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統兵的是吳明徹。他本身就是江淮之人,熟悉當地的一草一木,非常輕車熟路。他手下的重兵有十萬之多。一次出兵捨得如此數目,陳頊的確花了血本。

  而此時的北齊,由於連年糾纏於與北周不停的小爭戰之中,早已疲憊,根本無暇南顧。兩面開工,疲於應付,此是不利因素之一。

  大將斛律光被害,蘭陵王高長恭裝病避禍(當時未死),國內幾無良將,並無統兵之適當人選。將熊熊一窩,此為不利因素之二。

  朝中負責軍政的是韓長鸞和穆提婆這樣的佞臣,對戰事一竅不通,對軍國之事漠不關心,成日醉心於花天酒地。此為不利因素之三。

  這場南北戰爭最終以北齊一邊倒的慘敗結束,為北齊固守壽陽的王琳也在此被俘。其中北齊丟盔棄甲的狼狽景象,我不願複述,反正你也可以想像,和別的潰敗沒有任何差別。

  不過,在這場南北之爭里,南方軍隊出現了一個高敖曹式的英雄人物。他超凡的打鬥能力極大地鼓舞了己方的士氣,他那種英勇無畏的氣概,比起《三國演義》里那些想像的場面還要精彩。

  但凡英雄人物,無論大小,我總願費一番油墨的。

  上面雖列舉了北齊軍隊的三大不利因素,可明眼人都看出,這只是指齊軍整體上的弱勢,戰略、軍法、人心皆不如陳軍。而相反,北齊軍隊個人的戰鬥力非常強大,正面交鋒時,很是彪悍。

  一個王朝新興的時候,軍隊的戰鬥力都很強,因為他們是經過腥風血雨錘鍊出來的。而陳朝也有這優勢,可在兩軍對陣之時,陳軍還是吃了點虧。

  原來,擠在北齊軍隊打頭陣,和陳軍短兵相接的是一批讓人膽寒的猛士。這批猛士,綽號也很威猛——“蒼頭”、“犀角”、“大力”,一聽就不是什麼善茬。這些人個個身高臂長,力氣絕倫,都是軍中千挑百選而來。

  齊軍用這群拼命三郎打頭陣,目的在於鼓舞士氣,打擊陳軍快速進攻的氣焰。挑選大力士,充當頭陣,是暴君高洋留下的一貫傳統:他當年精挑細選了一批勇士,個個以一當百,人稱“百保鮮卑”,是北齊的王牌軍隊。

  更可怕的是,齊軍裡頭還有一個來自西域的射箭高手。此人精於射箭,如同后羿再生,對陣之時,幾乎箭無虛發,將陳軍士兵一一斃命。

  俗話言: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當陳軍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同伴,在胡人的遠射中不停倒下時,心中會是何等地恐懼,擔心下一個犧牲品便是自己。而恐懼在戰場上,是軍隊裡最容易滋生的病菌,一旦蔓延,將會醞釀成山崩的後果。

  這種心頭上的威懾,比排山倒海的進攻更具有殺傷力。

  正面相迎時,有“大力”這些猛士抵擋;而暗中,又容易遭受西胡的冷箭,被隨意放倒。這仗幾乎打不下去了。如果除去西胡,等於戰爭已打贏一半。

  兩軍大戰之前,必須徹底除掉此人。為此,主帥吳明徹很頭痛,為這西胡頗傷腦筋。他冥思苦想後,想出了對策,將手下一將領召入。兩人對坐,帳外已是殺聲震天,兩人全然不顧。

  作者:大地遊仙 回復日期:2009-02-19 10:28:52

  作者:孤懸月 回復日期:2009-02-19 09:42:55

  作者:庹政9 回復日期:2008-11-20 23:56:42

  每次看這段話,我總有一種心痛的感覺:的確,不是每個人,每種年紀,都是可以當皇帝的。我所見過的皇帝的語錄里,沒有比這更窩囊的話;但願你還能找到別的,減少我這份痛苦。

  -----------------------------

  趙王入戲了。

  俺也為俺的小說流過淚。

  ------------------------------------------------------------------------------------------

  福樓拜曾經為包法利夫人流淚,難道凡是寫小說的總是想方設計先把主角折騰的死去活來,然後再沒事偷著哭?

  ---------------------------------------------------------

  說到小說麼,但凡塑造成功的角色,在作者的構想中,都是活生生的人,作者不是編故事,而是寫角色的經歷。性格決定角色的行為,筆下的行為也反映了角色的性格,不會有矛盾的地方,而是完美地呈獻出角色的形象。歷史的形象雖已固定,但作者也可以有自己的解讀。

  我想,老趙寫後三國的時候,自己的感受也應比我們這些看客豐富。“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老趙在寫的時候,恐怕經常有當浮一大白、當為之一哭之類的感想吧。

  =====

  嗯,等我寫小說的時候,可能會哭的。不然肯定寫不好。

  章節目錄 南北朝時的三國時代——後三國風雲 302

  及時行樂——無愁天子的幸福生活

  吳明徹單刀直入:“若是能殺死這胡人。則齊軍必然喪氣,軍心動搖。君一向有關張之名,可為我斬顏良!”

  此胡人的厲害,陳軍上下早有耳聞。這位年輕將領心中早知一二,若是應承,如同火中取栗,風險頗大;若是退卻,甘於示弱,便是將自己半世英名毀於一旦。

  去,還是退,於我們常人而言,這是一需要權衡的問題。可這年輕將領卻是痛快應承:“願得此胡模樣!”

  吳明徹大喜過望,立即召來一齊國降兵——此人知道胡人穿著的基本特徵。年輕將領聽聞後,一一牢記心中。吳明徹立即派人前去陣前偵察,得知胡人亦在軍中。此乃千載難逢之良機,不可放棄。

章節目錄