠想像他所花的時間是什麼樣的時間,他所花的生命是什麼樣的生命。當石先生寫這些書的時候,患有嚴重的哮喘病,而且正在受迫害之中。白天把他拉出去批鬥,晚上點著燈繼續寫作,他不甘心放棄,因為他知道他所研究的這個學問的價值和意義。他是怎樣寫的稿子呢?看一看他寫的一首《浣溪沙》:
驟雨驚傳屋下泉,短檠持向傘邊燃,明朝講稿待重編。室靜自聞腸轆轆,風搖時見影懸懸,半枝燒剩什邡煙。
這是說他的屋子是漏雨的,外面下大雨,屋子裡下小雨。所以他要撐起傘,把油燈放到傘邊才能寫稿子。聽著自己飢腸轆轆的聲音,風吹來時,燈影搖搖晃晃,手裡拿著半枝什邡那個地方出產的一種廉價的香菸。——他就是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寫稿子的。
中國古代雖然沒有現代意義上的科學,但是我們的祖先從生活體驗之中,對於真正現實的農業耕種的各種情況,有非常詳盡的記載,有很多值得現在借鑑之處。石聲漢先生之所以有能力翻譯、介紹這些中國古代農業的書,需要兩方面的根底:一個是他的生物學、農學方面的根底,還有一個就是他的古典文化修養。他是從小就讀了中國不少的古書,他的詩詞、文章、書法、篆刻,都有相當的成績。
我之所以動筆為石聲漢先生的詞集寫序,除了被吳大任校長與石聲漢先生的這一份知己相交、生死不渝的情意所感動以外,更是由於這本詞集所表現的石聲漢先生的品格情操和他深厚的古典學養所給我的一種直接的感動。這是一本不平凡的詞集,我為自己有機會讀到這一本不平凡的詞集而感到幸運,也對吳大任校長夫婦的推介而心懷感謝。
我是一個終生從事古典詩詞研讀與教學的工作者,平常讀過的古今詞人的作品可以說不少,無論是婉約豪放,無論是典雅俚俗,無論是正統新變,各種風格中都不乏令人賞愛和感動的佳作,然而石聲漢先生的《荔尾詞存》卻有著與眾不同的不平凡之處。石聲漢先生作品中所表現的,可以說是纖柔善感的詞人心性與詞體的美感的一種自然的結合,這是他的不平凡之處的一個方面。石聲漢先生的作品之所以使人感動和欣賞,實在還在於他在題材的選擇與表達方式方面,也有一些不平凡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