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996年在天津給小朋友講古詩

  在台灣給小朋友講古詩

  後來我接到馮其庸先生的電話,說趙朴老的一些生前友好,打算編印一本趙朴老的紀念集,要我寫一篇悼念的文字,於是我就與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陳邦炎先生聯繫,希望他能提供給我一些相關的資料,前面所抄錄的趙朴老寫給陳先生的那兩封信,就是那時他提供給我的。除此以外,陳先生還抄給我趙朴老在1988年5月28日至6月7日游青島時所寫的總題為《青島日記》的二十首詩中的兩首詩,在這兩首詩中趙朴老提到我與川大繆鉞先生合撰的《靈谿詞說》一書,詩是這樣寫的:

  終日不安排,無事閒行坐。靈可潛盤,意與兩賢合。

  論詞精且深,今日難有並。晏柳與蘇辛,異音同至聽。

  這首詩中所提到的晏、柳、蘇、辛數家的詞說,正是我執筆撰寫的,在趙朴老身後,讀到他生前寫的這些對我的文稿讚美的詩句,使我感動之餘更增加了我對他的悼念之情。陳先生寄給我的有關趙朴老的資料中,還有一篇陳先生自己寫的文稿,題為《絮亂天迷,芳心不改——記趙朴老的幾首詞》,其中有一首《臨江仙》詞也引起了我的一段回憶,原來趙朴老生前還送給過我一幅他的書法,所寫的正是這一首詞,詞前還有一段小序,序與詞是這樣寫的:

  夜夢江上,有巨舟載雲旗鼓浪而過。舟中男女老幼,皆輕裾廣袖,望若神仙。中有一人,似小時無猜之友。方欲招之與語,忽空中落花迷眼。轉瞬舟逝,悵然久之。醒作此詞以誌異。

  不道相逢慳一語,仙舟來夢何因?彌天花雨落無聲。花痕還是淚?襟上不分明。  信是娟娟秋水隔,風吹浪涌千層。望中縹渺數峰青。抽琴旋去軫,端恐瀆湘靈。

  我當時收到趙朴老寫的這一首詞的書法後,雖然深知是一首好詞,但不知道他的意蘊指的是什麼。不過清代的詞學家張惠言說得好,詞的特色本是“緣情造端,興於微言,以相感動”,可以假借“風謠里巷男女哀樂”之辭,來表現“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之情。趙朴老這首詞可能也有委婉的喻托含義,只是我當時並未向趙朴老做進一步之探詢,這次收到陳先生的這篇文稿,才知道我的推測果然不錯。據陳先生講,趙朴老這首詞原來是1969年“文革”期間所作,直至“文革”過後,他才加以說明:“此詞作於1968或1969年,是陳同生同志逝世之後事。同生之死,是此作誘因之一。當時,相識之人不得正命而死者以百計,故作此詞以吊之,而不敢明言,只得假託夢境耳。詞序中所言‘載雲旗’之舟,暗指非今日人所乘之舟。舟中人‘皆輕裾廣袖,望若神仙’者,暗指皆已作古人。詞中‘彌天花雨落無聲’一句,是全文主旨所在。至於‘望中縹渺數峰青’、‘端恐瀆湘靈’,則皆暗指江青也。”我把這些抄給大家,只是為了藉此說明趙朴老在詞的創作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興於微言的幽約怨悱之意境的成就,同時也可以說明趙朴老對人世的一種悲憫的關懷。與此相對比的,是趙朴老在他的遺囑後附留的一首四言詩偈:

  生固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我兮何有,誰欲安息?明月清風,不勞尋覓。

  如果綜合前面所提到的趙朴老的一些詩詞曲作品來看,從他寫的一些淋漓酣暢的自度曲,到《瑤華》那樣典雅清麗的慢詞,再到《青島日記》中率真質樸的五言絕句,以及《臨江仙》這樣微言喻托的小令,最後到他晚年寫的大量富有哲理與禪趣的作品,包括遺囑中附錄的豁然徹悟的詩偈,我們所見到的不僅是他在文學創作方面的多種風貌才華,更值得注意的是他通過創作所表現的多層次的修養與意境。既有對文化的關懷,也有對人世的悲憫,更有對禪理的妙悟,有出世的一面,也有入世的一面。過去佛家有“不斷煩惱,得成菩提”的說法,現在果然在趙朴老的詩詞中得以見到了。我這裡所說的,只不過是通過一個常人所見的有關趙朴老的二三事,藉以表答我對趙朴老的一份悼念之情而已。

  五、數學家的詩情——我與陳省身先生的詩歌交往

  陳省身先生是舉世聞名的數學大師,我只是一個中國古典詩歌教學的工作者。如果從專業上來說,我對陳先生的成就實在愧無深知,但我跟陳先生卻有著長達二十多年的交誼。

  記得大概是80年代中期,我按照慣例,像往常一樣利用加拿大U.B.C.大學的假期,回到天津南開大學來教書。當時所有的外籍教師,都住在南開的專家樓,吃飯就在樓下的餐廳,我經常看見陳先生夫婦在那裡就餐。我對陳先生自然是久仰大名,但我想陳先生不一定認識我,所以偶然碰到陳先生,也只是稍微打一個禮貌上的招呼。沒想到有一天,我在南開主樓的中文系教室給學生上課時,陳先生夫婦竟然坐在講台下的聽眾席上,並且表現了很大的興趣。從此以後,他們經常來聽我講課。於是講詩談詞也就成了我們見面時的共同話題,原來陳先生不僅喜愛詩詞,極富詩情,而且有時也寫一些七言絕句的小詩。有一天陳先生給我看了一首他1974年寫的題為《回國》的絕句,詩是這樣寫的:

  飄零紙筆過一生,世譽猶如春夢痕。喜看家國成樂土,廿一世紀國無倫。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