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錦瑟無端八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歸去來兮陶亮賦,西風簾卷清照詞。千年錦繡萃一身,月旦傳承識無倫。世事擾攘無寧日,人際關係漢學深。

  對於陳先生詩中對我的溢美之辭,我當然是愧不敢當。但是我覺得陳先生的詩,卻都掌握了一個遺貌取神的特點。他的詩不在格律與辭句的工整妍麗,而在於其中的一份“真意”。他的《壽士寧六十》,以及《七十五歲生日偶成》,可以說句句寫的都是真實的生活與感受。特別是陳先生在詩中之特別喜歡用數字,這正好說明了陳先生對數字的敏感和情有獨鍾。陳先生為我賀壽的這首詩開端兩句借用了李商隱的《錦瑟》詩句,只不過做了一點小小的改變。李商隱的原句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因為這首詩是為祝賀我的八十壽辰而寫的,所以陳先生就把原詩的“五十弦”改成了“八十弦”。以前先生曾經跟我討論過李商隱這首詩,我以為這首詩的前兩句是總起,展開了對錦瑟華年的追憶;最後兩句是總結,是對當年情事回憶中的悵惘哀傷;而中間四句兩聯,是用多種不同的意象表現了他所經歷和感受到的種種舊夢前塵。陳先生以為這首詩是李商隱為自己的詩集寫的一首自序詩,我覺得陳先生的說法與我的理解有暗合之處,可見陳先生對於詩歌是果然有個人理解的。先生雖然是引用了古人的詩句,但我以為先生的引用和改寫,實在十分恰當。如果把年華喻作絲弦,八十歲的年齡自應是“八十弦”,我在八十歲生日的時候,回想過去八十年間所經歷的種種往事,自然也有著“一弦一柱”的追憶,先生的詩,可以說正是說出了我當日的心情。後面的兩句“歸去來兮陶亮賦,西風簾卷清照詞”,也寫得極為貼切。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是他決意回歸田園時寫的,我想先生這兩句詩有兩層喻意:一層自然是說我回到祖國來教書的決心;另一層我不知先生是否也希望我像他一樣回國定居?這也是可能的。這裡先生還用了李清照的事典,縱然我不能與李清照相比,但用李清照來喻指我是一個愛好詩詞的女性,還是很恰當的。“千年錦繡萃一身,月旦傳承識無倫”,這兩句詩可以說是包括了先生對我平生所致力的詩詞創作、論著與教學三方面的評價。“錦繡”句應該是指我的創作,“月旦”二字應該是指我的論著,而“傳承”二字,應該是指我的教學。先生在短短十四個字內,可以說寫盡了我平生最重要的三個方面,其簡練概括的能力實在令人佩服。最後結尾兩句“世事擾攘無寧日,人際關係漢學深”,所寫的就是我們以詩歌交往的一份友誼。先生感慨的是儘管世事擾攘紛紜,而能夠與幾個有傳統文化修養的友人一起談詩論詞,自然是人際關係間一種難得的境界,總之,先生這首詩所表現的真切情意使我感動不已。

  會後不久,我給先生打過一次電話,表示我的感謝。先生在電話中曾對我說:你有空來坐坐吧,我們再談一談。我理解先生是很想跟我談一談他寫的這首詩,但那一陣子陳先生的活動很多,我又被北京師範大學和鳳凰台的世紀大講堂邀去開會和講課,我跟先生說好等我從北京回來,一定會親自去拜望他。而就在12月1日我正要離開天津去北京的時候,忽然聽說陳先生生病住院了。當時我雖然感到不安,但想到不久前我見到他時還是神采奕奕的樣子,覺得不會有什麼嚴重問題。我想等我從北京回來,先生也一定出院回來了,我再去看望他,好好談一談他的這首詩,告訴他我是如何地感動。誰想到就在12月3日的晚上,我剛在世紀大講堂講完課,就接到了天津的電話,聽到了先生在天津醫院病逝的消息。我當時真是哀痛和震驚,因為不過僅僅是一個月之前,先生在會場中所表現的真淳仁厚而且睿智的風采,還在眼前。誰想到死生無常,竟成永別。於是第二天我就匆忙從北京趕回了天津,為先生寫了兩首輓詩:

  噩耗驚傳痛我心,津門忽報巨星沉。猶記月前蒙厚貺,華堂錦瑟動高吟。

  先生長我十三齡,曾許論詩獲眼青。此去精魂通宇宙,一星遙認耀蒼冥。(《陳省身先生悼詩二首》)

  末句說的是先生逝世前不久,天文界曾以先生之名為一小行星命名,先生之精魂必將與它同樣不朽。

  12月7日我在南開大學為先生舉辦的陳省身先生告別音樂會上朗誦了我的這兩首詩,並且參加了南開大學為先生舉辦的一切追悼活動。但畢竟都是先生的身後事了,先生約我再見一面談詩的約言,永遠無法實踐了,這件事對於我來說,實在是平生極大的遺憾。時隔日久,哀悼之情雖然逐漸減少了,但追念之情卻是歷久彌新。

  六、未曾謀面的古農學家石聲漢先生

  1997年秋天我再度回到南開時,聽說吳大任校長已經在幾個月前去世,我就到他們家裡看望陳先生。就是這次見面,陳先生告訴我,吳大任校長有一位摯友石聲漢先生,他們都是30年代初考取的第一屆中英庚款留學生。石聲漢先生的子女為他們的父親整理了遺作《荔尾詞存》,吳大任校長希望我能為這本詞集寫個序言。正是這個機緣,使我有幸讀到了一本不平凡的詞集,也使我有幸透過他的詞作認識了這位未曾謀面的科學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