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頁
平生佳句總相親,杜老詩篇動鬼神。作別天涯花萬樹,歸來為看草堂春。(《一九八一年春自溫哥華乘機赴草堂參加杜詩學術會議機上口占》)
當時就是懷著這樣興奮的心情,我來到了杜甫草堂。在會議議程上,我忽然間看到繆鉞先生的名字,我就問工作人員,哪一位是繆鉞先生?他們說一會兒就給你介紹。當有人把我介紹給繆鉞先生時,我確知他就是《詩詞散論》的作者。我告訴繆鉞先生,我早年讀過《詩詞散論》,對我有很大啟發。繆鉞先生也告訴我,他也讀了國內新出版的我的《迦陵論詞叢稿》,我們的看法很接近。他還跟我說,起初他還以為這本書是個男人寫的,後來看到講“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時,才想到可能是個女性。我自己想我寫的這種論說文章可能是有點像男人的作品吧。
80年代在成都與繆鉞(右)合影
1981年與繆鉞(中)、金啟華(右)攝於杜甫草堂
當時會議規定,參加會議的國內學者住在草堂,成都本地的學者晚上回家,而外籍學者都要住到錦江賓館。每天早上有一個交通車,去接本地的學者,順便到錦江賓館接我一起去草堂開會。中午大家都不回去,兩個人一屋在草堂休息。我的同屋是中華書局的編輯冀勤女士,而繆鉞先生則跟他的孫子繆元朗同住一屋。第一天吃過午飯,我正要休息,繆元朗就來找我說,我爺爺說你們在國外中午都不睡午覺,他讓我叫你過去談話。我當然就去了,那自然是非常愉快的談話。當天晚上會議開到很晚,真是一整天的會,以繆先生的年齡可說是夠累了,而且他最近剛剛做過眼睛的手術。可是第二天一早,繆先生就把昨夜親手寫的幾首他早年的詩送給了我。而且以後每天中午飯後都要他孫子邀我去跟我談詩論詞,會議結束前,繆鉞先生還作了兩首七言律詩送給我:
相逢傾蓋許知音,談藝清齋意萬尋。錦里草堂朝聖日,京華北斗望鄉心。詞方漱玉多英氣,志慕班昭托素襟。一曲驪歌芳草遠,淒涼天際又輕陰。
豈是蓬山有夙因,神交卅載遽相親。園中嘉卉忘歸日,海上滄波思遠人。敢比南豐期正字,何須後世待揚雲。莫傷流水韶華逝,善保高情日日新。
先生的褒獎,我真是不敢當,可是先生以知音相許,使我大為感動。
會議結束後,我們這些來開會的人組織了一次旅遊。從成都到江油縣李白的故居去參觀,那裡還有李白的衣冠冢。我那時還年輕,只有五十多歲,喜歡旅遊,什麼地方我都願意去。繆先生則因為年歲大了,走路不大方便,而且眼睛視力也不好,就沒有參加。我從江油返回成都後,第二天就要坐飛機回溫哥華了,我想繆先生對我這麼好,我就叫了計程車到川大繆先生宿舍向他告別。我一進門就看到繆先生正伏在桌子上寫字。見到我他很高興,他說正在給我寫信,說著就把沒寫完的信給我看。就是在這封信中,繆先生以清朝的一個著名的學者汪容甫跟一個比較年輕的學者劉端臨相知訂交的事相比,提出要跟我合作研究,不辜負我們這一番相遇相知,希望留下我們共同寫的論詞專著。以先生的年輩之尊,學養之崇,而對我有這樣誠懇的情意,我真是感激不已。因此,我在回溫哥華的飛機上就寫了兩首七律送給繆先生:
早歲曾耽絕妙文,心儀自此慕斯人。何期瀛海歸來日,得沐春風錦水濱。卅載滄桑人縱老,千年蘭芷意常親。新辭舊句皆珠玉,惠我都成一世珍。
稼軒空仰淵明菊,子美徒尊宋玉師,千古蕭條悲異代,幾人知賞得同時。縱然漂泊今將老,但得瞻依總未遲。為有風人儀範在,天涯此後足懷思。(《賦呈繆彥威前輩教授七律二章》)
從此以後,我跟繆先生常常有書信往來,共同擬訂了一個研究計劃,共同撰寫論詞專著《靈谿詞說》,由四川大學向教育部提出,邀請我到川大講學以及合作研究的申請。本來我在1981年暑假後有休假一年的機會,不過南開大學和北師大早已安排了我去講學。所以直到1982年4月中旬,我把南開大學和北師大的課都結束了以後,才來到川大。我來川大時,隨身帶來的書不多,繆先生總是把他自己的藏書借給我用。除了研究以外,我在川大也教唐宋詞,常常在課前課後與先生討論交換論詞的意見。先生治學嚴肅認真,每次我寫好了詩稿、文稿都拿去請他看。回想我半生漂泊,特別是到北美以後,進無師友之助,退有生事之累,偶有讀書心得無人可談,遇到問題也無人討論,常常有陶淵明所說的“欲言無予和”之嘆。如今憂患餘生,我竟然遇上多年仰慕的前輩學者繆鉞先生,而且對我的知賞、愛勉有加,這實在是我平生極大的幸事。以前陶淵明說過“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我到川大以來,因為與先生一起寫作《靈谿詞說》,常常與先生討論商榷,這中間所獲得的切磋之益與相知之樂,都是訴說不盡的。《靈谿詞說》從1982年開始,到1986年為止,共寫成論文三十九篇,198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靈谿詞說》完成後,我寫了一首絕句:
莊惠濠梁俞氏琴,人間難得是知音。潺一脈靈水,要共詞心證古今。(《〈靈詞說〉書成,口占一絕》)
自1981年春繆先生與我在草堂相遇之後,給我寫了很多詩,充滿了一種欣喜期望的心情。1981年我們相識不久,先生給我寫的詩中寫道“離合神光照眼新,婆娑冬樹又生春。能從西哲探微旨,不與雕龍作後塵”。當我們約定共同撰寫《靈谿詞說》之後,先生又寫詩給我“唐宋及五代,詞興四百年。微旨待探抉,相契寫新編。天地本無窮,人生駒隙遷。精英苟有托,永世期能傳”。先生對我的溢美之辭,我自然愧不敢承,但他在詩中對後學晚輩的獎勉,對詩詞傳統的關懷,所表現的胸襟和眼光,是一般人不能達到的。
當時就是懷著這樣興奮的心情,我來到了杜甫草堂。在會議議程上,我忽然間看到繆鉞先生的名字,我就問工作人員,哪一位是繆鉞先生?他們說一會兒就給你介紹。當有人把我介紹給繆鉞先生時,我確知他就是《詩詞散論》的作者。我告訴繆鉞先生,我早年讀過《詩詞散論》,對我有很大啟發。繆鉞先生也告訴我,他也讀了國內新出版的我的《迦陵論詞叢稿》,我們的看法很接近。他還跟我說,起初他還以為這本書是個男人寫的,後來看到講“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時,才想到可能是個女性。我自己想我寫的這種論說文章可能是有點像男人的作品吧。
80年代在成都與繆鉞(右)合影
1981年與繆鉞(中)、金啟華(右)攝於杜甫草堂
當時會議規定,參加會議的國內學者住在草堂,成都本地的學者晚上回家,而外籍學者都要住到錦江賓館。每天早上有一個交通車,去接本地的學者,順便到錦江賓館接我一起去草堂開會。中午大家都不回去,兩個人一屋在草堂休息。我的同屋是中華書局的編輯冀勤女士,而繆鉞先生則跟他的孫子繆元朗同住一屋。第一天吃過午飯,我正要休息,繆元朗就來找我說,我爺爺說你們在國外中午都不睡午覺,他讓我叫你過去談話。我當然就去了,那自然是非常愉快的談話。當天晚上會議開到很晚,真是一整天的會,以繆先生的年齡可說是夠累了,而且他最近剛剛做過眼睛的手術。可是第二天一早,繆先生就把昨夜親手寫的幾首他早年的詩送給了我。而且以後每天中午飯後都要他孫子邀我去跟我談詩論詞,會議結束前,繆鉞先生還作了兩首七言律詩送給我:
相逢傾蓋許知音,談藝清齋意萬尋。錦里草堂朝聖日,京華北斗望鄉心。詞方漱玉多英氣,志慕班昭托素襟。一曲驪歌芳草遠,淒涼天際又輕陰。
豈是蓬山有夙因,神交卅載遽相親。園中嘉卉忘歸日,海上滄波思遠人。敢比南豐期正字,何須後世待揚雲。莫傷流水韶華逝,善保高情日日新。
先生的褒獎,我真是不敢當,可是先生以知音相許,使我大為感動。
會議結束後,我們這些來開會的人組織了一次旅遊。從成都到江油縣李白的故居去參觀,那裡還有李白的衣冠冢。我那時還年輕,只有五十多歲,喜歡旅遊,什麼地方我都願意去。繆先生則因為年歲大了,走路不大方便,而且眼睛視力也不好,就沒有參加。我從江油返回成都後,第二天就要坐飛機回溫哥華了,我想繆先生對我這麼好,我就叫了計程車到川大繆先生宿舍向他告別。我一進門就看到繆先生正伏在桌子上寫字。見到我他很高興,他說正在給我寫信,說著就把沒寫完的信給我看。就是在這封信中,繆先生以清朝的一個著名的學者汪容甫跟一個比較年輕的學者劉端臨相知訂交的事相比,提出要跟我合作研究,不辜負我們這一番相遇相知,希望留下我們共同寫的論詞專著。以先生的年輩之尊,學養之崇,而對我有這樣誠懇的情意,我真是感激不已。因此,我在回溫哥華的飛機上就寫了兩首七律送給繆先生:
早歲曾耽絕妙文,心儀自此慕斯人。何期瀛海歸來日,得沐春風錦水濱。卅載滄桑人縱老,千年蘭芷意常親。新辭舊句皆珠玉,惠我都成一世珍。
稼軒空仰淵明菊,子美徒尊宋玉師,千古蕭條悲異代,幾人知賞得同時。縱然漂泊今將老,但得瞻依總未遲。為有風人儀範在,天涯此後足懷思。(《賦呈繆彥威前輩教授七律二章》)
從此以後,我跟繆先生常常有書信往來,共同擬訂了一個研究計劃,共同撰寫論詞專著《靈谿詞說》,由四川大學向教育部提出,邀請我到川大講學以及合作研究的申請。本來我在1981年暑假後有休假一年的機會,不過南開大學和北師大早已安排了我去講學。所以直到1982年4月中旬,我把南開大學和北師大的課都結束了以後,才來到川大。我來川大時,隨身帶來的書不多,繆先生總是把他自己的藏書借給我用。除了研究以外,我在川大也教唐宋詞,常常在課前課後與先生討論交換論詞的意見。先生治學嚴肅認真,每次我寫好了詩稿、文稿都拿去請他看。回想我半生漂泊,特別是到北美以後,進無師友之助,退有生事之累,偶有讀書心得無人可談,遇到問題也無人討論,常常有陶淵明所說的“欲言無予和”之嘆。如今憂患餘生,我竟然遇上多年仰慕的前輩學者繆鉞先生,而且對我的知賞、愛勉有加,這實在是我平生極大的幸事。以前陶淵明說過“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我到川大以來,因為與先生一起寫作《靈谿詞說》,常常與先生討論商榷,這中間所獲得的切磋之益與相知之樂,都是訴說不盡的。《靈谿詞說》從1982年開始,到1986年為止,共寫成論文三十九篇,198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靈谿詞說》完成後,我寫了一首絕句:
莊惠濠梁俞氏琴,人間難得是知音。潺一脈靈水,要共詞心證古今。(《〈靈詞說〉書成,口占一絕》)
自1981年春繆先生與我在草堂相遇之後,給我寫了很多詩,充滿了一種欣喜期望的心情。1981年我們相識不久,先生給我寫的詩中寫道“離合神光照眼新,婆娑冬樹又生春。能從西哲探微旨,不與雕龍作後塵”。當我們約定共同撰寫《靈谿詞說》之後,先生又寫詩給我“唐宋及五代,詞興四百年。微旨待探抉,相契寫新編。天地本無窮,人生駒隙遷。精英苟有托,永世期能傳”。先生對我的溢美之辭,我自然愧不敢承,但他在詩中對後學晚輩的獎勉,對詩詞傳統的關懷,所表現的胸襟和眼光,是一般人不能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