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頁
90年代在天津與陳省身夫婦(左)攝於寧園
如果以嚴格的詩律而言,這首詩自然有一些不盡合律之處。但如果以內容情意而言,則這首詩卻實在可以說是極為朴摯地表現了一位久居國外的老人對於自己祖國的一份真誠的懷思和祝願。我與陳先生有相同的處境,因而引起了我內心的共鳴。
1974年我回國探親旅遊時,也曾經寫過幾首七言絕句,其中有兩首是這樣寫的:
詩中見慣古長安,萬里來游杜間。彌望川原似相識,千年國土錦江山。
天涯常感少陵詩,北斗京華有夢思。今日我來真自喜,還鄉值此中興時。(《紀游絕句十一首》其一、其二)
我們的專業雖然完全不同,但通過彼此的詩歌,我發現像我們這些經歷過抗戰淪陷時舊中國苦難的海外遊子,都同樣懷有著一份永遠無法消除的對祖國的深情。而且飄零越久,對祖國的懷念就越深,想要對祖國有所報效的意念也就越堅決。現在看到祖國從舊日的危亡走向了今日的興盛,自然也就越感到歡喜。
有一天我偶然與陳先生談到了我們改變國籍的一些經歷。陳先生告訴我說,他雖然早在40年代就去了美國,由讀書而教書,前後將近二十多年,卻一直保留著中國的國籍。直到1961年,美國有意推選陳先生為院士,而當選的條件之一,必須是美國公民,因此陳先生才加入了美國籍。不過陳先生雖入了美國籍,卻絲毫沒有改變他是中國人的華裔的身份,他當選的雖然是美國的院士,但同樣也是中華民族的光榮。陳先生一向都有他自己主觀的理想和抉擇,正因為他正確的抉擇,才有了他後來的偉大成就。而我是一個生來就屬於所謂“弱者”的女性,我的一生可以說都是任隨命運的播弄和拋置。1969年我從台灣來到了加拿大的溫哥華,也是一次偶然的機緣。當時我所持的是台灣的證件。1970年我雖然獲得了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終身聘書,但卻從來沒想到要加入加拿大的國籍。直到1974年我第一次回大陸探親時,在香港辦理過境手續,遇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磨難,所以我在1976年才申請了加入加拿大的國籍,主要是為了經常回國方便。我與陳先生的專業和經歷雖然不同,但我們在談話中常常可以得到一種共鳴,這當然也增加了我們的友誼,更使我感動的是陳先生的夫人鄭士寧師母對我的種種關愛。
陳先生長我十三歲,陳夫人的年齡我不確知,估計比我年長十歲以上,因此每次見面時,我總尊稱她為陳師母。有一次他們夫婦二人又來聽我講課,看到我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上都貼有膠布,陳師母就問我為什麼。我告訴她說因為我經常寫板書,粉筆灰使我的手指總是皴裂。於是陳師母就熱心地給我送來了好幾副她從美國帶過來的膠質的薄手套,這種關懷使我十分感動。後來有一次我與他們夫婦談話,陳師母告訴我說她的父親鄭桐蓀先生也是一位數學家,是清華大學原算學系的創辦人之一。但鄭桐蓀先生非常喜愛詩詞,留下了數百首詩詞作品。鄭桐蓀先生不僅曾在清華大學擔任過多門基礎數學課程的講授,而且還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講授過詩詞課程,並寫有《吳梅村詩箋釋》與《宋詞簡評》等有關詩詞的著作。陳省身先生的父親陳寶楨先生則是光緒三十年的秀才,有很好的舊學修養。在這樣的家庭薰習之下,就無怪乎陳先生夫婦對詩詞會有興趣,而且特別關愛我這個講授詩詞的人了。
陳先生從青年時代就喜歡寫詩,上中學時就寫過白話詩。不過,中年以後的陳先生就不再寫白話詩而改寫舊詩了。除了前邊提到的《回國》的那首絕句以外,我在《陳省身文集》中還見到了他寫的另外三首詩。一首是1975年他為夫人鄭士寧女士六十大慶而寫的壽詩:
乙卯九月值士寧花甲之期綴句述懷
三十六年共歡愁,無情光陰逼人來。摩天蹈海豈素志,養兒育女賴汝才。幸有文章慰晚景,愧遺井臼倍勞辛。小山白首人生福,不覺壺中日月長。
詩中所言“小山”,據陳先生自注是他們在美國所居住的城名EL Cerrito,系西班牙文,意為“小山”。
還有一首題為《訪理論物理研究所》的詩(此詩共八句,按韻字實可分為二首絕句,但《文集》中標為一首):
物理幾何是一家,共同攜手到天涯。黑洞單極窮奧秘,纖維聯絡織錦霞。進化方程孤立異,對偶曲率瞬息空。疇算竟有天人用,拈花一笑不言中。
再有一首,是1986年他七十五歲時所寫的七言絕句:
百年已過四分三,浪跡平生亦自歡。何日閉門讀書好,松風濃霧故人談。
2004年是我八十周歲,這一年的秋天,南開大學文學院舉辦了一個國際詞學研討會為我祝壽。本來每年秋季開學時,我都會從加拿大回到南開來,而陳先生早已定居南開多年,習慣上是我每次回來以後,都會給陳先生打一個電話問安,然後就約一個時間去看望他。這次當我打電話給陳先生時,陳先生告訴我,他要給我寫一首祝壽的詩。祝壽的研討會訂在10月21日召開,楊振寧先生在前一天就來到了南開,所以我們就在陳先生家裡先聚會了一次。陳先生按照西方人的習慣,生日賀禮總要在生日的當天才拿出來,給人一個驚喜,所以那一天我並沒有見到陳先生的詩。直到第二天早晨,陳先生在會前就坐著輪椅來到了會場。陳先生是第一位發言人,工作人員抬上來一個精美的鏡框,裡面鑲嵌的就是陳先生親自用毛筆寫的給我的祝壽詩。詩是這樣寫的:
如果以嚴格的詩律而言,這首詩自然有一些不盡合律之處。但如果以內容情意而言,則這首詩卻實在可以說是極為朴摯地表現了一位久居國外的老人對於自己祖國的一份真誠的懷思和祝願。我與陳先生有相同的處境,因而引起了我內心的共鳴。
1974年我回國探親旅遊時,也曾經寫過幾首七言絕句,其中有兩首是這樣寫的:
詩中見慣古長安,萬里來游杜間。彌望川原似相識,千年國土錦江山。
天涯常感少陵詩,北斗京華有夢思。今日我來真自喜,還鄉值此中興時。(《紀游絕句十一首》其一、其二)
我們的專業雖然完全不同,但通過彼此的詩歌,我發現像我們這些經歷過抗戰淪陷時舊中國苦難的海外遊子,都同樣懷有著一份永遠無法消除的對祖國的深情。而且飄零越久,對祖國的懷念就越深,想要對祖國有所報效的意念也就越堅決。現在看到祖國從舊日的危亡走向了今日的興盛,自然也就越感到歡喜。
有一天我偶然與陳先生談到了我們改變國籍的一些經歷。陳先生告訴我說,他雖然早在40年代就去了美國,由讀書而教書,前後將近二十多年,卻一直保留著中國的國籍。直到1961年,美國有意推選陳先生為院士,而當選的條件之一,必須是美國公民,因此陳先生才加入了美國籍。不過陳先生雖入了美國籍,卻絲毫沒有改變他是中國人的華裔的身份,他當選的雖然是美國的院士,但同樣也是中華民族的光榮。陳先生一向都有他自己主觀的理想和抉擇,正因為他正確的抉擇,才有了他後來的偉大成就。而我是一個生來就屬於所謂“弱者”的女性,我的一生可以說都是任隨命運的播弄和拋置。1969年我從台灣來到了加拿大的溫哥華,也是一次偶然的機緣。當時我所持的是台灣的證件。1970年我雖然獲得了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終身聘書,但卻從來沒想到要加入加拿大的國籍。直到1974年我第一次回大陸探親時,在香港辦理過境手續,遇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磨難,所以我在1976年才申請了加入加拿大的國籍,主要是為了經常回國方便。我與陳先生的專業和經歷雖然不同,但我們在談話中常常可以得到一種共鳴,這當然也增加了我們的友誼,更使我感動的是陳先生的夫人鄭士寧師母對我的種種關愛。
陳先生長我十三歲,陳夫人的年齡我不確知,估計比我年長十歲以上,因此每次見面時,我總尊稱她為陳師母。有一次他們夫婦二人又來聽我講課,看到我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上都貼有膠布,陳師母就問我為什麼。我告訴她說因為我經常寫板書,粉筆灰使我的手指總是皴裂。於是陳師母就熱心地給我送來了好幾副她從美國帶過來的膠質的薄手套,這種關懷使我十分感動。後來有一次我與他們夫婦談話,陳師母告訴我說她的父親鄭桐蓀先生也是一位數學家,是清華大學原算學系的創辦人之一。但鄭桐蓀先生非常喜愛詩詞,留下了數百首詩詞作品。鄭桐蓀先生不僅曾在清華大學擔任過多門基礎數學課程的講授,而且還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講授過詩詞課程,並寫有《吳梅村詩箋釋》與《宋詞簡評》等有關詩詞的著作。陳省身先生的父親陳寶楨先生則是光緒三十年的秀才,有很好的舊學修養。在這樣的家庭薰習之下,就無怪乎陳先生夫婦對詩詞會有興趣,而且特別關愛我這個講授詩詞的人了。
陳先生從青年時代就喜歡寫詩,上中學時就寫過白話詩。不過,中年以後的陳先生就不再寫白話詩而改寫舊詩了。除了前邊提到的《回國》的那首絕句以外,我在《陳省身文集》中還見到了他寫的另外三首詩。一首是1975年他為夫人鄭士寧女士六十大慶而寫的壽詩:
乙卯九月值士寧花甲之期綴句述懷
三十六年共歡愁,無情光陰逼人來。摩天蹈海豈素志,養兒育女賴汝才。幸有文章慰晚景,愧遺井臼倍勞辛。小山白首人生福,不覺壺中日月長。
詩中所言“小山”,據陳先生自注是他們在美國所居住的城名EL Cerrito,系西班牙文,意為“小山”。
還有一首題為《訪理論物理研究所》的詩(此詩共八句,按韻字實可分為二首絕句,但《文集》中標為一首):
物理幾何是一家,共同攜手到天涯。黑洞單極窮奧秘,纖維聯絡織錦霞。進化方程孤立異,對偶曲率瞬息空。疇算竟有天人用,拈花一笑不言中。
再有一首,是1986年他七十五歲時所寫的七言絕句:
百年已過四分三,浪跡平生亦自歡。何日閉門讀書好,松風濃霧故人談。
2004年是我八十周歲,這一年的秋天,南開大學文學院舉辦了一個國際詞學研討會為我祝壽。本來每年秋季開學時,我都會從加拿大回到南開來,而陳先生早已定居南開多年,習慣上是我每次回來以後,都會給陳先生打一個電話問安,然後就約一個時間去看望他。這次當我打電話給陳先生時,陳先生告訴我,他要給我寫一首祝壽的詩。祝壽的研討會訂在10月21日召開,楊振寧先生在前一天就來到了南開,所以我們就在陳先生家裡先聚會了一次。陳先生按照西方人的習慣,生日賀禮總要在生日的當天才拿出來,給人一個驚喜,所以那一天我並沒有見到陳先生的詩。直到第二天早晨,陳先生在會前就坐著輪椅來到了會場。陳先生是第一位發言人,工作人員抬上來一個精美的鏡框,裡面鑲嵌的就是陳先生親自用毛筆寫的給我的祝壽詩。詩是這樣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